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有些斋友談及養壺,俺也來一貼談談。
相信許多斋友都知養壺是分內養和外養的,先說內養。 內養就是使壺盡量吸收茶的韻味,其實並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只要用你的壺多泡茶就是了。
有人說好壺不侍ニ茶,俺只是半信半疑,半信是紫沙確有吸收氣味的特性﹔半疑是俺提不出在這方面科学上的論據,再者,在<<茶經>>、<<茶疏>>、或<<茶錄>>等古籍也沒有論及和記載(如果有請各高人指点)。
俺覺得是在我國茶文化和紫沙藝術的專論都有很多,但作為茶具的紫沙壺,它在泡茶效果方面的專著則是寥寥可數了。
如果茶友們喜歡喝的茶種不多,俺建議用兩至叁把紫沙壺便夠了﹔比方說俺鐘情於普洱和單叢,這樣便普洱一把、單叢一把,第叁把壺便什麼茶也用它來泡,讓它吸收天地日月精華,百花齊放吧。
泡完茶後許多茶友都喜歡把壺內的茶葉立刻清理掉,這是無可厚非,但俺有持相反的意見,既然紫沙壺有吸收氣味的特性,特別是一些高香的茶,讓它們留在壺裏久些也無妨,例如極品大紅袍或鉄觀音,這類茶九泡也有余香,而且不易变壞。如果閣下居住的地方氣温經常在華氏60度以下,大可把茶葉留在壺裏隔一夜是沒有問題的。記得有斋友認為把壺放在冰箱過夜,這樣壺壺才有老味,俺甚有同感,不過剛在冰箱取出來的壺壺,千萬不可立刻用沸水侍候,否則壺壺就塵歸塵,土歸土了。但是如果閣下是大意善忘的人,就應把茶葉立刻清理掉,不然茶葉在壺裏發霉發臭,未免因小失大。俺的習慣是未清理的壺必放在茶盤上,清理後的壺必放在架上,然後把壺蓋傾則确在壺口上讓它风乾,這就一目了然了。
說完內養便談外養,內養靠茶味,外養則靠茶油,相信許多茶友都知道茶湯是有極微量的油脂,讓這些茶油日積月累的附上壺身表面,形成包漿,壺壺自然温潤如玉。在<<朱泥宝記>>和<<荊溪紫沙器>>ニ書中這類美丽的壺壺比比皆是,當中不少可說是外養的典範,但是書中的紫沙壺已全是古董,最少也過百年了,故養壺往往不只是一代人的事呢。
把茶水淋在壺壺上,這種「照頭淋」的養法可說是極普遍,但也是最差勁的,因為壺身受茶往往不均,而且部份茶水不能立即乾透而積在壺身上,形成茶垢或水跡,俺早年初学養壺時便有數把用種方法養的壺,效果大多强差人意,有機會上幾張失敗作的圖好讓大家參考。「照頭淋」的方法在一些標平壺或仿製的孟臣壺免强還能派上用場,因這類壺多是光貨,沒有隙罅可言,茶水便可以非常容易完全在壺身溢下,不會積聚在某些部份上,形成包漿不均的情況。如果閣下堅持要用這方法,俺還是見議閣下在淋壺後,馬上把壺傾側,盡量讓多餘的茶水溢去。
「養壺筆」可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一支較大的畫筆或毛筆就可充當了,它的好處是可讓茶水均勻塗在壺身上,彌補了「照頭淋」的弊病﹔對一些花貨,例如菊辦、竹段等特別有用。只要把茶水薄薄的塗上便可了。
「茶巾」也是個好方法,把茶水淋透在一張小茶巾上,然後把大部份的茶水擠掉,再用這上了茶水的茶巾搓抹整個壺壺,這方法不單止全面而又均勻,簡單而有效,光貨花貨皆合用,是俺的推介。
此外茶水的濃度也非常重要,切忌貪快用濃茶湯來外養壺壺,不然弄致壺身茶漬斑斑,到時美不美,就真是見人見智了。最好是把大部份的茶葉倒掉,餘下三分一的茶葉,用這少部份的茶葉冲泡出來的稀茶水來外養是最好的了。養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生一世之事。
其實外養壺壺有点兒像擦皮鞋,有人說這是不科学的養壺法,哪麼我試問那樣才是非常科学的養壺法呢?相信許多人都有擦皮鞋的經驗,鞋油上了皮鞋,鞋子不是馬上就有光澤,還要用乾布搓擦一遍,即所謂打磨。壺壺也需打磨,問題是多或少罷了。乾的茶巾或絨布也是打磨壺壺的好工具,只要有空便可用絨布替壺壺輕輕的搓擦。久而久之,壺壺便能一遍油亮,温潤可人。但昰操之過急,日日也拼命的擦,壺壺就有所謂的「和尚光」或「賊\光」了。
曾經有前輩和俺說,用双手「盤玩」也對壺壺有好處的,原理就像盤玩玉石似的,俺也正在嘗試這種方法,當然在盤玩前双手要非常清潔,如果手上的面油或頭油,又不知那裏弄來花生油或豬油,這樣擦在壺壺上,壺壺就活不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