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的起源
中国瓷器的制造具有悠久的历史,青花瓷器的出现,使中国瓷器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青花瓷器不仅继承与综合和了瓷器生产中的各种技艺,而且也为中国瓷器更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
对于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上有很大的争论!已故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一文的观点为唐代。上海朱裕平先生《元代青花瓷》一书的观点也为唐代,但同时指出唐青花与元青花没有直接继承关系。2004年《收藏》杂志第五期发表的程晓中先生的《寻找中国最早的青花瓷器》一文的观点认为应为元代。笔者认为在讨论青花起源这个问题之前,应该首先界定何为青花瓷器,连青花瓷器的内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讨论起来就相当的困难。朱裕平先生认为青花与青花瓷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在《元代青花瓷》一书中写到,青花作为一种钴蓝装饰方法,可用于陶器、瓷器或半陶半瓷器的装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呈现若即若离的两个过程。青花装饰方法的发展是青花诞生的技术前提,青花瓷的诞生为青花装饰方法的成熟开辟了道路。而笔者认为青花与青花瓷器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法,即青花就是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简称为青花。《辞海》青花条目:瓷器釉彩名,是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先在瓷器毛坯上用钴土矿描绘纹饰,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以高温烧成。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名词解释中,青花条解释为:釉下彩瓷器,用钴矿作彩料,在坯体上绘色画,然后罩釉,经高温一次火烧白地蓝花瓷器。这两种解释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青花就是青花瓷器,它的内涵有四:一是釉下彩。二是用钴矿绘画(书)。三是罩透明釉。四是一次性高温烧成。只有这四条共同表现在同一件瓷器上,这件瓷器才算是青花瓷器。如果钴矿仅在釉上或与釉混合用来装饰陶瓷,只能说蓝彩,而不能称青花。笔者认为,青花瓷器起源于唐宋不能成立。因为据目前为止所出土的唐宋青花瓷器科学称谓应该为唐宋蓝彩瓷器,或者说的釉中蓝色彩瓷。笔者认为青花瓷器的起源的时间与元代。发源地在景德镇。
有明确的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器确是在元代
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元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上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瓶就是一例。此瓶早于至正十—年铭双象耳瓶32年。瓶的肩部堆塑狮、象各一对,兽首间用钴料各绘披肩如意纹,腹部饰缠枝牡丹纹饰,足部绘莲瓣纹一周。因纹饰是在釉下,没有晕散的缺点而具有轮廓线。青花色调蓝中略灰,重笔及起笔收笔处色较深,呈褐色圆珠,色料堆积处微泛褐色。胎釉质地尽管不如“至正型”青花器精细.也可以看出确为景德镇的产品。此瓶是目前国内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花瓷器。延祐六年(1319年)属于元代中期葬出土的青花瓷器确是在元代。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排比,此延佑形青花要早与至正形青花。因此把我国青花瓷器的起始年提到延佑六年(1319年)以前.是有科学根据的。
青花瓷器造型繁多,造型精巧,釉色美丽,文饰丰富。其中包含了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同时还吸收了宗教因素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本文即试图从器型与文饰两个方面对青花瓷器与民俗宗教做一个初浅的论述。
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它普遍存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包括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文学,歌谣谚语,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岁时节庆,婚姻丧葬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产生与史前社会的后期,最初是做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概念,由此推及及其他自然事物,而产生“万物有灵”的概念。民族与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民族是退化的宗教,很多民俗的形成都是受到宗教的影响,使民俗的带上浓厚的宗教色彩,民俗包含了宗教的民间传承内容。
一青花瓷器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青花瓷器纹饰题材丰富,其中有很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内容,具有浓郁的民俗特点,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的忠义思想,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憎好恶情感。元代主题文饰有高士四爱图(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威迟恭救唐皇,牡丹亭等等。明清常见的主题文饰有八仙故事,群仙朝圣,魁星点斗,三国故事,携琴访友,达摩过江,吹萧引风,刘海戏金蝉,东方朔偷桃,张天师驱五毒等。明代晚期人物故事有竹林七贤,西游记,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清初顺治多出现,三国故事,列国志故事,康熙时有水浒传,三国志,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觚,孟宗哭竹,八仙人物等等,南京博物馆官藏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肩部绘青花杂宝缠枝莲个一周,腹部主题文饰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并以岁汗三友芭蕉山石等为背景,变体莲瓣纹,垂珠纹个一周。此梅瓶为沐英墓出土,是至正型青花的代表作,被称为元代青花梅瓶之王。
二青花瓷器与择吉习俗
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择吉习俗古已有之。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把龙,凤当作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之后,龙,凤,成为人们心目重点激情祥瑞之物,为人们所追求,所崇拜,封建帝王还把龙,凤当作权利,富贵的象征。青花次中,龙,凤,文饰随处可见,尤其是龙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元代龙纹小头细身,龙首带细长鹿角,多无头毛。上下鄂较长,分张口和闭口,唇上翘,张口则伸舌,舌小,颈部细而有力,背部出脊,爪长微内弯,多三爪,四爪,五爪少见,尾巴长而尖,明代龙纹多为猪嘴龙,头变大,身边粗,尾肥短,上下鄂较长张嘴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细须,下鄂多有两束或三束胡须,头毛是一束束组成,早期头发少,后期头发多,弯曲而向上冲,还有怒发之势,十分凶猛,龙眼都画在一面,龙爪似鹰爪,民窑多三,四爪,官窑多五爪,明代龙纹变化较多,有云龙,海水龙,翼龙,赶珠龙,香草龙,正面龙,螭虎龙,爬行龙。清代龙纹头部人化,头大身粗,长嘴收缩,方头大额,头发向上或后冲,鼻旁有长而卷的两条须,龙爪似鸡爪,五趾呈风车状没有力感,
青花瓷器文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运用较多的是传统的中国图案,十分讲究吉庆祥瑞的寓意,到清代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将较常见的寓意内容列举下。
牡丹—富贵,美丽。菊花—惊寒耐霜,长寿。莲花—高洁。松竹梅—岁寒三友,清高。龙凤,祥云—龙凤呈祥,石榴—多子,游鱼—富足有余,吉庆有余,年年有余,鹿—禄,鹌鹑—平安,喜鹊—喜庆,蝙蝠—多福,福气。三只羊,三养开泰。
三青花瓷器与祭祀习俗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以动听的语言赞扬它,以丰富的祭品收买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哼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大千世界,祭祀繁杂,时代,环境的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有祭天神,有祭地神的,还有祭祀人界神灵的。用与祭祀的器物也很多,青花瓷器用与祭祀的器物有香炉,烛台,象耳瓶。活环瓶,琮式瓶,花觚,豆,盘,净水碗,诸葛碗,爵杯,注壶等,图案有龙凤,四灵,五毒,八卦,梵文,灵芝,福寿,麒麟,寿星,八仙,仙鹤,龟,鹿及各种缠枝花卉等。
在一写定烧的供器上,往往有供养人的姓名,菩萨名,器物名,地名,时间及供养人的祈祷等数十个字,这种供器元代初见,明代延续,清代以顺治为读,康熙可见,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青花龙象耳瓶,其颈部就题有:“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洁,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组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铭款,此器成为元代至正型标准器。上海博物馆崇祯二年青花云龙纹三足炉,器身铭:“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冯运喜香炉一个,祈保买卖亨通万事大吉。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光圣帝君供奉。”雍正八年青花双龙纹炉器身有:“信士电子张文急许奉敬太白老爷座前香炉供奉雍正八年日吉祈保生意大顺”。
四青花瓷器与丧葬习俗
所谓丧葬礼仪,是指安葬,哀掉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我国的丧葬礼俗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有墓葬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丧葬仪式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夏商周时期,丧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此后,各朝各代,多兴厚葬之风(魏晋时期提倡薄葬之风)。从随葬品来看,秦至西汉中期以前,随葬品组合是以礼器为主;西汉中期以后,开始用陶质明器取代使用的贵重器物随葬;到了元代,随着青花瓷器的烧制成熟,青花瓷器开始作为随葬品在墓葬中出现;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要大量使用青花瓷器,明清墓葬出土的青花瓷器有日用器,饮食器以及祭祀用的供器,还有镇墓器,墓志等等,器形和数量都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