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理说,观念应该处于一个全理性的角度,全然去看待的一个问题。
但是,事情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
因为,理性本身都是由感性构成的。且不说,感性会把理性支向何处;何况,由理性处理出来的观念,感性又会怎样看待、和刻意歪曲呢?
所以,实际上,任何观念都是一个人感性力量和理性素质的表现。
观念只是形式,它可以通向更高的状态;但是,它却时时在个人素质的控制之下,而产生它的高度。换句话说,观念是个人素质的产物。
其实,观念只是针对的形式,它应该有一个绝对化的相对标准。但是,它由于总是主观化在使用;所以,无论它怎么样,它都不能实现绝对化的理性。那么,始终,观念就在非太空化的状态下,带有主观的色彩,而产生它的观念。
当主观色彩在带动观念化之下,而发生所谓理性的碰撞。这时候,由于都带有各自陈述的事实,在各人陈述的事实的带动下,而发生主观素质的碰撞或对决。就发生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人们在表述对象本身都难以捕捉清楚的情况下,人们却为了各自的心理状态,而偏执一辞的时候,人们实际上不是在发生理性或观念的碰撞,而是纯粹的个人素质的碰撞。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素质有大、小,当它要产生观念的时候,它总是因为自己素质的大小,去蒙受或承载那个所据观念的状态。
那么,在一个人所愿意承受的观念面前,再去给它讲所谓的理性或形式,它还能把持得住那个应有的状态吗?
在事实本来就很复杂的情况下,加上主观者的不愿意、或无能力的投入;那么,那样讨论的结果,还有多少是可以沟通的呢?
事实上,由于一个人的素质状态不一样,它总会将心比心,以己之心度彼之腹;那么难免就会产生在它个人素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念的大厦。
那么,个人素质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探究的本源。
由于个人努力的方向不同,它看待社会的走向就不同,因而对社会的判断也就有走向的方向的不同。因而,它对社会坚持的东西也就不同。但这个坚持却是在它的某一个水平线下的呓语罢了,只不过承载了观念的面具。
但是,社会的总的方向和必然流向,必然是建立在个人素质提高上的流向。那种凭借个人素质的负隅顽抗只能是个人素质诉求下的炮灰。
所以,个人素质才是构建一个社会的精神大厦,正是由于这个精神大厦,才组建了这个社会的物资形式。物资只是灰土,而精神才是水泥和钢筋。
别,不要说出来,不是它不懂,是它不愿。它会不好意思的,而加以“反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