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33|回复: 17

[鉴赏] 赵氏核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3 1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川南素有“盐都”之称的自贡市,有一个长相平常得跟你周围邻居一样的人,每天背着一个大包,准时来到自流井区东方广场花市侧,他先搭起一张方桌,然后从背包里拿出许多“小玩意儿”有条不紊地放在桌子上。这些小玩意儿是一件件精美的核雕作品。摆好之后,他又拿出“行头”开始在一只只新果核上现场雕刻,头也不回一下。他的摊位上总是围满了人,这种现雕现卖的手艺吸引了很多人,生意也红红火火。
知道赵巨涛名字的人大概不算多。他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实在太普通、太平凡了。1992年,刚二十多岁的赵巨涛开始了他的民间雕刻艺术生涯。十多年过后的今天,他成了靠这门手艺为生计的核雕艺人。他参加过各类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也获过很多次奖,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然而,他只是像一个手艺人一样专心本分地做自己的“活儿”,对于这些令人叫绝的精致作品,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我已经不知道我创作过多少作品了,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我没有作过记录,更不用说拍下照片作为资料。每一件作品完成以后都很快便脱手被人收藏。”当人们问起他的作品他总是这么淡淡地说。
他的生命注定要与一门手艺结缘
赵巨涛开始雕这些果核缘自于一个偶然。十一年前,他还是自贡市利民机械厂的一名磨工,也许是由于工作的缘故,他的手特别灵巧,脑子也善于揣摩、观察一件件被打磨的东西。有一天,他偶然在单位的锅炉房看见了立在墙角的树根。目光便凝固在那树根上面了。那天,他的大脑里慢慢地显现出一个奇妙的造型,随后,他找来了一把刀子,十分随意的在那干枯虬曲的树根上刻了起来。树根在刀子和手指间转动,就像魔术师在表演,一支烟的工夫,一匹有些古怪精灵、却充满了自由活力的根雕骏马便惟妙惟肖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生命中的偶然常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赵巨涛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他生命的轨迹从那以后便将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他从小喜欢音乐,他梦寐以求的是当一名歌唱家,他也满怀希望地去参加了一所音乐学院的考试,那次考试说明他今生与音乐无缘——即便是它他醇厚圆润的嗓音得到了学院大多数专家的肯定。但他就是无法通过文化考试。他确实没有认真读过书,普通高中都没进过。不能怪他,只能怪那个以读书为耻的年代。他的音乐之梦就这样破灭了,只能进厂当一名普通也许他的生命注定要与一门手艺结缘吧,他的眼睛总会停留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大脑里也总会幻影般闪过一些奇妙的形象。即便是看见墙壁上的油污或奇怪的痕迹他也会生发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在他看来,那些细小的事物并非静静地呆在那里的,它们在等待,只要一个人轻轻地给予一点关怀,它们就会活过来!
赵巨涛刚开始搞根雕的时候是断续的。闲暇无事的时候,找来树根随意的雕琢几下,自娱自乐般制成形象不同的、但在他看来很有趣的小品。又是一个偶然,赵巨涛认识了当地艺术馆馆长,这位姓朱的馆长是在他刚他获得市里面的“十大青年歌手”称号时认识的。赵巨涛对根雕艺术的良好感觉让朱馆长看到了他在音乐之后的更大天赋。在朱馆长的勉励、支持和帮助下,他开始把业余时间全部的投入奇形怪状的树根雕上了。很快,他的根雕作品开始被人们关注和接受。短短年以后,他的一个根雕作品《八骏图》竟在自贡市彩灯公园举办的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但是,随之而来的困难与尴尬也让他感到有些头痛了。根雕这玩意儿总是巧妇总是难为无米之炊。树根虽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是在远离山林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即便是到离城一二十里的乡下,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原材料。这行当的里的老手大都雇人到深山老林里挖掘,这对一名机械厂的磨工来说,是难以想像的。更何况,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住房里,一想到那些极占地方的根雕和原材料将堆放那里,赵巨涛的头就开始疼了。
仿佛鬼使神差似的,本来就没有上过学的他,居然记起了中学课本里的《核舟记》来!而且连那个叫魏学咿的明朝作者也记起来了。就像是回忆前世一般,他清晰地记起了这个故事的全部细节:一位名叫王叔远的民间艺人,在一枚小小的核桃上留下了苏东坡、黄庭坚、佛印等人泛舟持币时的细节景象。他一下子兴奋了,一个全新的想法让他激动不已,他再也不为原材料发愁了!

先觅衣食,才能享受天国的乐趣

赵巨涛找来几枚核雕,用雕刀在上面尝试着刻了起来。说实话,事情总是想的时候容易,可当他开始慎重的地望着那些洗净的核桃时简直不知道如何下手他没有人指导,也找不到教材资料,他只能是一个无头的苍蝇似的试验、揣摩分析,掌握微雕的刀法和研究不同材质的肌理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对一个真正与之有缘的人来说,时间让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几年以后,赵巨涛终于可以神奇地让一枚果核转眼之间便成一件艺术品了。就在这时候,生活的压力却重重地向他压了下来他所在的工厂开始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工资都保不住了了。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他开始慎重考虑起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情:应该把这一件件纯属个人爱好的核雕拿出去,再换回一家人的口粮。
那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赵巨涛第一次背着装满核雕工艺品的背包,来到了檀木林的古玩交易和邮票交易市场。他找了一块空地,从包里取出塑料布铺上,然后摆上了自己的那些被人称之为“小玩意儿”的核雕工艺品。这当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曾经好歹也只是一名有固定收入的工人,维系生活的工资还是能够保证的,而现在,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位突然断了奶的孩子,无依无靠,满心酸涩。他有一种羞于见到熟人的感觉,总怕被别人认出来。偶尔也有人出于好奇,来到他摊子前,随意的问问卖价,然后放回原处

。赵巨涛没做过生意,生意人的窍门他全然不知。眼看快到正午了,他的那些小玩意儿玩艺儿依然静静的躺在那里,让他几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终于,一位年迈的长者在他的摊子面前停下,然后在他面前蹲了下来,拿起了一枚核雕。这是《八仙过海》组雕中的一件,他仔细的把玩了很久,最后,问起了卖价。这是个识货的人。这一枚《八仙过海》是他带出来的最好的作品,出门之前他并没有打算卖,只是想拿来作一个样品。“一千块!”既然有人问,赵巨涛就随口抛出一个整数。 “我身上没那么多钱,买八百块行吗?。”赵巨涛注视着那位的长者,看来他是认真了。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受到陌生人的尊重,他突然有了一些感动。在交谈中,他知道了来者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酷爱收藏而且鉴赏水平很高。赵巨涛找不到不卖的理由,八百块钱实际上相当于他在单位两个月的工资,而且,那位老者识货,《八仙过海》落到爱家手里,八百块钱也不算冤啦。这是他出售的第一件作品。
提起那件事情,赵巨涛感慨的对我说:“《八仙过海》是那时候最满意的一件核雕,卖出去是有些舍不得,但是,放在家里总不能当饭吃吧。”他这句老老实实的话,让我想起了黑格尔曾说过的:“我现在是把《圣经》当作我的指路明星,先觅衣食,才能享受天国的乐趣。”
那一枚《八仙过海》就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照亮了他生活中的另一条航道。自那一天起,赵巨涛的核雕开始魔术一般的变着面孔出现在檀木林邮局那地摊上面。他创作的题材很“多。有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水浒108将》、《昭君出塞》、《西厢记》、《禹王锁鲛》、《十二生肖》等;也有取自西方文学,如《圣经》故事里的《上帝之死》、《椅中圣母》等。渐渐地,赵巨涛的核雕有了名气,人们开始认真地收藏他的作品了。

大型展览会上,他像过去练摊一样现雕现卖

2000年春节前的一天,赵巨涛同往常一样,把他的摊子摆在邮票交易市场。他自制了一个折叠式的桌子。在那张四边用木条围高了的桌子里,照例是琳琅满目的核雕作品。这时候的在他,已经没有粗涉江湖时的怯意了,只见他悠然的坐在一张略高的木凳子上和杏仁核,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手艺。因为是春节,很多人看热闹,一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挤进来问他: “小伙子,这《西厢记》咋卖?” “五百。”赵巨涛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答道。“嗯,刻得啊!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好的手艺!咋不开个店面呢?要是在成都,你开一个专卖店,销路一定不差。”赵巨涛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他又何尝不想开店子专卖?但是,这年月租店面办相关执照以及杂七杂八的税收等就够叫人头痛的了,说不定到时候,钱没挣到还会亏本呢。那人又开口道:“小伙子,你给我一张名片?我是成都人,在成都常常有手工艺品的交流活动,以后我们可以常联系。”赵巨涛与这人交换了名片说话之间,对方给了他自己的名片,但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类似的话他已听得够多的了。
三月的一个黄昏,赵巨涛刚从摊位上回来就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是那位成都人打来的,对方告诉他,四月份成都有一次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含收藏)美术大展”,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赵巨涛略加思索就答应了。虽然类似的大展他已经经历不少了。但有机会总应该去试试的。
当赵巨涛如期到达展会的时候,那里林林总总的雕刻作品简直令他傻眼了——什么木雕、石雕、象牙雕、烙雕,总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雕刻的世界。这些雕刻作品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摆放在光彩照人的专门大型展厅里,华丽而高贵,与他地摊上摆放的那些下里巴人般的“小玩意儿”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他只带来了两件参展作品,尽管进展厅之前他很紧张,同时对自己的又对自己手艺充满自信。但现在看来,他已经不抱任何获奖的希望了。这样一来,他心里反倒踏实了,放下了中大奖的希求,就像过去练摊一样,只求现场多卖出几个好价钱。他租了一个不起眼的玻璃柜,把自己带来参展的作品和其它核雕一件件放进了柜子里后,就像一样取出一枚枚杏仁核开始心无旁骛、一板一眼地干活儿了。
这种与展会极不相衬的现场创作却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人们围观着、欣赏着、赞叹着......人们开始出价了。他随身带去的作品几天以后便卖光了。有人看好了要购买的,待回家取钱来的时候,却名花另有其主了;有人甚至希望交订金预订了。这些效果的确是赵巨涛始料不及的。他和他的核雕成为了展厅里人们谈论的话题,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记者们的采访本全对准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外乡人。当然,让赵巨涛最高兴的还是他的《西厢记》和《八仙过海》以数千元的高价成交,被识货的人购去收藏了

他的心,依然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

尽管,赵巨涛最高兴的是他的核雕卖出了好价钱,但笔者看来,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雕刻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手工匠人。这可以从他珍爱的作品——《核舟记》中看出来。

不论谁谈起《核舟记》,赵巨涛都会一下子兴奋起来。刻《核舟记》一直是他多年以来的夙愿,虽然这几年来过多次尝试,但都失败了。以至成了他心里上的一个“结”!这件作品的难点并不在于雕核人物、船或其他什么,而在于那八扇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字的芝麻大的船窗。核桃上的船窗已太小了,而字就更小。这还不算什么,尤其令人头疼的是,在魏学咿写的这篇文章里小舟上的窗子是可以自由开启和关闭的。怎样把它巧妙的安上去,要松紧适当,开合自如这实在太靠手艺了。就这个小问题,他整整琢磨了三年,最终悟到了其中的窍门。那是1997年,当时青岛正好将举办“97青岛核雕艺术大展赛”。赵巨涛兴冲冲地携带着自己的新作《核舟记》和《八仙过海》就参赛去了。
一枚本该遗弃的小小核桃,就像世间万象中一些被人忽略了的细节,在有心人眼里却蕴含着惊人的天然之美。要让这些美无私地呈现出来,需要的是一颗美的心灵、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就这样一枚普通的核桃,在赵巨涛的手里魔幻般再现了古文名篇《核舟记》中的神韵。这件作品约三厘米,船上有自然天成的蓬,蓬下面两侧是芝麻大小的窗子,分别微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汉字。船的窗是用薄薄的杏核的外壳修剪而成,巧妙的安装上去的,左右各四扇,且开合自如。窗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苏东坡、佛印、黄庭坚居于船头,船尾另有两人,形象逼真,神态惟妙惟肖。看着眼前这枚核雕,想那位仕途失意、却名满天下的东坡居士,在宋代的那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夜里。与友人把酒月下,泛舟湖光山旁,这是何等的禅意、何等的人生啊赵巨涛的《核舟记》与他的另一件作品《八仙过海》,在“97青岛核雕艺术大展赛”中,以其精纯的艺术价值,和古老的人文价值,从众多的名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随后不久,他的另几件名作《黛玉葬花》、《哪吒闹海》、《八骏图》等,获得在张大千纪念馆长期展出的特殊待遇从那以后,各种大奖结踵而至,《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也将他列入其中。不过,这位天才的手艺人并没有改变他一贯平实的作风,他的心,依然在一枚枚小小的果核上。那天,当我又到东方广场花市侧见到他时,他还是一如既往、一丝不苟地干着那现雕现卖的手艺活儿。他身边的小展桌上放着一个近作,叫《禹王锁鲛》。这是依据中国上古“大禹治水”创作的。很难想象,在一枚小小的核桃上,他不仅巧妙的雕刻出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和巨鲛,而且他利用这整体生成的核仁造型,雕镂出椭圆形的,可以环环相扣任意摆动的锁链。
当然,一条沉重的锁链可以束缚巨蟒粗壮的身躯,也可以束缚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之手,但是在我眼前里,它却无法束缚一个普通人超凡的想象力和充满艺术灵感的、渴望创造的心。
发表于 2007-7-3 1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3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11: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氏核雕
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明月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7-4 11: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咕嚕茶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7-4 13: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咕嚕茶于2007-07-04 13:13发表的 :
支持成都趙師父



拿出实际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1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咕嚕茶于2007-07-04 13:13发表的 :
支持成都趙師父
多谢朋友关心!我更正一下,我是四川,自贡市人,谢谢咕嚕茶先生!这文章是几年前媒体报道过的,谢谢楼主!使我回味往事,唉!往事如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3: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赵师傅的雕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2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支持纯手工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