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gyw2323

紫砂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6 09: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好,如果你十分看好这把壶,认为它很开门的话,那我也就真的无语了。
晚清至民国都有狮球壶在做,其中当然不乏精品和普货,但是老壶看什么,要看它的做工和窑烧、韵味,这把壶的壶盖及子口的做法明显为新壶做法,盖边属于模子压制,老壶子口是手工镶接的,做工较之此壶要复杂的多,除了工艺不同,还有窑烧,老壶柴窑烧制与六十年代的煤窑及后来的倒焰窑、隧道窑一直到现在的电窑烧制效果均有不同。再看韵味,老壶的神韵及那种与世无争的娴静之态都是现今新壶和仿制品无法达到的。朋友觉得这壶韵味不错吗?
起码我没有感觉出来。
Fl201001191503368472.jpg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0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一点古人做的东西,无论在用料和工,形制上都是称的上精益求精,博物馆多去参观参观便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11: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种与世无争的娴静之态都是现今新壶和仿制品无法达到的。”非常到位的评价,版主历害!~!
就像每一件古玩真品一样,没有一份心情,就做不得一份活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1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细看,果然版主所说:壶盖模压阆迹非常明显,壶盖绝对是新法制作,而非贴泥条成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2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不懂便不评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20: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亚历牛牛于2011-10-06 09:38发表的:
掌握一点古人做的东西,无论在用料和工,形制上都是称的上精益求精,博物馆多去参观参观便知.

说这话是非常容易让人反问..."既然如此,你何不把曾经买过的壶,无论新的或老的,逐一贴上来印证一下你对紫砂壶的认知?!"。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22: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lqh于2011-10-06 20:47发表的:


说这话是非常容易让人反问..."既然如此,你何不把曾经买过的壶,无论新的或老的,逐一贴上来印证一下你对紫砂壶的认知?!"。 呵呵。。。
好像你在问我哟,我从没买过古懂,现代紫砂壶倒是买过几把,只是边学边玩而已,从我个人所学我对此壶已做出评价,只抱着个人拙见!若是有些壶友觉得此壶是个宝贝那我也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06: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亚历牛牛于2011-10-06 22:04发表的:

好像你在问我哟,我从没买过古懂,现代紫砂壶倒是买过几把,只是边学边玩而已,从我个人所学我对此壶已做出评价,只抱着个人拙见!若是有些壶友觉得此壶是个宝贝那我也无语~~~


关键不在你认为那把壶是真还是後仿,因为我也可以随便说一句.."假的" "老的" 甚至 "塑料的" 。壶主无言也好,有言也好,也怪不得我啊,因为我肉眼所见,确实觉得这壶是塑料造的啊。

关键是你跟着那句..."..到博物馆...叁观叁观便知.."。那句话相当於一名对财务会计仅知皮毛或完全不懂财务会计的人对别人说.."看看企业的盈利报表或资产负债表便知企业盈利的虚实了.."。我是想问...有没有看看便知这回事啊? 如果是看看便知,就不会有这麽多人带着自以为是真古董的假货跑上央视的某某节目闹笑话了。再说,看老如果是到博物馆...叁观叁观便知,那麽以此逻辑去推论,照道理,辨别新货的优劣对你来说也不该太复杂了,对不?

还记得不久前某位经常买进疑点壶和仿品的前辈忽然心血来潮贴上几张图片准备就如何辨识壶的优劣对人说教,结果给人反问.."何不把你以前买过的壶逐一贴上来印证一下你惯用的那套辨识方法有多行啊?"。结果,他无言以对了。

说出肉眼所见的观感就足够了。额外添加语带说教成份的心得、理论或方法,最终可能会闹出笑话的,除非你本身早已把该套心得、理论或方法实践了出来,且一直行之有效,并随时能从手上拿出东西来作出印证。对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5: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兄弟辛苦啦~~文采不错,向你学习!请问您的职业是律师吗?此壶:正如版主所说老壶的神韵及那种与世无争的娴静之态都是现今新壶和仿制品无法达到的。多去参观博物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提升自已的修为,对自已的审美观有个灵感上的帮助而已~~若有讲错的地方你可以请示版主删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7: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就不必具备法律知识,其实稍有点逻辑的人也能推敲到,当你给予带着说教的语调去告诉人家怎样怎样便能知道或看出甚麽甚麽,便会很容易给人反问.."既然你这麽有心得,何不拿点东西出来印证一下你的那套心得的可靠性啊?!"。你能拿点东西出来印证,当然没问题了。如果拿不出,便相当於马上把自己的那套心得完全推翻了。这个概念几乎是放诸生活或工作里任何一个环节而皆准的。

还有,这样的书写基本上今时今日不少中学生也能办到了,谈不上甚麽文采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