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33|回复: 9

[鉴赏] 发几张扇面给各位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5 1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喜爱书画的朋友欣赏一些扇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图没发上,等会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再发。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行草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是文征明的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诗、书、印均传其家法,均有造诣。尤精篆刻,风格工稳,章法疏朗,开创了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彭用冻石刻印,并首创印章边款,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恢复了汉印传统,他和何震提出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并努力创作实践,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在文彭等的倡导下,一时篆刻之风大起,书法家和画家等都参加篆刻创作,开创了文人自篆自刻并与书画的局面,文彭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行书


行书


草书
董其昌.jpg
文嘉行书.jpg
文彭.jpg
文彭2.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3: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基(1799——1873)子贞,号东 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阮元门生。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提督四川学政,因谤卸官,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晚年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法擅真、草、隶、篆,由颜真卿入手,转师秦汉魏晋南北朝,其书注重碑学,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惜真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史汉地理合证》等。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



    刘墉,清朝书画家、政治家(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疾、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出入于宋元名家,创作态度极为慎重。代表作品有:《蜀葵图》、《策杖图》、《蕉石读书图》、《弈棋图》、《桃花小鹅图》、《高枕听蝉图》、《三桧图》、《山水读书图》、《慈鸟图》、《虞山古桧图》等。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何绍基行书.jpg
刘墉行书.jpg
刘镛2.jpg
沈周.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4: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竟品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4: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之谦(1829—184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吴熙载,1799年生,1870年逝世,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包世臣的学生。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沈颢(公元1586—1661年后)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补博士弟子员,性豪放好奇。工诗文,书法真、草、棣,篆无所不能。山水近沈周,晚年笔墨挺秀,点色清妍,深於画理。著《画尘》。



    查士标:(1615-1698)清代著名画家。字二瞻,号梅壑。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明末秀才。明亡后,闭门高卧,日暮才起,以避宾客。曾有王额驸(皇帝的女婿称额驸)三顾其居,不见不答,家藏金石书画甚多。毕生专力于诗文书画,参以变化,风神 散,气韵荒寒。他用笔不多,惜墨如金,讲究韵味。并以天真幽淡为宗,无纵横习气。曾著有“种书堂遗稿”。与同里孙逸、汪之端和浙江和尚并称新安四大画家。



    陈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
  曾学画于文征明,后不拘师法。又法米芾、黄公望、王蒙。其山水较文征明疏放。他在文氏门下,声誉最高,主工山水。学米友仁而笔迹放纵。尤擅水墨写意花鸟,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传世画迹有《竹石菊花图》、《葵石图》等。《葵石图》,纵68.6厘米,横33.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水墨花卉图,画中描绘了一片与奇石相伴的花草及一棵挺立盛开的蜀葵。作者采用大写意手法,笔墨放纵。画的右上端有两句诗:“碧叶垂清露,金英侧晓风,”道出画中景物的形态。此图看去很是潇洒,运笔似乎也很随便。但细察会觉得十分讲究,如画湖石是用侧锋扁笔连拖带擦而成的,造成飞白效果。花瓣以淡墨勾染,花蕊点以浓墨,而围绕花蕊的几片叶子则以浓墨,显得很厚重,造成花色轻淡、花瓣轻而薄的感觉。画面上角空白则补以草书题款,起到活跃画面的作用。



    陈继儒,公元1558年生,公元1639年逝世,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画家,字仲醇,一字眉公,号糜公,与同郡董其昌齐名。书法苏轼、米芾,颇有风致。善画山水及水墨梅竹,气韵清远。著有《皇明书画史》、《眉公秘笈》、《书画金汤》等。



  法若真(1608~1691),字汉儒,号黄山。明胶州(今胶南尚庄村)人。法若真善作诗文,其著作较多,主要有《黄山诗留》20卷、《黄山文留》4卷、《介庐诗》1卷、《黄山集》20卷等。其书画也有较高的造诣,现仅京、沪两地就藏有《树杪飞泉图》、《偃盖篇图》、《山水》、《溪山白云图》、《云山图》、《崇山杏林图》、《寿武翁山图》、《重山叠泉图》和草书《七律诗》等27幅佳品,被选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赵之谦.jpg
赵之谦2.jpg
吴熙载行书.jpg
沈颢草书.jpg
查士标行书.jpg
陈淳.jpg
陈继儒草书.jpg
法 若真.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09: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昌世(1573-1645)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明末著名书画篆刻家。诗文得家法,与李流芳、王志坚称为昆山三才子,亦善书画,书宗晋唐,尤擅草书,丹青法倪黄。





    黄道周,1585年生,1646年逝世,漳浦(今属福建)人。明代学者、书画家。字幼平,或作幼玄,号石斋。又作若斋,又字螭若,螭平。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学士,谥忠烈。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快雪堂题跋》称其楷法“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著作甚丰。《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书迹有《行书七言律诗》,画迹有《雁岩录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诗翰册》,绢本,楷书,6幅,均纵24.9厘米,横29厘米。凡26行,每行字数不一。《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本楷书《诗翰册》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是黄道周55岁时的作品。黄道周的书法,在明末的书坛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行草书遒劲酣畅,楷书画短意长,质朴精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书法打破了宋元沉闷的书风,直接取法六朝。此《诗翰册》字迹于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有刚健,字与字间隔较大,行与行间距宽阔,显得十分疏朗。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这个评语说得十分中肯。



    陈元素,字古白,号素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俱精。书法清劲,楷类欧阳(询),草入二王(羲之,献之)。擅山水,意致清远。尤善墨兰,兰叶偃仰,墨花横溢,得文徵明之秀挺,而又气厚力沉,为王榖祥、周天球所不及。万历四十三年为沈周《石田先生集》书序。画迹有万历三十七年写《墨兰图》,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传世作品有泰昌元年(1620)与刘原起合作《兰石图》轴,崇祯元年(1628)作《墨兰图》卷,现均藏故宫博物院;另与邵弥合作《兰竹图》轴,流入日本。字孝观,能继父艺,有康熙六年(1667)与归庄、金俊明合作《三友图》轴。









归昌世行草.jpg
归庄行草.jpg
黄道周.jpg
清 陈元素《墨兰图》.jpg
吴承斌 篆书.jpg
吴荣光草书临王羲之游目帖.jpg
张天翼张凤翼王稚登周天球.jpg
周天球 王稚登行书.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落寞青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 0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 06: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