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76|回复: 15

[鉴赏] 天然的,未经过任何处理过的,宝石级瓷松(绿松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4 00: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欣赏......

\"象瓷器一样的绿松石叫瓷松\"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说法,说明这种绿松石的质地比较坚硬,是绿松石的上品.
现在绿松石人工合成的很多,也是最不值钱的,其次就是人工处理的绿松石,一般质地的绿松石原石因为质地不坚,无法够直接加工,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加工出工艺品.只有优质的绿松石才能直接加工整形.这种绿松石也是质地最坚硬的,是绿松石中的上品.
1.jpg
2.jpg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0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66000[b]0]和氏壁的传说
历史上有一桩关于宝玉石的疑案,那就是“和氏壁”到底是什么宝贝。是宝石?是玉石?还是矿物晶体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抛开古代那些笼统的称谓不说,按照现代地质学的知识来判断,和氏壁不是玉,更不是宝石,而是一块似玉非玉的矿物晶体石。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楚人卞和怎么可能从一个不产玉的地方获得一块玉?那么,“和氏壁”究竟是一块什么矿物晶体石?判断此宗疑案,有 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唐末五代文学家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如下记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文中所说,“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那是神话。不必深究。但杜光庭的记述,为我们研究和氏壁,提供了两个重要依据:第一,和氏璧产于荆 山。过去所说的“卞和得璞 玉于楚山”,楚山即荆山。第二,“和氏璧”的外观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征。有了这两个重要依据,“和氏壁”到底是块什么矿物晶体石,就不难作出结论了。
,“和氏壁”很可能就是一块绿松石,其理由是:  第一,“和氏壁”的出处——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绿松石正产于这个地区的郧县、竹山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壁”的出处基本相符。  第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一种“侧面视之色碧,正面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壁”的外观特点,也是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与“和氏壁”相换,由此可见,“和氏壁”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引发出“众王相争”及“完壁归赵”惊险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当时及至目前,在鄂西地区,包括当时楚国的疆域内,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相妣美的矿石或玉石,由此可见,“和氏壁”是一块绿松石,应该是可以基本肯定的。  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所说的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和氏壁”琢为“受命玺”,其可信度也是较高的。因为从“和氏璧”的发现,献楚王、入赵、献秦,刻为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以上考证,如果都能成立,那么,绿松石在我国石文化及奇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身份,那就非同凡响了!  历史悠悠,从商代的“蝉”到战国时候的“和氏壁”、秦始皇的“受命玺”,到汉代的“玉”、唐代的“瑟瑟”、明代的“宝石”、元代的“襄阳碧甸子”,这都清朝以前绿松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历史的真实,是否如此?小小的石头,到漫长而又浩瀚的历史中去寻踪觅迹,如同海底捞针,只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石友们共同探讨。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0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23: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16: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2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6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1: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1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5 08: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裂的很漂亮。。。瓷器中有种牛毛纹我就特喜欢。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5-1-11 02:18 , Processed in 0.0424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