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2 2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lesiochelys 蛇颈龟
龟憋目(Chelonia) 白垩纪晚期,约有15目爬行动物分布于天空、陆上及水域中,新生代开始,随着哺乳动物的勃兴,终被取代而急剧衰落,只留下5目,苟延残喘,活到今日,龟憋目可算是其中比较众多的一类了。这是由于它们披盖着坚固的甲壳得以有效地掮身。此处骨质甲壳,系嵴椎骨、髓棘、肋骨愈合而成背甲; 由胸骨、锁骨、形成腹甲。为描述方面起见,各甲片的名称如图21-9所示。
龟类的甲片分外、内两层,外层角质称为盾;内层骨质称为板。憋类只有板而无盾。各盾之间由沟颖相接,而各板之间则由骨缝相连。
龟憋目可能起源于Eunotosaurus Seely(正南龟),化石发现于南非晚二叠纪。动物不大,长约20厘米。头骨性质不明,颌骨及腭部均有细齿。躯干部特化-肩部和荐部间只有9个引长的嵴椎骨,8对肋骨,每块均变宽,并与前后相邻的肋条连接。但有人认为Eunotosaurus并非属于龟憋目,而应该属于杯龙目。
至于可靠的,真正的原始龟憋目化石,则应是中或晚三叠纪的海龟-原龟科(Proganochelyidae),其典型代表即Proganochelys(原颌龟)或称Traiassochelys Jaekel(三叠gui ),体大,长约60厘米,体故甲壳,各甲片的排列方式与后期的海龟类颇为相似,甲中后乌克兰几对甲片未曾发现(现代北大陆海龟中是存在的),这可能是它的后级板未下达扩大。其次,头骨的数目已下达扩大。其次,头骨的数目已减 少,颌部边缘已不见牙齿。锁骨和间锁骨均已愈全到腹甲上(尚能见其原来性质)。这些,都已显示出现代 龟的特征了。到侏罗纪晚期,真正看到龟类"现代化"的特征。
早期龟憋类除原颌龟外,还有两栖龟,广布于中生代。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晚侏罗世的Plesiochelys(蛇颈龟),壳全呈圆形或心形,较厚,成年者壳相当科。有板有点凹缺。椎板狭长,且与3块臀板的第一块相接。骨桥长。
中生代晚期,从西栖龟又分化出曲颈龟类(Cryptodires), 白垩纪和新生代时十分繁荣,遍及世界各地。
我国的龟憋目化石基本上属于两栖类龟和曲颈龟类。多见于晚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陆龟类(Testudinidae)和盾甲化退化的Anosteria(无盾龟),在第三世时遍及从内蒙到广东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