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宪烨
唐诗、宋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字数里极度简炼地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和提高。王维、米芾、苏轼等,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们把诗情、画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盆景的创作中,重在个人的精神表现,写胸中逸气。这可说是文人树的起源。
中国文人历来孤高自赏,不同流合污。常自喻梅之高洁、兰之清幽、菊之傲骨、竹之虚心。所以表现在文人树上的风格就清新、孤标、高耸、潇洒、出尘、无为,讲求惮心悟性,达到增一枝则繁、减一枝则简的境界。
盆景创作讲求立意,文人树则特别强调立意和意境,有感面发,因材立意或因意选材。文人树的选材多为高耸、清瘦、态异之材。
盆景历来讲求相矮,势雄,以小见大。盆景作品高达120厘米的为大型。但文人树往往高达160厘米左右,而干径却在4至5厘米之间,两个人还是可以轻易搬动的,不能作为大型或巨型作品计。
文人树树材高耸,所以造型常配以飘枝、探 枝、拖柱、跌枝、泻枝。这些枝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起托位置较高,能起补高脚部空虚的作用。在构图上多成矩形、不等边三角形、多边形。矮子大树型讲求浑雄、厚重,枝繁叶茂。文人树的造型正好与之相反,力求筒洁空明。
现就友人一桩的造型进行分析。
图一是一山枯原桩相。此桩一本四干,成丛林相,根系各自独立。主干高160厘米,最大干径6厘米。顶部截口2厘米,无伴嫁托。全桩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下部软弧大弯。桩相孤瘦流动,合乎文人树的选桩要求。两副干下山时已被短截,一在主干右边。一与主干交叉,应截去。最小一子干,长势与主干方向相同,保留成主干的互补干。此桩的精华在干身的中上部。如何把此桩培育为有品味的盆景,就要在造型和配枝上下功夫。经反复构思后绘出如下到造型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