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1911年6月1日(清宣统三年旧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出生日期是儿童节,但是她的童年却并没有多少快乐.早年丧母,受到父亲和继母的冷淡乃至虐待.在这样的童年里只有慈祥的老祖父能给她一些温暖和关爱.
1920年秋在家乡入小学读书,过去叫龙王庙小学,解放后叫建设小学,现名为萧红小学.那座古老的龙王庙仍旧剩下一个偏房静立在校园中.中外的参观者在游览了萧红故居后一般都会来这所小学,从这间老建筑里追忆她的小学生涯.
她与927年秋考入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这一期间受到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开始写些散文诗歌发表在校刊上.还参加过哈尔滨的反日大游行.就在她准备继续深造的时候,她的继母为了能早日把她打发出去,唆使他父亲给她定了亲,同时和校长协商取消了她的学籍萧红愤而离家出走 ,开始流浪生活,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1932年受骗返回哈尔滨,困居在东兴旅馆,后得到萧军的帮助,不久与萧军同居.之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萧红从童年就没有多少幸福可言,出走后的生活也一直是贫穷困难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写出了很多的作品.早期的<王阿嫂的死><生死场> 表现了对于人的生命状态的强烈关注.后来她又去了上海,在那里她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和帮助, <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从此享誉30年代的文坛.
萧红的感情生活是不幸的,先是被李姓青年,也就是她父亲给她定亲的那个人骗回东北后遭抛弃,与萧军的结合也未能走的很久,加之萧军的脾气暴躁,后来二人分手,后来与端木蕻良结婚. 感情的不幸并未影响她的创作热情,1940年她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本小说严格意义上并不算小说,而正如矛盾所说:它是一偏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情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小说为我们绘出了20年代东北民间县城里人们勇敢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的性格,以及单调古旧的生活方式.她的其他作品也始终贯穿着她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注.看过呼兰河传的人们一定会对书中的有二伯那句<介年头是啥年头呢>还有冯歪嘴子对生活的坚强以及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深有感触.而我,早在小学时的语文课本里就拜读过呼兰河传的片段 火烧云.
也许是天妒红颜吧,萧红没有等到新中国的到来就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她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九年,但是作品达百万余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小说,也写了不少的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忘记她, 1986年的端午节,举办了首届萧红文化节,虽然有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毕竟能让小城的人们再次记起这位才女.萧红纪念馆也于同期在萧红故居落成并对外开放. 1992年又把她生前的一缕青丝迎回故乡的西岗公园建成青丝冢.故居前的街道命名为萧红路,同年还成立了萧乡诗社.
作为她的同乡,我为小镇才女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深为她的命运坎坷而感叹.但是也许正因为对生活的顽强追求和苦难的磨练才造就了她的才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