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2-10 17: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白鹿子于2006-12-10 11:37发表的:
首先,你的概念不是对应的,木刻版相对的是石刻或者铸铭,原拓对应的是翻刻,翻刻可以用木版翻,也可以用石头、砖来翻(如康有为存的那套《瘗鹤铭》就是砖翻本)
其次,你要弄清楚是什么字,是碑还是帖。先说帖,古代没有摄影技术,许多墨迹书写的帖子,为了供大家学习,都是用木版刻下来(石头刻比较费事,只有一些大规模的官方刻帖,有些会刻在石头上,比如北宋《大观帖》等),其实精妙点的木刻,几乎可以与墨迹不差分毫,而且木版容易损坏,好的木刻损坏后,存世的佳拓不比碑刻多,是很珍贵的。《阁帖》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刻帖的整理,虽然《阁帖》地位比较受重视,但从存世的帖子看,水平比较烂,这虽然与经验、手法不成熟有关,也与拓的太多不无关系。此外,木刻版本一帖多版的情况很普遍不说,而且各版本间的差异很大,这一是刻手的水平问题,再一个就是不见得都是从原墨迹翻出来的,有的估计是根据以前的木刻版再翻,有的甚至是根据别人的临摹本再翻,比如《黄庭经》大约有十多个木版(包括残本),有的版间差距非常大。即便是石刻版本,差异也是有的,比如白玉和碧玉版的王献之《十三行》,简直就是两个路子。
我猜你说的原拓主要指碑的问题,许多名碑上直接出的拓本很少,而且十分昂贵,许多人也想出用木版的方式刻出来大量发行,供更多的人购买学习,其实这点上,木本和石本是比较容易区别的,石头自然花疵,木刻本弄不出来,只好以不规则的圆圈代替,而且石头刻本受到材质影响,比较浅,外围与中间的坡度小,再加上周边还有细小的崩塌(这正因此,刀法表现出的金石气基本上来源于此),拓出来的字黑白间有点相对的模糊,尤其是裸露在外的碑最明显,如果是新出土的墓志,情况能好点,但还是能看出来;而木刻的,刀下的比较深,切面光洁,如果故意用来表现碑刻,显得金石气息消失,有点媚。区别不是很难。
后来,也有些做伪的问题,用石头来模刻古碑,这样就比较接近了,尤其以清朝中后期金石考据学大兴,诸多新碑纷纷出土,做假的也就很严重了,对一碑的考证文章,争论的沸沸扬扬,我感觉那还是因为以前没什么影印技术,而佳拓多被有银子的人收藏并视为珍密,一般人不容易见到,所以容易被蒙。现在来看,情况好的多了,照片印刷已经相当的精美,一些名碑的最佳拓本虽然被国家或者个人收藏,但其印刷本却遍布每个喜欢碑帖书法的朋友手中,如果你找到一个比较有名气的碑的拓本,只要买一本印刷的佳本一对照,是真是假还不难区别。所以相片印刷一出,现在也基本上没有刻名碑做假的了。现在还有个问题,就是技术发达了,有办法直接把原碑的石花都直接打上去再拓,粗看没区别,但细看还是有破绽的,因为石花也好,用刀刻也好,是有深有浅的,而机器打上去的,基本上深浅一致,这样再拓出来,自然与原拓不同,特别是石花,多比较就能识别。比较难一点是对一些新出土的碑刻的鉴别(其中也不见得就没有书法水平超越以前出土的碑刻的可能,因为考古这事情没法子预料,尤其是站在艺术的角度),这就要求你既然喜欢收藏拓本刻帖,那最好是学学书法,提高艺术眼光,知道什么是六朝风骨、盛唐法度、宋尚意态,元重气韵,有明之趣、入清之变,后人之追摹古代,终不可脱时人之思路与习气,或许很像,但终归不能尽其善美(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接受着当代的文化熏陶,包括那些做假者),那基本上不用看帖子拓本的用纸用墨,也不必管什么响拓蝉翼(这些都好模仿),但看字法笔势气韵,是原是翻一望便知。
鹿子在收藏方面是空白,就算是刻帖也没收,眼光不敢说犀利,但多少还能知道一点,而这个能力,多是从平时喜欢临帖(临帖要求对每个字都进行细致的考察)得来的。
....... 学习了,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