什么是蟋蟀盆(罐)的包浆、皮壳
很多人在购买老盆时,往往第一个选择标准或映入他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老盆那层厚厚的包浆。同样,藏家在炫耀藏品时也会提到:“看!这个盆的包浆多好啊!”是的,用“包浆法”来鉴定老盆是很直观的。
什么是“包浆”呢?“包浆”这个词语的出处是在古玩行,是古玩界的专业术语。在很多古玩书中和古玩界的鉴定权威们都提到过。它是一种岁月的痕迹,留下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这种光亮不是可以靠后工打磨可以产生的,那样产生的光叫“浮光”,是靠人工痕迹强行将它薄薄留在了物体表面上,真正的包浆则深深印入物体,凝重自然的散发着光亮。“包浆”也不是靠上腊、清漆、皮鞋油可以代替的,这样产生的光叫“贼光”,比“浮光”还不如,贼光只可以强硬停留在物体表面,是古玩行作假一种最笨的办法,反而将原来的物体破坏了。所以真正的“包浆”是靠年深岁久、空气氧化、通过人们触摸的汗渍帮助、相互融会而形成的一种光亮皮层。古玩界的高手们可以通过它来帮助鉴定器物的新旧。
蟋蟀盆的包浆也不例外,是玩虫人长期使用的结果,人们把玩、擦拭、使用的越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和上面解释包浆的含义一样,是由于人们手上的油汗附着在器物上面,年深月久帮助它形成的。所以用“包浆”鉴定老盆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这类有包浆的器物在行内称为“开门货”,也就是通常我们称之为的“熟皮壳”或“玻璃包浆”的东西。
玻璃包浆器物(形成玻璃包浆的器物通常与泥质细腻有关)
上图为袁洪石制淡黄泥铜鼓盆,制作时间大致确定为晚清至民国早期。淡黄泥是袁家制盆的一个特色。
一组“飞”字盆(经常使用形成的熟皮壳器物)袁恒盛代表作,晚清(1900)左右。
但用包浆鉴定也不一定可靠,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盆由于长时间的放置与自然接触,原来盆表面光亮可鉴的包浆退去反而成了“生皮壳”的器物。这种类型的盆在安徽地区最多。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大量安徽养户不再养虫,而将盆放置在他们老屋的阁楼上,一放就是几十年。徽派建筑阁楼的特点是开口朝南,利用厅堂天井采光通风,可以直接接触到自然的空气,就是空气的作用使之慢慢的氧化,盆缺少了人的把玩,原来的“熟皮壳”转换成了“生皮壳”。
“生皮壳”的含义是指盆在制作时表面的那层“衣”还在盆上保留着,只是缺少人把玩的手气。而所谓“衣”就是制盆最后工序的刮浆,是用硬物在已经干洁的泥盆表面刮出光亮层,使之表面更加紧密。
生皮壳器物(上图为李南山制铜鼓天落盖盆)
“生皮壳”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是可以变化的。原来把玩的手气只是在表面退去,而它的“底”还留在盆的里面。这种皮壳千万不可忽略掉,回到它原来的面貌很简单,只要用清水洗净,阴干然后用棉布或手慢慢的擦拭,一段时间后原来光亮的皮壳会展现在您的面前。
再有江南一带的养户喜欢每年养虫后把盆放置在天井花园或瓦片屋顶等见光处,让大自然的风雨“养护”盆,其目的是去掉盆中的窑气,让虫在盆中更加舒适伏贴。这样处理的盆只需几年,不要讲“包浆”了,就是盆上的那层“衣”也荡然无存,这样的外表我们称之为“麻皮”。如果您轻易地认为以上二种盆由于缺少“包浆”就断定是新货赝品的话,那就有可能永远的漏掉了可能到手的老盆、古盆。一般初学者不要太轻信“包浆”一说,什么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蟋蟀盆的新旧,推断出其年代的久远,其实并不尽然。用“包浆”看盆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民国时期沈源兴制黄泥竹节盆,表面皮壳已风化(一般在黄泥、红泥盆上特别容易产生)
还有一种比较高级的包浆就是“双皮壳”。这类包浆肯定出现在古盆上。它是指原来盆表面已经形成的包浆由于时间太长,经氧化,皮壳剥落后,再由养户们重新把玩形成的一种皮壳,这样的解释比较拗口,盆如果保存好,不经过风雨洗礼怎么会掉皮壳呢?很简单,它是泥做的陶器。它不像瓷器、玉器那样质地坚硬。虽经烈火陪烧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所以只要有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再好的盆也会如此。“双皮壳”往往颜色成咖啡色或棕红色,也称“皮蛋包浆”特点是盆上有花斑、深浅不一、有毛面凹凸感、没有太明显的光亮度,给人一种“脏”的感觉。笔者亲眼目睹一些刚玩盆的爱好者由于选中了“双皮壳”盆的器型,但由于盆太“脏”而放弃了他原本正确的选择,实在是可惜。如果我们定下心来仔细看这样包浆的盆,其实里面透露出的,是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双皮壳”也是用来鉴定古盆一个很重要很可靠的标准。
笔者经常在安徽等地大量见到过上述几种皮壳的古盆。2002年秋在安徽歙县一户农家中,其后代将二十多个无包浆的明代盆当作民国盆处理,几个民国时期的王云樵、许元顺因为有了“玻璃包浆”被当作传家宝不肯出售。由于不知古盆表层的鉴别奥妙,让别人捡了一个大大的漏。
已形成双皮壳的方盆(清早期李东旭制)
古盆常见的皮壳(邹宏发制大铜鼓,晚明时期)
八十年代上海三角花园里也出现过一段趣事。一位长期跑外地的古董商拿上来六十多个“新”盆。底款为邹维新造四字方章,开价二十元一只。放在今天邹维新一个原配原盖的和尚盆也要五百多元,但当时却没有一个人肯接盘,原因是盆太新了,新的出奇,口沿底足还有泥刺扎手,盆外面用稻草包裹着,五个一捆。当时人们想如果是真的邹维新也有一百多年了,为什么会像新的一样,更不要讲“包浆”了。因此都断定是苏州陆墓刚刚出窑的仿品,没人要。那批盆被古董商拿回去一放就是几个月,一位老法师知道后,赶到古董商家中仔细看泥、图章、听声音后断定是老盆,花十元一只全部买下。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批盆的底细,原来这批盆在安徽太平一户人家的阁楼上放置了一百多年,是他家后人翻造新房时在老屋上搬下来的,原封未动,依然是一百多年前的样子,难怪当时像新的一样。
因此对初学者来讲,光靠看包浆这个方法有点绝对,尤其是“推断年月长久”更是言过其实。现在瓷器、玉器、木器等都可以通过包浆作假来掩盖它的时间跨度,难道陶器就不可以嘛?当然可以,高科技的手段可以利用高分子化学原料涂抹打光让旧盆变为老盆,四分五裂的老盆可以通过粘合还它本来的面目。蟋蟀盆与其他古玩一样,学问深的很,不会也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可以判别。再者,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绝对了就不是真理了,笔者曾听到有个别的论调:只要做旧的价格到位,那么什么包浆都可以做出来!
上图为李焕章制天落盖盆(百年来使用者精心呵护,品相几乎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