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01|回复: 3

[转载分享] 古钱百年收藏史(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6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初,即晚清时期,因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影响,古钱收藏逐渐走上重实物、重史料考究的道路。而此前一千多年中,收藏古钱基本上属于少数文人雅士的玩赏活动,即与社会生活很少有关联的闲情逸致。清末民初涌现的一些颇有建树的古钱收藏大家如王懿荣、刘鹗、罗振玉、方若、袁寒云等不仅在钱币收藏上取得丰硕成就,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考证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他们学术功底深厚,在破解古代钱文及地名考证上下了不少功夫,可以说去掉了蒙在古钱身上的一层迷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与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形势下,古钱的收藏与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作为古钱收藏研究中心的上海,虽是日寇铁蹄之下的\"孤岛\",但以丁福保,戴葆庭、罗伯昭、王荫嘉以及彭信威、马定祥等为代表的古钱收藏家们苦心孤诣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钱币刊物《泉币》,出版了《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工具书,发掘公布出了历代许多罕见珍品。一些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也开始在古钱考据上运用,古钱学作为社会科学、考古学的分支已具备了较稳固的基础。但总的说来,在收藏与探讨活动中,依据传说和臆测的非科学方法还时有出现,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定队伍和科学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由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与学术民主的实现,古钱收藏与研究方面达到了历史上较高的水平。

收藏水平首先体现在队伍的急速扩大。世纪初的收藏者估计不过百名,三四十年代全国也超不过千余名。而现在,中国古钱收藏者及爱好者队伍,比较保守的估算也应在数百万,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以上。而世纪初和三四十年代,其人数都超不过四亿多人口的十万分之一。 人数的扩大当然不能说明收藏者的个人素质问题,但可以说明古钱收藏的普及性,有普及才能有社会关注,才能谈到素质。 中国古钱收藏是一种文化。古钱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聪明智慧。在方寸之地上,体现出独特的造型、精美的书法、高水平的冶炼铸造技术和丰富深远的象征意义,又是几千年历史政治、经济、军事风云变幻的实物佐证。应当说:这么多的人喜爱古钱、收藏古钱,不使其轻易损毁流失或回炉化铜,首先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保护。

问:您是否认为近20年是古钱收藏与研究的高峰?

答:是这样。而这个高峰首先应当体现在它的收藏成果与研究水平上。

过去古钱收藏基本上停留在以钱论钱的水平,所能体现出的仅仅是\"物以稀为贵\"的商品价值属性,而且收藏者也仅限于社会显贵和\"白领\"阶层,藏泉近于单纯的\"雅玩\"。

而现在,古钱学已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同,并逐步走上完整化、系统化。钱币学研究的范围也逐步向纵深发展,并趋向于专题化。如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复古倒退的历史教训;中国发行纸币早于西方500多年,为什么金融事业后来反落西方之后?再如宋代滥发铁钱与对抗辽金及通货膨胀的关系;五代及宋、清各代的对钱问题;各朝代钱币的金属成分问题。还有母钱的铸造规律、工艺过程及其与行用钱的区分与联系等。这个问题早在三四十年代已开始探索,多是通过实物比较,各抒己见。攀枝花钢铁研究院一位古币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收藏》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有关母钱的文章,从冶金技术角度,通过对多枚实物的考察计算推导出母钱与子钱之间面积变化的膨胀系数,提出了科学的数据。这种新的思路,更证明了古钱学是一门边缘科学,需要多学科的配合才能走出历史上许多争论不休的\"怪圈\"。

问:现在的古钱收藏与世纪初相比,规模上有无变化?

答:有变化,而且变化比较大。

世纪初的收藏,基本上是个人收藏行为。而且限于历史条件,交流与研究都较为困难。一些大家虽得\"天时\",收了不少藏品,最终流失很多,承传有序保留至今的仅是有限的一部分。时至五六十年代,各省市博物馆作为田野考古的\"副产品\"或民间收购,有了一些馆藏,但对古钱并不重视。因为量大有的甚至未登记造册。 但是近20年,古钱的收藏规模为历史上所未见,收藏及爱好者包括工农商学兵,从古稀老人到小学孩童,更有一些\"大款\"和企业投资者。国家和有的省市也建立了专业钱币博物馆,各省市钱币学会也有自成体系的收藏,还有不少规模各异的私人藏馆。收藏者中不少\"以藏养藏\"者虽身兼钱商,但他们手中的秘藏不可小视。

由于有上百万人参与,所以市场上的吞吐量相当大,这一点也非三四十年代可比。当时的古钱家只要花较高的价钱,稍加留意就可以收到较为稀见的钱。笔者儿时在西安目睹当时的藏家,仅\"金错刀\"就整整几板(当时藏家多用针线将多枚钱缝在硬纸板上,每板十多枚数十枚不等),而且每天有\"马仔\"送货,以供挑拣,这在今日已不可想像。当时的藏家如失掉一次机会,下次还能不费力气等到。所以清末的泉家刘喜海感叹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但现在一枚品位较高的真钱,只要刚露头,就会立刻在市场上消失,可以说机会稍纵即逝。 改革开放以来,古钱收藏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80年代初,一些古钱市场海外价(包括日本、新加坡和我国港、台、澳门地区)高出内陆价10倍、数十倍之上。而现在国内市场价已和海外持平或高于海外,甚至海外古钱有回流的苗头。近年大陆一家钱币公司在海外市场以30万元竞拍一枚清代大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前,国内市场高档古钱真品已很难见到,中档钱已成抢手货,价格不断上涨。有鉴于此,我建议初涉\"钱河\"的朋友不妨投资。相佳或文物价值较高的中低档古钱。

问:近20年来,在古钱收藏范围上有没有新的拓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任何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古钱币收藏也一样。现在的收藏者们除了目标集中在高档钱币,即所谓传统的\"大名誉品\"外,也开始研究与钱币形成的有关物品。如有关钱币杂志发表的称钱器的文章,《收藏》杂志发表的藏钱器的文章以及有关古代钱范(包括铜范和陶范)的论文专著,这都是有学术价值的,对认识藏品,提高藏识有帮助。钱范的研究有助于分辨钱币的背景、版别及真伪,更清楚地认识其产生的大环境。藏钱器的发展演变也是一部很有趣的历史,有些藏钱器是陶瓷珍品,够国家一二级文物,很有观赏价值。

在传统古钱收藏中,花钱(厌胜钱)受到冷落,认为不是正用品,价值不高。而近20年中,由于一些学者的倡导,花钱已成为古钱收藏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其实,说实在的,花钱的收藏难度主要在时代的考证,古代花钱如果一旦落实产生的时代,其收藏价值绝对不低于同时代的正用钱,因其书法、绘画、工艺及材质等,都高于正用钱,可以说观赏价值、文物价值兼而有之。所以,现在一枚早期有年号和可考的范钱,价格常高达数千元。

问:本世纪初和30年代,古钱币出了不少珍品,大都已为收藏者们所知晓。近20年中,是否又有新的珍品出现?

答:我认为,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钱币收藏者们是幸运的。这些年确实出土了不少新的珍品。如1999年11月7日,西安北郊一次出土了近百枚西汉时代的金饼,每枚重二三百克,这种金饼含金量大都在99%以上,过去从没有这样的纪录。前不久,我收到山东一位泉友寄来的彩照,是一枚宝陕局咸丰元宝背穿上\"千\"字红木祖钱,此种版式称为\"当头千\",过去只是在咸丰宝浙局钱中有过\"当头百\"、\"当头十\",并且很少见,而其它各局皆未见过。这枚钱因未见实物暂时难以下结论,照片上的底章、质感都较好,虽经百年岁月剥蚀,仍流露出祖钱的特有风采。如果确系真品,那将是一枚宝陕局未采用的雕样,属于创见品。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古钱出土情况基本上是零散的。50年代后,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出现,基建规模扩大,但与八九十年代的规模则无法相比。近20年的基建工程不但规模大,而且高层楼房、高速公路、高架桥等都要挖很深的地基,可以说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翻了个过。因而,古钱出土总量要大得多。如湖北出土的麟趾、河南扶沟县出土的银空首布,把我国金银货币使用时间提前了许多年。湖北蕲春用科学考古方法挖掘的古墓出土的良金钱牌。解决了这种钱牌是否钱币的长期疑点。另外西汉金五铢、南宋嘉泰通宝折十背穿上\"元\"。阜昌重宝铁钱、窗国通宝\"等创见品以及直径60-70厘米的大半两和州行用钱牌、宝巩祺祥小平、顺治通宝背\"南\"、乾元重宝背四祥云、飞龙进宝六铢、五代开元背巨星铜品等罕见钱币也相继亮相,南北朝的\"雏虞峙钱\"清代中叶已只有拓片不见实物,近年又在黑龙江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的钱币珍品量大,品种多,真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问:您认为当前收钱古钱中,还存在着哪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答:主要是假币量太多太大,使藏家蒙受了经济与精神损失。其次是钱币市场的人为炒作,造成收藏中的误导与本末倒置。

还有一些古钱收藏兼研究者文人相轻,划地为牢,影响了钱币收藏理论与实践的正常研讨。 最后,我还想提醒近几年来受媒体误导盲目跟进的许多经济有困难的农村朋友与下岗工人,古钱收藏要有藏识,特别是辨伪能力,\"一夜致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无异于画饼充饥。转载《收藏》。
发表于 2007-7-26 12: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钱币收藏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走上普及的道路,就在这百年间。
转得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6 16: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4: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钱币,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