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3-5 18: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靛颏笼子应该是有到民间的,我听我老师说,他的祖父曾花了大价钱收集到清帝出宫那时候散失的靛颏笼以及相关物件,最后凑了10套,其中全部为宫内流出的三套,其他的有些配件是后来配齐的,全部视为珍宝,甚至在抗战时候全家逃亡重庆的时候都带在身边,在重庆流失了几张。解放前夕,他大哥逃往台湾,带走一对全套的,后来移居美国,又展转到了荷兰,至于笼子如何,下落不明。剩下的为其亲属,也就是我老师的父亲的三位姨太太所得,至于后事如何,也无从知晓,可能当时分散的时候,配件什么的也都已经不为一人所有了。
另外,我的一个玩靛颏的朋友,藏有一只靛颏笼,紫竹嵌檀,只是张腔子,格式与我上帖说的宫制的基本一样,钩子和碗都是后来配的(当然也是老物件),传为清朝嘉道时期驻胶东的满旗将军旧物,原来是一对,钩子为银制,解放初就不知道被谁卸去卖钱了,文革期间腔子又被砸毁一个,目前就剩下这么个玩意。我朋友也是视为秘玩,据他说这笼子就给我一个外人见过,也不好拍照。当然,我对鉴定古物不是很明白,他又和我老师关系紧张,也就没机会让大家凑一起研究了。
至于把势之说,据介绍也不是纯粹单一的方式,宫廷里的练房,主要由伺鸟的宦官承担平时照顾鸟的任务,不仅是皇帝的,而且也有些皇族其他人员的鸟,也不是总集中办公,许多人只是编制在那里,平时在鸟的主人的家里当差,此外还有民间的一些人员,主要是捕捉并进行选择,然后入宫进行一些临时性的调理工作,出入有专门活动的记录档案,他们抓的鸟也是要钱的,甚至好鸟卖给宫廷里价格也不低。当然还有地方上的进献,这就另当别论了。
鸟的饲养据说都是口传身教,其实在宫廷里从事具体饲养的宦官地位在同行中比较低下,文化程度也不高,甚至许多是文盲,他们相传手艺,以老带新,都是耳提面命,在饲养过程中一点点教和学(有点类似以前古玩店的伙计,都是在打杂中成长为鉴定专家一样)。当然,我说的是饲养手法,至于鉴赏,那是有谱系的,而且分类比我们现在明晰的多,饲养也有涉及的,但很简单,不实用,我想这和靛颏的饲养实践性太强有关。
以上是我了解的一些情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因为毕竟是我听来的,难免有些不对的,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