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阳春三月

[图片] 鉴赏历代花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钱收藏有前途,三大功能不可忽视


  一是欣赏功能 花钱大都铸工精湛,图案丰富,文字优美,整体布局得体,集文物、工艺、美术、纪念、祝颂、辟邪于一身,深受中外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爱。又因其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广泛的吉祥寓意,因而可佩带,可摆放,可悬挂,亦可秘藏。比如吉祥、祝颂、辟邪类的花钱既可佩带于胸前或衣带间,又可悬于车轿、烟管、摇扇、荷包、剑杖等处。一些带有铭文、诗文、谜语性质的花钱,就可摆放于书房、案头、榻前。秘戏类花钱则置于箱奁之内。上梁、镇宅、辟邪类的花钱一般挂于梁下、屋内或门旁,以求平安。
  二是研究功能 花钱与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渊源极深,其文字图案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貌、精神理念、宗教信仰,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在花钱的这个小小的天地里,汇集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因此,开展对花钱的整理和研究,也是挖掘祖国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随着钱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研究视线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的已跳出传统古钱学研究范围。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民俗花钱,甚至有的人已提出“钱币民俗学”的观点,认为它是隶属于钱币学而又独树一帜的新学科。
  三是保值功能 花钱属于古代钱币范畴,器物虽小,但也象青铜、书画和陶瓷一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存放时间越长,年代越久,今后的升值空间就越大。花钱在目前升值较快,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镂空类(清代称“通花”,亦称“玲珑体”)   
  主要为唐、宋至明、清时期环钱形的透空牌饰。大部分为青铜铸造,黄铜次之,铁质少见。直径在2.4—8厘米左右,边厚0.2—0.5厘米左右,边郭与穿郭有单轮、重轮、三重轮几种。主要纹饰有花草、虫鱼、蜂蝶、凤鸟、龙、狮、鹿、马、楼阁、人物故事等。金、元时期,上述图案的镂空钱仍有相当数量的铸造,明、清时期已很少。明、清时期仿制的镂空钱仅见有黄铜质 钱。尤其是清代仿制的 钱,厚重、大轮郭,已失唐、宋钱风格。
  镂空钱纹饰主要起装饰作用,所以都是吉祥物种,而无符咒、神怪之痕迹。从出土资料看,古代马具如鞍辔、革带、帘帐、杖端等都可能装饰。
  镂空钱的花纹图案艺术影响到窗花、门签和其他剪纸艺术。
  镂空钱传世较多,磨损程度大,有的穿孔已磨偏,当是长期穿悬所致。  ’  (二)实体类:
  实体类钱是民俗钱中的主体,种类极多,不下几万种,多为宋、元以后物。常见的实体类民俗钱,以黄铜质居多,大部分为明末以来物。个体大小悬殊,小者仅1-2厘米左右,大者在15-16厘米以上。  实体类民俗钱内容庞杂,很难详细将某钱归为某类。前人已做过不少这样的分类工作,但都深感在几个类别上不易严格区分,例如生肖、辟邪、八卦钱等。但,细加分析、比较,应该分为十六个子类较为妥当,分别是:
    1.祝颂婚姻钱。分图案、吉语和文图三种。龙凤图案钱起于后周,多为龙凤纹,取“龙凤呈样”之意。龙、凤二物或头向相对,或头尾相接。也有正面为 、背为双凤者。文字吉语多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飞风翥”、“双凤来仪”、“双风仪庭”等等。或特铸年号钱,在钱背或周郭铸龙凤纹。明、清以来,也特铸“正德通宝”、“康熙通宝”,或仿“周元通宝”背铸龙凤。并有在周郭铸造或加刻 、双凤或龙凤者。仍取“龙凤呈祥”意。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观、生育观和幸福观。认为五世或九世同堂、多子多孙是名门望族、家庭兴旺的典范。因此希望多生育子女,也希望子女能够高官显位,并且夫妇能白头偕老。这类吉语钱又有“永安五男”、“五男二女”、“连生贵子”、“喜生贵子”、“早生贵子”、“天仙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麟趾呈祥”、“维熊维罴”、“百长千寿”、“如鱼似水”、“夫妻偕老”、“夫妇齐眉”、“松柏同春”、“妻财子禄”等等。这类钱不但形制多样,且铸作精湛,书法多变,形成总体极佳的艺术效果。材料主要为黄铜,金、银、铅、铁钱数量很少。
     2.秘戏钱。面文多是“风花雪月”之语,也有“花月宜人”、“明皇御影”等句。“风”、“花”、“雪”、“月”是人们期望的四时美景:春日娇花,夏日凉风,秋日明月,隆冬瑞雪,都是最宜人的天然物候。背铸一对、二对或四对裸体男女作交欢状。对人 物图案的解释也有三四种以上。一说“风”、“花”、“雪”、“月”代表四位神女(如青女、素娥之类)与凡间男子婚媾,确有董永路遇七仙女及刘晨、阮肇人天台之妙趣;一解为秦楼女子、勾栏瓦肆把玩之物。*女以性活动为主业,正是卖什么吆喝什么。 前解想人非非,浪漫至极;次解有合理成分,此类钱不独为勾栏瓦肆、青 楼之所专享。烟花路上的男子、世俗家庭的夫妻、或赧颜所购或由老辈赐予,均乐秘宝之。为何?天性也。不论钱上铸有几双男女,均是写房帷之内的一招一式,图案采《洞玄子》三十法之几种。此类钱起于隋唐,宋元以来多有,如今不再 被视为“禁果”了。    3.祝颂家庭钱 这类钱自汉即有,如“大胜哉、得儿郎、益富昌、益牛羊、保父母、和兄弟、宜子孙、去不祥”等。汉至隋、唐时期,这类钱铸造较少,又加年代久远,如今所见极少。宋、元时渐多,到明、清时,此类钱极多。一个家庭总想平安兴旺,而成社会一时之风气,如“全家欢喜,一团和气”、“合家清吉”、“合家欢乐”、“子孙贤孝”、“五代同堂”、“孝友世家”、“家门吉庆”……。这类钱大多形体较小,两面著文。也有一面吉语,另面著寓意图案的。材质多为黄铜,可知多系明末以来之物。
    4.辟邪、。长期以来。人们总希望平平安安,如果遭遇不幸。便以为是邪祟和鬼魅作怪,要请巫师们破除邪祟,压服鬼魅,这种方法就称为“辟邪”。为了防止不幸的降临,要请巫术之师们“辟邪”,于是辟邪之法和辟邪品就应运而生了。佛教的如来、观世音、金刚、罗汉、济公、以及道教的老子、张天师、钟馗、“八 仙”、姜太公、等。这些人、神之间的传媒,人类善、恶的仲裁者、行善之神,能够压服并驱除那些邪神、鬼祟。人们通常的做法是用张天师的三件宝:宝剑、印信和符录书画于物体或铸于金属牌饰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钱形饰牌——辟邪钱。这些带符咒的牌饰既起装饰作用,又能安慰精神、平衡心理,收一举多得之效。辟邪钱数量很多,个体也大。最常见的有:  “雷霆钱”。一般为咒语四句:“雷霆雷霆、杀鬼降精、斩妖辟邪、万鬼不存”或“雷霆雷霆、杀鬼降精、男女佩之、永保贞吉”。最后有一句嘱托语:“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咒语两侧为符文,应是“雷令杀鬼”篆书的图案化;  “太上咒”钱:“太上咒曰:天圆地方、六律九章、神符到处、万鬼灭亡”。另有斩妖钱、镇宅钱、去殃除凶钱、驱邪降福钱等等。钱的另面有打鬼图、星官图、十二生肖、十干、八卦卦文及卦形等。人物图案一般为张天师、老子、姜太公、钟馗、雷神、五毒图(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以雷霆钱居多。  “天罡钱”、“太上咒语钱”等多为宋、元时物,而“雷霆钱”、“驱邪降福”钱多为明、清时物。也有如蛇、鼠、狐、狼、鼬、刺猬、蜘蛛、蜈蚣等,或苦修苦炼,或偶感灵气而成仙家,人们也将其铸于 钱形饰牌上,供佩戴或收藏以达辟邪之目的。
  5、生肖钱东汉时期,由于相术的发展,阴阳相士们又把人的面貌、性格肖为十二种动物,即今天所说的十二属相。属相创立之后就成为人们生年的一种记录。人们将所生年的属相铸于钱上,有一钱一肖、或二肖、四肖、十二肖不等。生肖共十二种,配以十二地支,以鼠为首位,与地支的首位“子”相配为“子鼠”。依次为丑牛、寅虎、卯兔……。这就是生肖钱
  生肖钱最早当铸于南北朝时期。北宋以后渐多,明、清极多。早期的生肖钱,形体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不足2厘米,由于钱形小,其上仅铸一、二种生肖,最多也只有四种,背铸相应的支文。有的生肖与支文同铸一面。此种钱钱背或光或著星斗、云气、花朵、符文之类。这类钱一般为套钱,或十二枚、或六枚、或三枚,每套总生肖数仍为十二个。大者钱径约6-7厘米以上。一面铸生肖及支文,另面铸人物图案,主要为道家故事。唐、宋以后多为大形钱。十二生肖与支文同时铸于一面。生肖在外圈,支文在内圈,并用辐射状格子将十二生肖及支文隔开。有在生肖和支文之间加云纹寿字圈带。或将支文与生肖相间布列,生肖以小圈圈起。另面铸造图案故事。 图案多表现道教活动内容,以老子授经故事居多。其次有董奉修仙、朝元图等神话传说。或寓意吉祥,如“加官进禄”。或八卦卦形及卦文。另有一类则不铸十二生肖,只铸人物故事,钱面正上方一额,中题“本命星官”或“本命元神”、 “本命星神”、“本命元君”等。左方或下方有生肖一种,右有一神及龟鹤等。故事当是掌管本生肖年所生之人的命运,如掌管鸡年、狗年、马年……都各有专神。这样的值年神共有六十位,称六十本命元君,与六十还甲子数相同。这种生肖钱如同现代的生肖纪念币性质。生肖钱上铸吉语的除“天下太平”、 “长命富贵”,还有“福德长寿”、 “福德”、“福”鹿(图案)、“星官七品”、“富贵利命”、“福寿延长”及符文等多种。
  金、元时,除继续铸造前代各种生肖钱外,也增加些花草、动物图案(花草及动物纹图案前代亦有)。明、清以后,生肖钱除生肖及支文外,又加入八卦卦形及卦文。图案多为龙虎、龙凤。人物故事图案渐少。清代中晚期又铸一种带钱冠宝盖形的生肖钱,钱冠有三系孔。钱额多铸一“桂”字,谐“贵”之音,又取“桂冠”之意。或为如意、宝瓶等图案,寓“平安如意”意。明、清时期的生肖钱均为黄铜质。铸造精致,纹饰细腻,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泉录:花钱 017.jpg
藏泉录:花钱 0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泉录:花钱 0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泉录:花钱 005.jpg
藏泉录:花钱 0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6、出行、发财、升官、富贵、长寿、钱。此类钱,汉已有之,但数量极少,形体也小。铭文仅限于“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君宜侯王”、“君宜子孙”之类,多采用铜镜镜铭。魏、晋至隋、唐时期,这类钱稀少。宋、金时期,这类钱逐渐多起来,是人们富贵、长寿、当官意识增强的结果,如“长命富贵”、“龟灵鹤寿”、“加官进禄”一类钱较多。一些小形的“长命富贵”钱上有小钱冠,背有双鸟蹲伏在花枝上。其鸟即是简化了的双风,花为牡丹。牡丹为富贵花,图案取“长命(鸣)富贵”之意。“长命富贵”大钱,背图多为蝠(谐“福”音),鹿(谐“禄”音),双瓶(谐“乎”音),为“福禄平安”之意。  明、清以来,此类钱的内容更加丰富。祈求经商平安、致富的有“一本万利、顺风大吉”、“日有万倍”、“田蚕万倍”、“日人千金”、“招财利市”、“出入通泰”、“出行大吉”、“如贾三倍”等等。祈求富贵的如“堆金积玉、发福生财”、“金玉满堂”、“荣华富贵”、“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玉堂富贵”、“富贵无极”……。有财、寿兼求的,如“长命富贵、金玉满堂”、“长命百岁、富贵长久”、“长命富贵、富寿康宁”、“富贵长寿”、“富贵寿考”……。除希望发财、长寿、幸福外,求官意识也不断增强。因为升官与发财是联系在一起的。望子成龙、望子成名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隋以来即已施行的科举至明、清仍沿袭着,开科取士是主要选才渠道,因此“中三元”(状元、榜眼、探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中了“三元”,就可以做高官居显位,爵丰禄厚、荣宗耀祖、封妻荫子,一步天堂,谁能不向往呢? “状元及第”、 “连仲三元”、“封侯拜相”、“人中龙虎”、“指日高升”、“一品当朝”一类的钱牌成了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物化形式。此类钱材料主要为黄铜,金、银、铅、铁钱数量很少。
  7、祝颂帝王钱。对帝王的颂扬历代历朝皆有之,但,自秦始皇以后,对历代帝王的颂扬,每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膝、肘地行,山呼万岁,颂调越唱越高,秦、汉时期这种颂辞常见于铜镜、瓦当上,如“与天无极”、“常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等。唐、宋以后,颂辞内容越来越丰富,不但铜镜、瓦当上,陶器、瓷器及其他铜器上也常见,最多见的是在吉语钱上,有歌颂帝王的,也有歌颂权臣的。早期主要有“皇帝万岁”、“千秋万岁”、“国王父母”、“归于圣帝”等钱,并铸各种图案,如龙凤、星官、等。有的两面铸文,有的背光。“千秋万岁”、“皇帝万岁”可能始铸于南北朝时期。除汉族铸造外,少数民族政权如鲜卑、契丹、女真政权可能都有大量铸造。少数民族所铸民俗钱具有粗犷、洒脱、不求工整的特点。
  明、清时期,“千秋万岁”钱很少见,主要有“天子万年”、“万国来朝”及一些年号吉语(如嘉庆万年、道光永年)钱。清朝晚期,由于王朝风雨飘摇,日趋没落,统治集团深感末日不远,但还是希望能继续统治下去。于是“天子万年”、“大清万年”、“一统万年”钱便成为统治集团的一种精神慰藉。每于新帝登极开炉铸钱时都要先铸些吉语钱,一是试铸,检验铸钱工艺和各种指标,另有预祝新帝顺利执政之意。        8、一般吉语钱。一般吉语钱钱文多是泛泛的祝辞,以祈求吉利、平安、吉祥、长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主调。背文多以星、八卦、花草、龙凤、杂宝、四出文、反郭为饰。晚期钱大多面、背各铸吉语。有的出自经传,如“天保九如”、“长发其祥”、“天与厥福”、“受天百禄”、“锡尔繁禧”等。
  较早的吉语钱有唐、宋时期的,“上上大吉”、“天下太平”等。这类钱有光背、背反郭、四出、星斗等几种。钱径在4—5厘米左右,书体隶、楷互见,形制粗犷、浑厚。清代中晚期钱最多,形制大小参差,书体有篆、楷、隶几种。钱文主要为“天下太平”、“平安如意”、“吉祥如意”、“百福骈臻”等。背文以八卦、人物、龙凤、禽兽、杂宝为主。面、背均为吉语的也很多。小吉语钱有许多合背者。钱径小者1-2厘米,大者10厘米以上。由于多属民间铸造,文字欠工整。  少数民族文字如契丹、女真、满、蒙、藏等文字在吉语钱上也有出现,有些少数民族文字完全是汉文吉语的对应。但有些文字至今不能破译释读。清代一般吉语钱以黄铜居多,青、红铜质主要是熔旧钱、镜而仿铸前代的吉语钱。
    9.行用品吉语钱。指在年号和非年号的流通货币上加铸吉语的钱币。在流通币上铸吉语始于战国,在战国的刀、布、环钱或方孔钱的背文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与吉祥有关的文字,如“吉”、“羊”等,有可能是当时的祥瑞铭文。在两汉的五铢钱上,吉语铭则经常出现了。常见的有“长宜子孙”、“长乐未央”、“君宜侯王”、“君宜高官”等等。但在年号钱上加吉语,应是在南北朝末期。
   中国的年号钱,始自十六国时期的成汉李寿(公元338—343年在位),钱名“汉兴”。此后历代均有大量年号钱铸造行用。宋以后除个别情况,皆用年号钱,年号本身也是吉语。新皇登极,总要改年号以示开辟新的纪元、创一番崭新事业之意,所以改年号是统治集团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每次改年号都是要经当朝皇帝、权臣、文士们反复斟酌,谁也不敢取一个丧气的词汇送给皇帝,所以年号无一不是吉语。这些铸上吉语的流通钱多数不再流通而被当作民俗钱使用了。此类钱在民俗钱中数量最巨,所跨历史时代最长,几与战国以来流通钱的铸造相始终,其材质、文字书体等时代特点也与行用钱大体相同。但也并非每个朝代都铸行用品吉语钱,汉、南北朝、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铸造较多,而有些朝代就没有发现行用品吉语钱。大部分的情况是后朝仿前代行用品而加铸吉语,或本朝后期仿前期行用品而加铸吉语。所仿的行用品一般是形制精、书体美、铜质优良者。如汉五铢;王莽“大泉五十”、“货布”;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唐“开元通宝”;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金“大定通宝”、“泰和重宝”;明“洪武通宝”;清“康熙通宝”等。刀、布、圆钱诸种中以仿圆钱最多。仿铸最盛的时期为清代中晚期,可谓无朝不仿。
  宋、元以前所仿吉语钱极接近流通币。明、清以来以形体大为特点,所仿五铢吉语钱有直径15厘米者,“永通万国”有11厘米者,“大观”和“康熙”也在9-10厘米间。铸大钱是因为人们增强了“玩钱”意识。
  材质,元以前为青铜,明、清以后多为黄铜,钱名为行用品名称,加铸图案、吉语。有的以年号加纪年,如辽朝的“大康七年”、“清宁二年”之类。图案各式各样:汉代以“四神”、博局、吉语为主;南北朝以龟、蛇、北斗、宝剑为主;唐、宋、金、元以后,以仙佛、打鬼、历史故事、花草、鸟兽、星月、云气、宝物、龙凤为图案;明、清以来,钱图多铸吉祥物或谐音物,以谐吉祥、福、禄、长寿之音。          10、文辞钱。文辞钱是专门阐发哲理、抒发情感的钱币形牌饰。以成语、联句或韵句为主要内容,配以图案纹饰。数量不多,当是专供文人雅士们所把玩的。文字内容主要采古诗、词、赋或流行谚语中的一句或几句,用以明志、或发泄愤懑、或赞美大自然、或颂扬文化、或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座右铭等等。如“川流不息”、 “日月山川、礼义廉耻”、“行圆智方”、“唯吾知足”、“存心忍耐”、“清白传家”、“为善最乐”、“敬惜字纸、孔孟遗风”、“善与人同”、“业精于勤”等等。这类钱最早可能出现在唐宋,金元以来多有铸造,清代最多。早期一般背无纹饰,明清以来或两面著文,或背设图案。纹饰以日、月、龙凤、蝠、鹿、人物、风景、宝物为内容。铸工精细,有的可与山水画媲美。明、清以来也有直接在银、铜片材上錾刻文辞的,笔画用阴刻或双勾、点凿,加刻图案。有圆形、长方形,或带边花、钱冠者,形制纷繁,不可称数。书法有篆、楷、行、隶等体。
    11、会道钱。会道钱系指明、清以来秘密会道团体所铸钱币形牌饰,用以联络会众、区分派别的信物(多取方孔圆钱形式)。这些秘密社会团体,以反抗当时统治和殖民统治为宗旨,如白莲教、天地会、拜上帝会、金钱会、大成教、义和拳等。这些组织在初创阶段,由于势力弱小,多是秘密活动。为便于联系或会道之间、上下之间相区别,要佩戴标志或信物。于是一些秘密会道便铸造钱币形式的铜牌,分发给会众。钱文除少数仿年号钱外,大多无年号、不称“宝”,而是錾刻有特殊的文字含义或花纹图案含的内容。目前已知的有天地会钱和金钱会钱。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创于清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内部联络时使用特制的文字,即将汉字的偏旁重新组合,有时同偏旁的四字、五字表现一定的意义。一些钱形物上的文字至今仍不得其解。如一种背“吉星拱照”钱,正面“蓟廓葫薄”四字及一种光背或背有跃虎,边郭有小字的铜钱(其中有铁钱),面文“掐捐控撑”四字至今不能释读。在诸多会道团体中,惟有天地会创制了表达语言的特殊文字。这说明天地会民间秘密团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金钱会是以向会众分发自铸的“义记金钱”铜钱作信物而得名的。金钱会所铸信钱,面文“义记金钱”四字。背左、右方胜图。有光背、背穿上字、背四字之分。目前发现计有背上“天”、“地”、“离”、“震忠团练”四种。刊载:1925年春,浙江平阳县横阳镇疏浚白石河时,于河底污泥中清除出“义记金钱”三十余枚,当时星散。今所见的几种“义记金钱”或为此次所出,系金钱会失败时抛人河底者。背文“离”、“震”为八卦卦文,“天”、“地”是崇拜之意。浙南三合会就是因为崇拜天、地而名为“天地会”的。
  另有一批卦纹、新月纹、梅点儿纹、梅花纹、四乳纹的方孔饼钱,分光背、合背等种。黄铜质,铸造粗糙,亦极有可能是明、清会道的一种记号钱。
  另有一种“崇宁重宝”黄铜饼钱,径如折二钱,铜质及形制酷似上述卦纹、梅点儿钱,似也是明、清会道信物,决非北宋徽宗时所铸。
  另有一种“水陆平安”钱,篆书。背左关刀,右*、上星辰、下卦文者,可能是清末某会道的一种辟邪护身钱。其上星辰暗示牛郎、织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仙佛、供养钱。道教是中国的本教,佛教是舶来教,此二教均有较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大基石。几千年来,两教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神仙是道教理论的最终归宿;佛是佛教理论的最终归宿。
  铸作诗牌或钱形物颂扬仙人当起于北宋。在钱形物上铸作经文、仙、佛、菩萨图像及名称,以钱币放人佛脏做供养钱,从现有资料看,也是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元、明。明朝时期铸供养钱的风俗也传人日本。铸作经文钱盛行于明、清,在一些钱形饰牌上,也用藏文或汉、藏两种文字铸经文。较早的仙佛钱形牌上无文字,圆穿。面、背皆图案,似与“白马驮经”、孝子故事有关。诗牌主要是反映仙家闲适生活的。常见的有“诗仙”、“酒仙”、“棋仙”、“琴仙”、“散仙”、“拔宅仙”等。这些诗牌可能自宋至清均有铸造。南宋及元代盛行年号供养钱,布施庙宇或填人佛脏中,以进香祈福为目的。如“嘉定献香”、“东岳献香”、“进香直达”等等。元代多铸造一些小型年号钱,或年号加干支,或年号加纪年作供养钱。这类钱为特铸,制造粗糙,以区别于流通品。如至大、皇庆、延佑、泰定、致和、至顺等钱。
  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的日本足利义政和江户时代,由于汉文化的影响,铸一种与佛教有关的钱形物,日本称为“绘钱”(图案钱)。面文四字,注明神佛之名,背面铸神佛之像。这类钱在我国流传很多,多为日本佛教徒或钱币爱好者携来。唐、宋以来,即有“八仙”的传说。现民间流传的“八仙”是宋以后逐渐形成的。元、明以来,人们根据传说塑造了“八仙”形象,铸成钱形物饰,钱的一面为各自形象与所执法物,另一面是各自名称。即李铁拐等,“八仙”在我国流传很广,影响颇大。至今“八仙”形象与脍炙人口的美妙传说仍在民间流传。
   13、图案钱。图案钱指无任何文字说明或榜题的纯图案式钱形物。汉代的人物图案钱是最早的图案民俗钱。1963年,河南宜阳三乡曾出土一枚汉代人物钱。这是有具体出土地点的最早的图案民俗钱。但这类钱同汉代的其他民俗钱一样比较少见。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图案钱渐多,图案纹饰主要为龙、风、人物故事、花鸟等。金、元以后,图案钱除人物故事、龙凤、鸟兽、花草、虫、鱼外,又出现大量面银锭、杂宝、龟蛇、宝剑、北斗等光背图案钱。明、清时期的图案钱仍为花草、龙凤、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和杂宝等内容,如孝子故事、白蛇故事、招财进宝图、七珍、八宝图等等。为佩戴美观,造型多加三系孔宝盖形钱冠。另外的形制特点是:金、元以前的图案钱多为窄郭圆穿、青铜质;明、清以后多为宽郭方穿,黄铜质。此类钱多为装饰品,图案主要是寓吉祥、幸福或劝勉之意。
  由于这类钱均为民间所铸,史志全无记载,久而久之,钱上的某些图案故事已不得其解,判断时代也极困难。
   14、将钱。这是博戏类的钱形物, 因为这类钱面文多是将级军官,故笔者称之为“将钱”。中国有悠久的造酒历史,不仅酿酒,而且有饮酒、劝酒、赌酒之法,出尽人间奇巧,有诗饮、歌饮、痛饮、狂饮、一瓢饮、绝缨饮、击鼓传枚饮等等。酒令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大概从战国起,人们便制作出种种含有吉祥、祝福意义的酒令,劝人饮酒。据出土资料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将酒令铸于钱形物上,供佩戴或在酒筵上玩赏行令。
  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中曾出土酒令钱四十枚,除铸有从“第一”至“第二十”(缺“第三”,多一枚“第十九”)的序数外,另外的二十枚上铸有三字或四字吉语。因为是套钱,吉语原应有一定顺序。但出土时已扰乱,原顺序已不得知。吉语为:“饮酒歌”、“乐乃始”、“起行酒”、“乐无忧”、“骄次己”、“常勿苛”、“得佳士”、“圣主佐”、“五谷成”、“府库实”、“珠玉行”、“金钱抛(施)”、“天下安”、“万民蕃”、“富贵寿”、“寿勿病”、“饮其加”、“自饮止”、“寿夫王母”、“田田妻鄙”。从钱文内容可知这是一套酒令钱,供饮酒时行令用。此套钱出于汉中山靖王之妻窦婉墓中,推测酒令钱只是女子们饮酒时的一种游戏品。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子饮酒、劝酒、赌酒时均可大呼小叫,猜拳行令,甚至刀剑飞舞、拳脚相加。而贵妇、太太、公主、小姐们则不能。说话嬉笑尚不准露齿,岂可吆三喝四,于是只能用翻酒令钱、酒令牌或念诗的方式去斗酒乐。清代中期,宝泉局曾铸过一套钱,共十枚。背面各为“宝泉”两字,正面共十句四字吉语。前九枚按一到九的顺序:“一道同风”、“二南雅化”、“三星拱照”、“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六府孔修”、“七政齐衡”、“八音克谐”、“九功维叙”,第十句是“万国来朝”。这类吉语套钱与窦婉墓的文字套钱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可能也是酒令钱之类。又有一种“贴”字钱(因每钱上均有“贴”字,故称),计有“丹巡贴宝”、“巡贴拾掷”、“百贴通宝”、“百贴大宝”、“百贴之宝”、“巡贴千宝”、“巡贴直万”。从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一累进制看,这也是一组套钱。由于缺乏文献记述,又无出土文物佐证,泉界未有统一意见。有考为辽钱者;有考为金、元钱者;也有考为我国东北其他民族钱币者。从形制看当为金、元时物。“将钱”和“打马格钱”,从形制看均是宋、元以后物。将名从战国至唐初,如“魏将吴起”、“吴将孙武”、“赵将廉颇”、“燕将乐 毅”、“秦将白起”、“秦将王猛”、“齐将田单”、“汉将彭越”、“蜀将马超”、“唐将尉迟”、“唐将李靖”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此外有将军、散骑、虎牙、千里等副将、偏将。也铸名相名,如“蜀诸葛亮”。马名从西周至唐。将名游弈时可能根据诸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排出座次。同时代的某将可克某将,遇某将当胜、遇某将当败,最后决定全局胜负。因年代湮远,程式复杂,今已无人知其套路和招式。此类将钱如折二、折三钱大小而稍厚,皆青铜质。为便于辨认,尽书为楷、隶,篆体极少。钱背分人物、人马两种。也有正面一将,背面一马、间有二字马名。此类钱铸工精细,将的形象如执械、着装都各有特征,一看便知为某将。另有“斩鬼大将”钱,不指具体人名,可能是为格局特殊需要而设置的。它与将、马钱形制相似,亦应归为一类,而不属辟邪品。
    15、打马格钱,又称“马钱”。宋代的一种博弈品。李清照曾著《打马图经》,流传至今。可知两宋之际,打马博弈极盛。打马格钱上铸名马图案,除周穆王八骏、秦始皇七骏、汉文帝九逸、唐太宗六骏之外,尚有历代将、相名马数十匹。以颜色名者有:赤电、赤兔、赤骥、汗血、什伐赤、桃骖、白义、渠黄、飞黄、黄芝、绿耳、金喙、金驷、紫骥、紫燕、辅骗、乌骓、骅骝;以形体特征名者有:山子、鱼目、龙驹、龙媒;以速度名者有:千里、逐日、追风、绝影、蹑影、决波、腰袅、逾轮;以官吏名者有:京兆、御史,等等。图文形式多样,有面文四字背奔马形,面文二字背奔马形。有光背、合背、面二马、四马之分。文字一般或楷或隶,间有篆体。马钱自宋以来代有铸造,精劣不一。清代以来所铸已不再用于博戏,而是供玩赏,为一般钱币收,藏者所喜爱。以青铜居多,黄铜绝少。大小如折二、折三钱而稍厚。因打马格钱无将名,故推测,将钱、马钱当是各为格局。有一种钱则将、马合一,一面为将名、一面为马名,可能是两用钱。后世象棋当是将、马博弈的简化合并,并增加卒、士、车、炮、象等内容。宋代的将、马博弈是十分繁杂和难以掌握的一种游戏,难于普及。历元、明、清可能在清代中期失传。
   16、 棋钱,从其形制和内容看,是从将钱和马钱演化而来。南宋、元、明以来盛行。宋代的棋子由于受将、马钱影响,仍铸成方孔圆钱形式,今人称为“棋钱”而不称为“棋子”。棋钱大小如折二至折五钱。一字在上或在下,余部铸相应图像。人物图案或一人或二人相对。象棋主要以文字为区别,故在金、元以后不再铸穿孔,面铸文字居中而大,背铸相应图像。中国象棋演变至今,许多已不再有图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泉录:花钱 034.jpg
藏泉录:花钱 03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泉录:花钱 009.jpg
藏泉录:花钱 0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11: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欣赏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