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5775839

请欣赏:故宫馆藏玉器全集(上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9.玉龙形"勒玉"(勒上玉下,一个字,下同,楼主注)
   玉龙形"勒玉",商,高2.3cm,长6.5cm,宽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注:《说文》释 “也”,“玪,石之次玉者”,字本意指某种玉料。
图20.玉弦纹环
   玉弦纹环,商,外径12.1cm,孔径6.7cm,厚1.4cm。
   环因受沁蚀成鸡骨白色,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各饰相同的弦纹3圈,近孔处有一圈环形凸脊。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仍有延续。以前曾被定名为乳环,推断其为女性乳房饰物。近年根据考古发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饰物。
19.jpg
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1.玉蝉形出牙环
   玉蝉形出牙环,商,外径10.5cm,孔径3.3cm,厚0.4cm。
   环玉质较杂,大体为白色。圆片状,肉、好等径。外沿有三个顺时针方向且等距的蝉形出廓雕。此环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俗称璇玑式环。
玉牛形"勒玉" (一个字,勒上玉下,音勒,楼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长4.8cm,孔径0.9cm。
   (音勒)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21.jpg
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3.玉兽面纹韘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注:
[韘] shè 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韘] xiè 古通“渫”,疏浚。 笔画数:18; 部首:韋; 笔顺编号:521251152122151234
图24.玉兽首饰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23.jpg
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5.玉龙凤纹柄形器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图26.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25.jpg
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7.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图28.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27.jpg
2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9.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图30.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29.jpg
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1.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扭丝纹又称“绳纹”或“丝束纹”,形状似多股绳缠绕
瑗 yuàn
【名】
大孔璧〖big-holejade〗 瑗,大也璧也。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说文》
问士以璧,召人以瑗。——《荀子·聘人》
图32.玉镂雕螭龙合璧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31.jpg
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3.玉镂雕双凤式璜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璜是弧形的玉器,《说文》释璜“半璧也”。在古代,璜是杂佩之一种,可佩带,某些玉璜还是礼器。
璜 huáng
【名】
(形声。从玉,黄声。本义:半壁形的玉)同本义〖ajadependantofsemi-circularshape〗 璜,半璧也。——《说文》
以元璜礼北方。——《周礼·大宗伯》
夏后氏之璜。——《左传·定公四年》
。注:“美玉名。” 下有双璜冲牙。——《大戴礼记·保傅》
璜台十成。——《楚辞·天问》
又如:璜佩(泛指玉佩);璜台(用玉石装饰的楼台)  
            
谷纹: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图34.玉云纹剑首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33.jpg
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5.玉谷纹璏
   玉谷纹璏,战国,长6.5cm,宽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
[璏] zhì w坕 玉制剑鼻。
图36.玉云纹?
   玉云纹?,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清宫旧藏。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剑?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
bì
【名】
刀鞘、剑鞘下端的饰物〖decorationsofsheath〗 鞞琫有?。——《诗·小雅·瞻彼洛矣》
又如:?佩(佩刀的玉饰)
35.jpg
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3: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7.玉螭凤云纹璧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图38.玉兽面谷纹璧
   玉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璧径16.5cm,孔径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粗而浅的阴线界出。
   这种兽面谷纹璧在战国及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组兽面纹者最为常见,兽面多朝向璧的外缘。
37.jpg
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5-1-10 20:10 , Processed in 0.0321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