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5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6、出行、发财、升官、富贵、长寿、钱。此类钱,汉已有之,但数量极少,形体也小。铭文仅限于“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君宜侯王”、“君宜子孙”之类,多采用铜镜镜铭。魏、晋至隋、唐时期,这类钱稀少。宋、金时期,这类钱逐渐多起来,是人们富贵、长寿、当官意识增强的结果,如“长命富贵”、“龟灵鹤寿”、“加官进禄”一类钱较多。一些小形的“长命富贵”钱上有小钱冠,背有双鸟蹲伏在花枝上。其鸟即是简化了的双风,花为牡丹。牡丹为富贵花,图案取“长命(鸣)富贵”之意。“长命富贵”大钱,背图多为蝠(谐“福”音),鹿(谐“禄”音),双瓶(谐“乎”音),为“福禄平安”之意。 明、清以来,此类钱的内容更加丰富。祈求经商平安、致富的有“一本万利、顺风大吉”、“日有万倍”、“田蚕万倍”、“日人千金”、“招财利市”、“出入通泰”、“出行大吉”、“如贾三倍”等等。祈求富贵的如“堆金积玉、发福生财”、“金玉满堂”、“荣华富贵”、“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玉堂富贵”、“富贵无极”……。有财、寿兼求的,如“长命富贵、金玉满堂”、“长命百岁、富贵长久”、“长命富贵、富寿康宁”、“富贵长寿”、“富贵寿考”……。除希望发财、长寿、幸福外,求官意识也不断增强。因为升官与发财是联系在一起的。望子成龙、望子成名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隋以来即已施行的科举至明、清仍沿袭着,开科取士是主要选才渠道,因此“中三元”(状元、榜眼、探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中了“三元”,就可以做高官居显位,爵丰禄厚、荣宗耀祖、封妻荫子,一步天堂,谁能不向往呢? “状元及第”、 “连仲三元”、“封侯拜相”、“人中龙虎”、“指日高升”、“一品当朝”一类的钱牌成了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物化形式。此类钱材料主要为黄铜,金、银、铅、铁钱数量很少。
7、祝颂帝王钱。对帝王的颂扬历代历朝皆有之,但,自秦始皇以后,对历代帝王的颂扬,每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膝、肘地行,山呼万岁,颂调越唱越高,秦、汉时期这种颂辞常见于铜镜、瓦当上,如“与天无极”、“常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等。唐、宋以后,颂辞内容越来越丰富,不但铜镜、瓦当上,陶器、瓷器及其他铜器上也常见,最多见的是在吉语钱上,有歌颂帝王的,也有歌颂权臣的。早期主要有“皇帝万岁”、“千秋万岁”、“国王父母”、“归于圣帝”等钱,并铸各种图案,如龙凤、星官、等。有的两面铸文,有的背光。“千秋万岁”、“皇帝万岁”可能始铸于南北朝时期。除汉族铸造外,少数民族政权如鲜卑、契丹、女真政权可能都有大量铸造。少数民族所铸民俗钱具有粗犷、洒脱、不求工整的特点。
明、清时期,“千秋万岁”钱很少见,主要有“天子万年”、“万国来朝”及一些年号吉语(如嘉庆万年、道光永年)钱。清朝晚期,由于王朝风雨飘摇,日趋没落,统治集团深感末日不远,但还是希望能继续统治下去。于是“天子万年”、“大清万年”、“一统万年”钱便成为统治集团的一种精神慰藉。每于新帝登极开炉铸钱时都要先铸些吉语钱,一是试铸,检验铸钱工艺和各种指标,另有预祝新帝顺利执政之意。 8、一般吉语钱。一般吉语钱钱文多是泛泛的祝辞,以祈求吉利、平安、吉祥、长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主调。背文多以星、八卦、花草、龙凤、杂宝、四出文、反郭为饰。晚期钱大多面、背各铸吉语。有的出自经传,如“天保九如”、“长发其祥”、“天与厥福”、“受天百禄”、“锡尔繁禧”等。
较早的吉语钱有唐、宋时期的,“上上大吉”、“天下太平”等。这类钱有光背、背反郭、四出、星斗等几种。钱径在4—5厘米左右,书体隶、楷互见,形制粗犷、浑厚。清代中晚期钱最多,形制大小参差,书体有篆、楷、隶几种。钱文主要为“天下太平”、“平安如意”、“吉祥如意”、“百福骈臻”等。背文以八卦、人物、龙凤、禽兽、杂宝为主。面、背均为吉语的也很多。小吉语钱有许多合背者。钱径小者1-2厘米,大者10厘米以上。由于多属民间铸造,文字欠工整。 少数民族文字如契丹、女真、满、蒙、藏等文字在吉语钱上也有出现,有些少数民族文字完全是汉文吉语的对应。但有些文字至今不能破译释读。清代一般吉语钱以黄铜居多,青、红铜质主要是熔旧钱、镜而仿铸前代的吉语钱。
9.行用品吉语钱。指在年号和非年号的流通货币上加铸吉语的钱币。在流通币上铸吉语始于战国,在战国的刀、布、环钱或方孔钱的背文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与吉祥有关的文字,如“吉”、“羊”等,有可能是当时的祥瑞铭文。在两汉的五铢钱上,吉语铭则经常出现了。常见的有“长宜子孙”、“长乐未央”、“君宜侯王”、“君宜高官”等等。但在年号钱上加吉语,应是在南北朝末期。
中国的年号钱,始自十六国时期的成汉李寿(公元338—343年在位),钱名“汉兴”。此后历代均有大量年号钱铸造行用。宋以后除个别情况,皆用年号钱,年号本身也是吉语。新皇登极,总要改年号以示开辟新的纪元、创一番崭新事业之意,所以改年号是统治集团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每次改年号都是要经当朝皇帝、权臣、文士们反复斟酌,谁也不敢取一个丧气的词汇送给皇帝,所以年号无一不是吉语。这些铸上吉语的流通钱多数不再流通而被当作民俗钱使用了。此类钱在民俗钱中数量最巨,所跨历史时代最长,几与战国以来流通钱的铸造相始终,其材质、文字书体等时代特点也与行用钱大体相同。但也并非每个朝代都铸行用品吉语钱,汉、南北朝、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铸造较多,而有些朝代就没有发现行用品吉语钱。大部分的情况是后朝仿前代行用品而加铸吉语,或本朝后期仿前期行用品而加铸吉语。所仿的行用品一般是形制精、书体美、铜质优良者。如汉五铢;王莽“大泉五十”、“货布”;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唐“开元通宝”;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金“大定通宝”、“泰和重宝”;明“洪武通宝”;清“康熙通宝”等。刀、布、圆钱诸种中以仿圆钱最多。仿铸最盛的时期为清代中晚期,可谓无朝不仿。
宋、元以前所仿吉语钱极接近流通币。明、清以来以形体大为特点,所仿五铢吉语钱有直径15厘米者,“永通万国”有11厘米者,“大观”和“康熙”也在9-10厘米间。铸大钱是因为人们增强了“玩钱”意识。
材质,元以前为青铜,明、清以后多为黄铜,钱名为行用品名称,加铸图案、吉语。有的以年号加纪年,如辽朝的“大康七年”、“清宁二年”之类。图案各式各样:汉代以“四神”、博局、吉语为主;南北朝以龟、蛇、北斗、宝剑为主;唐、宋、金、元以后,以仙佛、打鬼、历史故事、花草、鸟兽、星月、云气、宝物、龙凤为图案;明、清以来,钱图多铸吉祥物或谐音物,以谐吉祥、福、禄、长寿之音。 10、文辞钱。文辞钱是专门阐发哲理、抒发情感的钱币形牌饰。以成语、联句或韵句为主要内容,配以图案纹饰。数量不多,当是专供文人雅士们所把玩的。文字内容主要采古诗、词、赋或流行谚语中的一句或几句,用以明志、或发泄愤懑、或赞美大自然、或颂扬文化、或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座右铭等等。如“川流不息”、 “日月山川、礼义廉耻”、“行圆智方”、“唯吾知足”、“存心忍耐”、“清白传家”、“为善最乐”、“敬惜字纸、孔孟遗风”、“善与人同”、“业精于勤”等等。这类钱最早可能出现在唐宋,金元以来多有铸造,清代最多。早期一般背无纹饰,明清以来或两面著文,或背设图案。纹饰以日、月、龙凤、蝠、鹿、人物、风景、宝物为内容。铸工精细,有的可与山水画媲美。明、清以来也有直接在银、铜片材上錾刻文辞的,笔画用阴刻或双勾、点凿,加刻图案。有圆形、长方形,或带边花、钱冠者,形制纷繁,不可称数。书法有篆、楷、行、隶等体。
11、会道钱。会道钱系指明、清以来秘密会道团体所铸钱币形牌饰,用以联络会众、区分派别的信物(多取方孔圆钱形式)。这些秘密社会团体,以反抗当时统治和殖民统治为宗旨,如白莲教、天地会、拜上帝会、金钱会、大成教、义和拳等。这些组织在初创阶段,由于势力弱小,多是秘密活动。为便于联系或会道之间、上下之间相区别,要佩戴标志或信物。于是一些秘密会道便铸造钱币形式的铜牌,分发给会众。钱文除少数仿年号钱外,大多无年号、不称“宝”,而是錾刻有特殊的文字含义或花纹图案含的内容。目前已知的有天地会钱和金钱会钱。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创于清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内部联络时使用特制的文字,即将汉字的偏旁重新组合,有时同偏旁的四字、五字表现一定的意义。一些钱形物上的文字至今仍不得其解。如一种背“吉星拱照”钱,正面“蓟廓葫薄”四字及一种光背或背有跃虎,边郭有小字的铜钱(其中有铁钱),面文“掐捐控撑”四字至今不能释读。在诸多会道团体中,惟有天地会创制了表达语言的特殊文字。这说明天地会民间秘密团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金钱会是以向会众分发自铸的“义记金钱”铜钱作信物而得名的。金钱会所铸信钱,面文“义记金钱”四字。背左、右方胜图。有光背、背穿上字、背四字之分。目前发现计有背上“天”、“地”、“离”、“震忠团练”四种。刊载:1925年春,浙江平阳县横阳镇疏浚白石河时,于河底污泥中清除出“义记金钱”三十余枚,当时星散。今所见的几种“义记金钱”或为此次所出,系金钱会失败时抛人河底者。背文“离”、“震”为八卦卦文,“天”、“地”是崇拜之意。浙南三合会就是因为崇拜天、地而名为“天地会”的。
另有一批卦纹、新月纹、梅点儿纹、梅花纹、四乳纹的方孔饼钱,分光背、合背等种。黄铜质,铸造粗糙,亦极有可能是明、清会道的一种记号钱。
另有一种“崇宁重宝”黄铜饼钱,径如折二钱,铜质及形制酷似上述卦纹、梅点儿钱,似也是明、清会道信物,决非北宋徽宗时所铸。
另有一种“水陆平安”钱,篆书。背左关刀,右*、上星辰、下卦文者,可能是清末某会道的一种辟邪护身钱。其上星辰暗示牛郎、织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