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67|回复: 1

作伪瓷器鉴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17: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陶瓷器是收藏品中的大宗,对一个收藏爱好者来说,鉴定是一门必修课。对一件器物的鉴定可分为对器物真伪的判定和年代的鉴别。在鉴定的过程中,如果后者出现一些误差,有一些存疑或争议也是允许的,但前者如果出了问题,则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说对器物真伪的鉴别是鉴定工作的首要一环,丝毫马虎不得,在陶瓷鉴定中掌握对作伪瓷器的鉴定方法也就尤显重要。

  瓷器的作伪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就不乏地方窑仿制五大名窑的事例,及至明清两代,仿古之风日盛,特别是晚清民国,更是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藏热”的兴起,一些仿冒古董充斥市场,作伪的手法和技巧也不断改进,以至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就对陶瓷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识别作伪瓷器的“火眼金睛”,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这一现象,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鉴定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瓷器的作伪就其形式和手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仿古制作,也就是指瓷器成品之前的作伪。对此类仿古瓷的鉴别,主要从朝代特征上去把握,运用瓷器鉴定的一般方法,从造型、胎釉、纹饰、铭款等几方面予以区分。仿制者常常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造出一些形状古怪的器物,但这一点往往违背了器型的传统规范,稍具鉴定知识的人,只要掌握了各种时代的器型特征,就不难加以识别。例如:我国古代瓷器中的梅瓶,最早是在宋代作为贮酒器出现的,其总体造型为小口、丰肩、圈足,瓶体修长,早期还附有瓶盖。宋代梅瓶溜肩,下部偏瘦,要配以方座才能保持稳定。元代则趋于丰满,下部放宽,不用方座也能稳定地摆放。明清两代则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且由日用酒器变成了单纯的陈设品,也就不见瓶盖了。如果违背这一演变规律,在明清器型上出现宋元的纹饰甚至铭文,岂不是不伦不类了吗?

  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上的纹饰也是风格各异的,特别是人物形象,就有较明显的区别。有的新仿瓷器、器型、釉色都很像,但仔细观察所绘人物的脸相、神态、却流露出现代人的模样,则古意尽去。另外,山水的画法、龙纹的特征都有其规律可寻。有些新仿瓷器的青花色料,虽然在仿制过程中也注意了时代特征,如加上了浓重的色斑以模仿“苏泥勃青”的效果等,但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仔细观察色料有一种飘浮感,完全体现不出旧器的那种深沉凝重。特别是在块面的涂饰上,往往显现出一种稀薄的现象,以至瓷胎上的旋纹隐隐透出,有的甚至相当明显,不用借助放大镜便可看到,这种现象在古代瓷器上几乎是没有的。

  另一类瓷器的作伪,主要是在技法上下功夫,也就是指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对成品瓷器改造作旧,有些文物贩子采取种种手法来掩盖一些瓷器的残损和新仿瓷器的破绽,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这类作伪也是第一类手法的延伸。对一些残损瓷器进行商业性修复也可归入此类。

  近年来旧胎新画的瓷器又死灰复燃。旧胎新画就是在一件旧瓷器上用低温色釉加以彩绘来充当旧的彩瓷,使之增值。由于是用旧器烧成,因而更能迷惑人,使人上当。现在还有把原来的色釉除出,改画其它内容,或是加上新的内容来掩盖旧器上的瑕疵。对于这类器物,我们要首先看其彩釉的色调是否符合时代特征,再看其釉面的光洁程度。旧胎历经多年,表面不免有磕碰,划痕,如果发现伤痕在原来的釉上却又延伸到彩绘釉料的下面,则显然是后加彩烧成。有时仔细观察釉面的反光,还可隐约看到原来除去的旧的纹饰 。至于有的纹饰明显添绘得不是地方,如瓶口、瓶颈等处,就要留意是否掩盖有一些什么毛病。有时一件花瓶,原来的耳子掉了,稍加打磨后再画上两个什么纹样加以遮掩,认真观察是不难看出破绽的。

  一些新仿的瓷器往往用打磨失亮的方法来作旧,在这类瓷器釉的表面可见到细微的磨痕,在一些器物的凹陷、转角处常常不能打磨均匀,这一点通过对釉面的仔细观察便可知晓。人工打磨失亮与历史久远的那种自然失光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用手仔细触摸器足的露胎处,感觉到粗糙刺手的,往往是新烧的瓷器。也有些作伪者曾经将露胎处打磨处理,但难以避免磨及周围的釉面,细看可见到磨痕。

  有的作伪者故意在器底等处糊上一些泥土,伪造成陈旧的样子。这种比较均匀出现的黄褐色泥污,与器物在使用中自然沾上的污垢是不同的。前者显得干燥,浮在表面且分布较均匀,而后者则常常渗透到胎釉,不会均匀地分布,两相比较不难区别。

  观察修补的瓷器还有一个办法,便是强光透视。瓷器修补过的地方,由于所用村料与原来的瓷胎有本质的区别,用聚光电筒(最好是用于珠宝鉴定、高亮席的那种电筒)对着器物易损部位抵近照射,通过观察其透过光线的强弱,均匀的程度,便可发现修补得很巧妙的地方。

  对于一些修补过的瓷器,还可以借助嗅觉来加以鉴别。因为一般的修补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普通化学材料,如油漆、环氧树脂、香蕉水等,这些东西都有较强的挥发性气味,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用鼻子闻出来的。特别在器角、器口等易损处,如果发现疑点,不妨用鼻子闻一闻,常常也能发现破绽。有些纹饰、底釉,修补者往往用毛笔加以涂抹,这样在器物的表面不可避免地留下轻微的刷痕,且涂抹过的地方,其神采不及自然的釉面,配色也极难做到和原来一致。

  还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取一枚金属硬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在器物表面或口沿处轻轻拖拉刮擦,仔细倾听两者接触时发出的声音和注意接触时的手感,便可很明显地感觉出瓷器修补过的地方。这个方法简便易行,稍微试验几次便可掌握,特别是对于用油漆等有机材料修补的瓷器,可说是屡试不爽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陶器作伪又反其道而行之,即把完好的伪古瓷器在人工做旧的同时人为地造成一定的破损,(这种现象在古钱币、古玉器中早已有之)给人一种历经沧桑的假象,要价往往也不太高,很容易迷惑人,如果不对器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就容易上当。

  有些收藏爱好者看了不少的书籍,也观摹了一定数量的实物,对一些鉴定知识、历代陶瓷的特征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还是屡屡买了假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些热衷于收藏的爱好者,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鉴定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有些初学者,虽然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见到一件器物,不是将器物的特征认真加以分析、排比,而是一味地引经据典,按图索骥,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拼命向书本上去附会,这样就难免一叶障目,受骗上当了。曾见一友购得一清代钧红筒形香炉,看到其口沿露白,釉面有垂流现象,便认定是“灯草口”、“郎不流”,再看看又发现了“蚯蚓走泥纹”,一下子与宋钧瓷挂上钩,却忽略了宋瓷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器型,其偏差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日常收集藏品的过程中,千万要克服那种求宝心切、先入为主的思想,总想一下子就能抱回个金娃娃是不切合实际的。“五大名窑”早已是凤毛麟角,官窑瓷器本来就是稀罕之物,再加上人们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哪里还有多少“便宜货”可拾。曾有人告诉我他在地摊上见到只卖数百元的明洪武官窑瓷器,十分动心,卖主还当场拿图录对照,看似确凿无疑。然而我却不以为然,且不说洪武官窑究竟能有多少,那卖主能拿出图录来对比,可见不算外行,既如此,一件洪官窑瓷器只值数百元吗?答案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收藏》杂志曾就宋哥窑瓷器发表了一些讨论文章,本人有幸参与其中,一时间要求鉴定哥窑瓷器的来信不断,从来信和照片初略分析,到目前我还没有能认定一件真品(或许本人水平有限),其中相当一部分却是明白无误的现代仿品。有人打电话来表示不能理解:“我这件东西集中了宋、元、明、清多种时代特征,处处看了都像,怎么还是假的?”这除了他本人对各时代瓷器特征的把握是否准确以外,如果能把上面我讲的道理冷静思考一番,我想是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的。

  我认为鉴定瓷器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把握器物总体特征的前提下初步定位,然后再对照具体特征,把疑点逐项排除,在排除疑点的过程中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点违背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就要予以排除,千万不可因求宝心切而牵强附会。特别是当一件瓷器上出现各时代多种名瓷的特征的时候,往往说明这是一件假货,不能被其假相所迷惑。那种一见到有破损的瓷器总觉得是件旧物则更是要不得的,否则你就要为此付出一笔不低的“学费”。

  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掌握好这门学问,提高鉴定水平。用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顽强和不懈的努力沙里淘金,大海捞针,才能少走弯路,逐步充实自己的藏品。
发表于 2016-7-25 15: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