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2-8 2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mzl于2006-02-08 22:39发表的“”:
再谈“三青”、“山青”兼及《鉴宝》
这些天围绕“三青”、“山青”的命名,引起了虫友的热烈讨论,一方面颇感意外,同时也很高兴。能看到“玩虫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实,就如我前文所说,民俗的东西有时说不清,不必较真,“三青”、“山青”均无不可。这个问题牵扯到语言学上的问题,说起来十分麻烦,虫友们也不见得感兴趣。本来是口语中的说法,但写成书面语,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再加上方言不同,发音有异,表现在书面语中,就更复杂了。再如“草白”的命名,有人也不同意,认为应该是“糙白”。大家可上网查查,这两个词都是存在的,也都指某一种偏于“白”的色彩,但到底要用哪一个?作为研究者,尽管有疑问,但总要选定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接触“山青”一名,是在王世襄先生香港版的《说葫芦》中,而且我认为此说亦有道理。“山青水秀”人人皆知,借用这个词更具“民俗”色彩,并无不可;事实上,我在后来的文章和书中,也用过“山青”这个名称,所谓“从众”而已。我回应甘棠先生的文章,主要是说明“三青”并非“想当然”,所谓“自圆其说”而已。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其结论要么是来自实践,要么是来自资料,总是要有根据,不会闭眼乱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甘棠先生称“山青”,恐怕亦非自己的发明,可能也是从王世襄先生的书中学到的;因为大作中的内容,与王先生书中所写颇有相似之处。现在网上既有“三青”,也有“山青”,前一个可能受拙著的影响,后一个可能从王先生大著是所得。到底哪一个对?我还是那句话,不必较真,用哪一个都行。所以我建议这个问题就此打住,不必再浪费虫友们的口舌了。
第二,还有的虫友提起前年(2004)某一期《鉴宝》的问题。根据既定的规则,我只鉴定自己负责的那对葫芦,不能对其他藏品发言,所以其他专家如何鉴定评估,我无权过问。有的虫友说我为什么不当场指出来那不叫“蝈蝈笼”?其实当场的一位天津嘉宾已经明确说那是“黑虫葫芦”(当时的一个方队是天津涂料厂的),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再说,即使我横插一脚,对其他专家的鉴定提出质疑(可以想象,那倒是蛮有戏曲效果的!),最后还是会被剪掉,根本不可能播出(因为是录播,而非直播)。试想,中央电视台那样干不是自砸牌子吗?此理甚明,不须再多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