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正名:金头闭壳龟
拉丁学名:Cuora aurocapitata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爬行纲 REPTILIA → 龟鳖目 TESTUDINATA → 潜颈龟亚目 Cryptodira → 龟科 Emydidae → 淡水龟亚科 Batagurinae → 闭壳龟属 Cuora → 金头闭壳龟 Cuora aurocapitata 下属分类:无 拉丁别名:Yellow-headed box turtle
英 文 名:Golden-headed Box Turtle
中文俗名:金龟、夹板龟、黄板龟
地理分布:中国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安徽的皖南地区。
保护等级:CITES附录II
特征:背甲黑褐色,隆起而脊部较平,脊棱明显,长78~127mm(雄性),109~152mm(雌性)。腹甲黄色,左右盾片均有基本对称的大黑斑,其前、后甲以韧带相连,可完全闭合于背甲。头部金黄色,头侧略带黄褐色,具2条黑线纹。为我国特有种。
生活习性:生活于丘陵地带的山沟或水质较清澈的山区池扩内,也常见于离水不远的灌木草丛中。饲养条件下,可食小鱼、小虾、螺肉、蝌蚪等,兼食少量植物。产卵期为7月底到8月初,每年产卵1次,可分二批产出,每批产2枚。卵乳白色,椭圆形,卵径40mm*21mm左右,重12—15g左右。
贸易:偶见贸易。
识别特征:
背甲长雄性78~127mm,雌性109~152mm。背甲隆起,脊部较平,中线有一脊棱;腹甲大,前端圆出而后端微缺,以韧带与背甲相连,胸、腹盾间亦有韧带,腹前后两半可完全闭合于背甲,肛盾沟最长,肱盾沟最短。头大小适中,头背平滑,吻略突出于上喙,上喙微曲,下喙短于上喙。四肢较弱,背面被以覆瓦状鳞片,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蹼发达。尾较短,圆锥状,尾下被成对鳞片,正中有一纵沟。背甲黑褐,盾沟及其附近色深,幼龟在第二对肋盾下缘有一棕红色小斑,成体在相应部位有一浅色斑;腹甲黄色,有几呈对称排列的大黑斑。头金黄色,头侧略带黄褐,有3条细黑纹。
分布:
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安徽南陵、黟县、广德、泾县等皖南地区。
生物学:
生活于丘陵地带的山沟或水质较清澈的山区池圹内,也常见于离水不远的灌木草丛中。饲养条件下,可食小鱼、小虾、螺肉、蝌蚪等,兼食少量植物。产卵期为7月底到8月初,每年产卵1次,可分二批产出,每批产2枚。卵乳白色,椭圆形,卵径39.5-41.5mm×20.7-22.4mm,重12.0-14.8g。
估计数量:由于其分布区狭窄,已知数量不多。
致危因素及现状:金头闭壳龟为近年描记的新种,分布区狭窄,数量不多,但已引起各方面重视,想方设法搜集标本,加以此龟有药用与食用价值,价格高昂,捕捉出售大有人在,宜及早引起重视,加以保护。
驯养繁殖状况:个别单位因研究需要有少量饲养。
饲养环境:金头闭壳龟属半水栖型龟类,饲养环境要布置成水陆两便式,水深不得高于其背甲高度的2/3,或龟在水中不漂浮为宜。少量饲养可将龟置于浅水(5厘米深的水位)中,优点无臭味、易消毒及清洗。
饲养管理:日常投喂以虾、鱼、猪肉为主,也可喂面包虫、蚯蚓、蝗虫等。在自然界,金头闭壳龟虽以动物饵料为主,但人工饲养条件下,为确保龟体内营养物质的平衡,应定期投喂一些西瓜皮、苹果、米饭等,或直接投喂一些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等营养药物。
春秋季节每星期投喂3~4次,投饵时间一般在清晨、傍晚,初春、深秋季节则宜在中午投喂。
金头闭壳龟在环境温度25℃时最适宜,15℃时偶尔少食,10°C以下冬眠;35°C时,会出现夏眠状态,烦躁不安,有停食现象,开始进入“夏眠”。因此,在日常饲养中,要注意观察环境温度变化,最好建立饲养记录本,以积累资料,掌握龟的生活规律和对温度以及饵料的要求。初春、深秋季节换水,应注意水的温差一般不宜高于3~4℃,换水最好在喂食前进行。
每年11月初,由于温度的下降,龟逐渐进入冬眠,这时应将饲养缸内铺垫上7~8厘米厚的潮湿沙土,置于室内朝阳处,使其自然冬眠。翌年的3月下旬,温度回升到18~19℃左右时,龟开始进食,初次喂食应少而精,尤其在喂食后,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5℃,否则将引起消化不良等症。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与稳定,可相应增加饵料投放的数量,并定期投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50克以下的幼龟还应增加投喂少许的钙,以防骨质软化症。
现有保护措施: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年11月8日批准的《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金头闭壳龟列为该省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此外,无其它具体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