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文字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 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 宋代砖塔,六角十级,高约20米,檐为迭涩式,每级交叉辟有门洞,塔身外壁满砌小龛,原嵌满小坐佛像,今已全失。该塔原为唐代顺 禅师墓塔,后经宋代重修。 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塔上各檐所施斗拱俱不相同,举目仰视,升、斗、梁、枋橡、飞瓦、铎琳璃满目,美不胜收,该塔为明嘉靖四年(1525年)修建,造形雄伟壮观,色彩艳丽,号称上党明塔之冠。 黄城位于阳城县东北40里的黄城村,旧名中道庄,是清户部尚书《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的作者陈廷敬的故居,因陈廷敬晚号“午亭山人”,康熙帝曾亲笔为其题写了“午亭山村”的巨幅匾额。 黄城实为山城,全城约15000平方米,是一座枕山依水,坐东朝西的小城,该城由内外两城组成,内城系明崇祯六年建造,名曰年斗筑居,外城为康熙年间建造,陈廷敬的府第就在这里。城内现存的祠堂、凤月楼、家冢宰第、后花园、石牌坊、水井及城外坐北向南的书房院均为原建之物。城中现存康熙亲书碑石三块,分别为“午亭山村”、“春归禾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