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中的等级性(转)
MSN上,一位好学的美国厨子问我:在英语中有所谓Teacher Wu,汉语中也有吴老师,也就是一个职业或职务加上姓氏的连称。那为什么姓吴的老师可以叫“吴老师”,而姓吴的学生叫“吴学生”却不可以呢?我对他说:你不知道,这里面有规律,那就是:凡是占据社会强势地位的,都可以在姓名后加职称或职业,反之则不行。
剩下的解释就顺理成章,局长比起群众要大得多,所以大家都称呼×局长,没有叫×群众的。在早一些的文艺作品里,常常可以看到“×干部”的老式叫法,后来就没有了。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的干部,也就是公务员很少,还很希罕,所以有叫×干部的。后来公务员就满街跑了,这样的叫法就少了,只有×局长×处长这样的还在延续,也就是说普通干部已经不值钱了,再大一点的才拿得上台面。
厨子天资聪慧,马上就推断出了许多这样的判断,警官大于警察,秘书大于文员,经理大于科学家……我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再这么下去,你就要成个中国通了,中国社会的复杂人脉关系,你一点点就会摸清楚了。
但厨子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说,其实还有许多语言中的阶级性词汇呢。我一愣,你说说。厨子说,以前看古装剧,皇帝都是下江南,不是上江南,现在终于知道了。与京城相比,江南自然要地位低一些,所以皇帝到江南都是用“下”的。干部升官了,叫上去了,真正要给老百姓干活的时候,又叫下基层。再有,例如有人从上海到乡下,都说下乡,没有说上乡的,以前知青插队,也都说上山下乡,山是高的,自然要上,可是乡为什么要下?乡就比城海拔低么?今天才知道,不是地理上的高低,而是社会地位的高低啊,乡村比城市低,所以下乡,城市比乡村高,所以上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