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48|回复: 3

[核雕] 弥勒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8 0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
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
,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弥勒佛父名
修梵摩,为大臣,母名梵摩越,为公主,可见其出身高贵。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九十六
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
    弥勒形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有某一历史人物为原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信仰对象空却的不满和
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弥勒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两晋所译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
若经》、《维摩经》等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佛念译
的《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也都有类似的内容。而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
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号称“弥勒三部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表达了上生信仰。弥勒菩萨本来为释迦牟尼
佛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享寿不高,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便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当上生到兜
率天宫。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
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此处又称为弥勒净土。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
称念弥勒名字,死后即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不入轮回,还可以常听弥勒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一同下生世间,
解脱成道。上生信仰主要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达的目标(死后即可往生),但此处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
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见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
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弥勒下生之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
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
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弥勒信仰在中国经历了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过程。最初的弥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现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
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经典,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其信奉者也主要是信仰坚定、文化层次较高的高僧大德。由于此时的弥勒尚为菩萨,因而
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
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其后也出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中国的大佛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
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宁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早期的弥勒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可以说是
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弥勒信仰也不例外。随着弥勒下生信仰
的逐渐流行,对弥勒形象的改造也在悄悄运作。由于人民渴望弥勒早日下生,因而这种宗教热情往往为人利用,不少人打着“弥勒佛出
世”的旗号鼓动起事,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又有别有用心者迷惑群众、乘机叛乱,或者借此敛财骗色等不法行为。在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些作乱者多假托弥勒下生,以白衣长发的形象出现,这表明“白衣长发”成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弥勒新形象,可
以称之为“白衣弥勒”。
    白衣弥勒意味着弥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弥勒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经典的依据,但作为弥勒的一种标准形象在印度并
没有出现过。白衣不仅仅包含着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从其留有长发更足以表明这一特征。白衣居士也
可以作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开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又经常显弄神异,道俗归
心,连梁武帝都受了他的迷惑,一时影响极大。但他又借口为天下人赎罪,让众多的弟子代他烧身,且道冠儒履,不僧不俗,显得不伦不类。
    白衣长发的弥勒形象是否受到了傅大士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不论是故作神秘的傅大士还是托名作乱的邪盗,都不再是印度高高在
上的金身弥勒的庄严形象了,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欲的俗人,而且都是现世的中国人,这表明弥勒形象已经走向本土化、世俗化、民间化了。
    白衣弥勒虽然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产物,但形象怪异、行为乖戾,既不符合正统佛教的要求,也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民间也只能是
秘密流传,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并未虽然一时也有影响,毕竟不能成为普遍接受的弥勒形象。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
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县人(今宁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
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
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
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
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
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这又与傅大士公开
宣称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并以此惊动朝野、大获名利形成鲜明的对照,亦与那些以此迷惑群众、煽动叛乱的白衣长发的假弥勒完全不同。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
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一偈语反映了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对待知己与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为人知
的寂寞与孤独。他还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
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
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
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
民族的形象代表。
    大肚弥勒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0年6月,契此故里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并在契此灭度的岳林寺召开了弥勒文化学术研
讨会,与会专家和教界高僧呼吁将弥勒佛的道场岳林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弘扬弥勒文化,发扬弥勒精神,将之推向世界,为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弥勒佛的笑


  人逢喜事,都会笑逐颜开。笑,从程度上讲,有微笑,大笑和狂笑;从类型上讲,则种类烦多∶做事成功,是胜利的笑;见到友人,是
会心的笑;童稚无邪,是天真的笑;长辈和善,是慈爱的笑;失中有得,是欣慰的笑;遭尴尬事,是幽默的笑;后学长进,是鼓励的笑;遇滑
稽事,是开怀的笑……笑一笑,十年少。不仅对身心有益,而且能提高生活的情趣,促进人际关系的谐和,甚至能化干戈为玉帛。 笑,本该在
人们心情好的时候发生,因为它是喜于内而形于外的一种面部表情。但是,生活中也常常见到皮笑肉不笑的假笑,或者遭到失败而又无可奈何
的苦笑;在垃圾桶里觅食的流浪儿是笑不起来的,可也有指着流浪儿那破烂得不能遮羞的裤子所发出的讥笑,以及流浪儿回过头来满不在乎的
傻笑;人是最难捉摸的智慧生物,甚至可以把笑这种身心愉悦的表情弄得颠倒,比如复仇者有冷笑,阴谋者有奸笑,嗜血者有狞笑。每当这类
笑出现,就知道有灾难发生,即使灾难暂时未到,这样的笑也是不祥的先兆。 对于世上的各种笑,可褒可贬,可爱可憎,可亲可疏。尝尽了
人间的酸甜甘辣之后,回头一看,最值得回味,最让人深思的笑,还是那雍容大度、表里如一的弥勒佛的笑。在佛教徒眼里,弥勒原本是古印
度的尊者,修行有成,被释迦牟尼佛授记为未来佛,是兜率天内院弥勒净土的教主。古代没有照像术,也不知道弥勒的原本模样。我国宋元之
后的寺院里所供奉的弥勒的形象,是汉地人所创。传说五代后梁有位契此和尚,在浙江的明州奉化游历,号长汀子布袋师。长得肥胖,疯疯癫
癫的,杖背布袋,行乞四方。临终时端坐于岳林寺盘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人认为契此和尚
是弥勒的化身,故塑其形象供奉。从此,弥勒笑迷迷的汉人形象遍及各地。 弥勒佛的笑,展示着中国人的善良和真诚,也寄托着中国人的愿
望与追求。 弥勒像的特征,除了笑之外,还有他那肥胖的大肚子。为此,朱元璋称帝后曾嘱人写一副对联挂于龙兴寺 (北京潭拓寺、洛阳白
马寺等处亦有此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由此而扩展开去,“大肚”和“微笑”几乎成了挂在弥勒像前的对联所共同发挥的对象。如西蜀宝光寺就有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此联也见于上海龙华寺、峨眉山灵岩寺等处(个别字有差异)。遂宁广德寺把它拉长了: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我笑尔笑凡事谦恭须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你容他容对人忍让应多容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则拉得更长: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低
  此联使弥勒的笑多了—份严肃。浙江鄞县天童寺换了个角度: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事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而类似的云南秀山上那一联也写得很生动:
  结大欢喜缘只这笑呵呵收拾囊中宝物 除真烦恼障看他腹坦坦鼓吹世上春风
  这些对联都写得比较具体。山东济南舜耕山千佛寺换成另一种情趣,且简化了许多: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成都昭觉寺简化得似乎不能再减的那一副:
  大肚能容万物 微笑看破群生
  几十年前我读初中时就见到它,印象非常深刻。此联言简意赅,通俗流畅,便于记忆。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至今仍挂在
弥勒像前。 此联看似简单,要领会并非易事。描述弥勒佛的博大胸怀,不需要“伟大的词句”,只—个“容”字便可。而这个容字是最平
凡、最普通、最简单不过的。想我等俗子,成天在世上摸爬滚打,没有一个能容万物的“大肚”,自然也不能“大度”,患得患失,烦恼
重重。 “容”不下,当然也“笑”不起来。纵观世相,笑者无多。人的内心常有自卑、惭愧、羞怯、悲哀、忧郁、愤慨等等情绪,它是由
于贪欲、受迫、劫难诸多内因外因而产生的焦虑、多疑、恐惧等症状所引发。如像一个失业者,衣食无着落,焦燥不安,如何笑得起来?寒
碜中偶有一次苦笑,那也是无奈的荧光,决不能缓解内心的悲凉。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平时不苟言笑的人内心就一定痛苦或灵魂—定阴暗,
也不能认为经常笑嘻嘻的人—定生活得幸福或者为人非常慈善,人总有表里不一的时候。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需要笑,人们也懂得笑。绝
大多数情况下,笑是关怀,笑是成功,笑是憧憬,笑是期待,笑是甘露,笑是抚慰,笑是灵丹妙药,笑是天女散花,笑是心的解脱,笑是智
的升华。世上没有笑,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正因为有笑,人们才去努力工作,去奋力拼搏,把笑的温暖撒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
容”是“笑”的源头,容大则笑多;“笑”是“容”的启钥,常笑则宽容。弥勒佛的大肚与微笑,真是形神兼备,举世无双。中国人塑造出
的弥勒佛的形象,不仅是对佛教文化或佛教艺术的杰出贡献,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胸怀与才智。如今,已飘洋过海,走向全世界了。回头
再看前面那些写弥勒佛大肚与微笑的对联,觉得写得长的不一定都好,我更喜欢短的,甚至想把昭觉寺那一副“简化得不能再简”的对联再
减两个字,变成
  大肚容万物 微笑看群生
  弥勒佛长坐山门,对来者以微笑相迎,对去者以微笑相送,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贫富尊卑,都平等无二。若再进一步避开“能容”与“
所容”,超越“能看”与“所看”,无物可计,无相可“破”,则既无“难容之事”,也无“可笑之人”。无执着,也就无烦恼,弥勒佛才
笑得那么开心,那么自在,那么坦然。来去的人,看到弥勒佛的笑,就会化疑结,增信心,生慈悲,长智慧。正道是 妄删古人句, 愿君笑
语多。 笑到无生处, 日日见弥陀。
发表于 2007-4-8 2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2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07: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2 20:43 , Processed in 0.0495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