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040|回复: 47

[分享] 也说说老厂紫砂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5 21: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玩壶赏壶用壶,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说收藏,论陶冶,讲实用,出发点不一;求多,全,精,专,深,大,小,各人收集风格有别。 紫砂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有足够的内涵来满足这许多不同类的要求。

紫砂壶,形制为器,本质上需在使用的动态中展示它优美的一面。 若要上升到以静态艺术来审视,对成品的要求是很高的。严格来说,就算是最高明的陶手,一生中能堪当艺术品的成品,也不会太多,属于必然中的偶然。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动态美和静态美

紫砂壶,对静态和动态之美的要求,有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判断壶之优劣的五个元素“泥,型,工,款,功”,基本上是一致的。 然而,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拿捏分寸的度也不尽相同。

静态之美,讲究的是个势字, 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气势,但蓄势待发,引而不发,以呼唤起知音内心深处的共鸣。倘若蕴势交错而变化无方有序,则神韵自现。 静态美的基础所讲究的点,线,画,起落转折,抑扬顿挫,都是为了酝酿出这个势的伏笔。

动态之美,讲究的是型质。壶之用,器型大小相宜,色调相衬,配合含蓄而高雅的质感,未动已盎然;品茗时,运壶轨迹如行云流水,适当的调整手法以适壶,间歇不经意的感受壶体受茶后散发出的质光。此时,观察细节,则有如用放大镜审视美女的脸庞毛孔那么扫兴了。如若有不顺,堵塞,泄漏等情形出现;是时,是否能心不烦,气不躁的把它给理顺,是这动态之美的关键所在了。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泥料

优质紫砂壶泥料,需看成品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声音要铿锵悦耳。 综合效果为:“色不艳,质不腻”。

“色不艳,质不腻”,看似简单,但里头涵盖了从选矿,练泥,陈腐,制陶,烧窑等过程。古人云:“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尔”。关键在个“砂”字,含砂量不足的泥,吃不了窑火,胎骨不坚,败相生矣。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优质紫砂矿源逐渐衰竭,矿土泥盛砂衰,“紫玉金砂”亦逐渐远去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老厂的发展史,亦是一部紫砂矿史的辛酸泪。

人说相由心生,壶亦不例外,泥质优,吃火足的壶,品相坚润,神采超脱;发茶功效,观感手感,无不具优。但紫砂之质如玉,它是含蓄内敛的,优质紫砂,骤看有时不易察觉它好在哪里,相处下来,慢慢就会有所体会。然而,它虽含蓄,却一点都不怯场,好玉好紫砂不怕对比,是优是劣,逐一视之审之,再并排一放,高下立分。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器形

论形制, 紫砂壶素有“方非一世,圆不一相”之誉, 古人称誉紫砂壶曰:“形制优美,颜色古雅,直跻商彝周鼎而无愧色。” 这样辽阔的范围,高度,使紫砂形制能配合不同的使用状态,形成不同的风格。古拙,大度,清秀或趣味,配合茶道中的柔中带刚,淡中品味, 理趣相映的意境,构成了一幅幅的动态之画。

形制有规矩,然中规中距非良相,有病入药,方成上品。茶道崇尚古礼,宁简勿奢,舍泰以存礼。在形制方面,方便实用不是唯一的追求,设计上为了突出某种优点而产生的“缺陷”, 如独孔,壶盖虚位等,需要通过一定的使用手法来平衡。这功夫是需考究的,但可磨练心性,有涤烦洗尘的功效。壶之形制,套句俗话说,应简约而不简单。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功能性

功能美,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从操作的实用性,发茶助茶性,到形制泥料质感的赏心悦目, 都可归纳成为它的功用。

操作的实用性:老厂壶因壶型采用产品设计方式定稿上线,大体操作功能顺畅可得到保障。 但一次烧窑的制作流程,大窑火功的历炼,有时会造成局部细节问题。一般有这样的问题时,稍微手工通一通,磨一磨,就能解决问题,这也是早期老茶客们玩壶的内容之一。没有这样的制作流程,窑火,就不可能会有那样的质感和功效;“紫玉金砂”的美称,是靠这样的传统制法赢来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物有本末,只能保本舍末了。

发茶助茶性:用壶赏壶的人,大多看过这两句名言:“茶壶以砂者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茗壶莫妙于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耶?非耶?精于茶道并用过老厂壶的老茶客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妙处,发出会心的一笑。

优质紫砂泡茶有三个特点:
1) 厚度 - 茶汤水混和度非常理想,厚度佳,滋味足
2) 韵味 - 一般就算好茶,要泡出韵味,置茶量需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优质紫砂泡茶,可以用较少的置茶量达到这个临界点,且韵味更悠远持久。过此以往,则浓淡各有各的风味。
3) 个性特征 - 泥料特征明显。段泥,红泥,紫泥,不同的泥料,烧结度不同,发茶个性鲜明。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工手

点,线,画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代清楚,不能含糊。 并且要求大体线条和谐,分量要匀称。
老厂科班出身的陶手,确保了基本元素制作的专业性。然因批量生产,细节方面的处理,各个陶手所下的功夫不太一致,也不太可能做得太精细。 从静态艺术的观点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缺憾。然而,从动态艺术来说,这却是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果。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印款

作者印章,镌刻,题词内容,应用得当,或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老厂壶的款,不一定有多精致,但耐看;亦有看起来土土的,但土得不令人生厌。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判断优劣紫砂壶

一般对茶品有一定品鉴能力的老茶客,判断优质紫砂时有个可靠的方法,就是用它来泡自己常喝的茶。 用两把同类泥料的壶泡同一个茶,质优者会明显的好,如要有更客观的判断,可以用盲测的方式来检验。 紫砂的发茶性,是本质上的东西,没法仿的。

紫砂壶之用,在理亦在趣,如能理趣两相忘,茶道在其中矣。
理者,品茗之用也;趣者,远可观,近可玩,触之生情,乐在其中矣。
理者可大,趣者可久,可大则可荐而广为之用,可久则相伴能颐养心灵,相得影彰。

论风格式样,有古朴,典重,巧妍,秀丽,肉感等,文学式的表达,可参考古人说的:“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

用壶,茶客按性情挑出自己喜好的风格,方能适性生情,在使用过程中,赋予它灵气。不同的使用手法和习惯,泡不同的茶,出来的气质不一。 壶如其人,说的不止是制壶的人。

由于历史背景缘故,老厂造就了堪当上品的商品壶。上乘的泥料,专研的图构形制;科班出身的陶手,点线画,规矩成方圆,大处不含糊,小处不求尽善。或曰:“上品壶应得优质泥而制七分,两分以待养功,一分留白”。两者不期而遇,幸哉。

壶之用,若论质型工,曰:巧穷毫发必伤神失韵,精功巧妍登堂不入殿,风格高古雅俗不共赏,浑朴精致方可入民间。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集玉壶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海庚先生设计这款壶型时,有点太“贪心”了,想集珠玉于一身。然而,很多卓越的东西,就是才艺高的人“贪心”出来的成果。这款壶很好的体现了“方非一世,圆不一相”的形制理念,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型体能和谐共处。温雅外表下是硬朗的骨架,上手泡茶,出水有力顺畅,比想象中顺手。茶汤感觉,如其温雅明朗的风格。有客自远方来,以此壶品茗待客,大方得体。

泥料为本山红泥,成型后质感已非一般,想进一步把它养成较费功夫,时间和勤用是少不了。 但养成后,会让你感觉所付出的是值得的。
d900 0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六方龙凤

东南西北上下曰六方,龙凤呈祥,寓意甚佳。造型高贵,颜色古雅,属于典重之风格,可登堂入殿之器也。
这是一款很考究手艺的壶型,成品率不高,主要是壶盖,在大窑火功历炼下,很难保持平整,在出厂壶里头,这是一款壶盖瑕疵比较多的壶型,亦属无奈之举。或许,这也是无意中的一种寓意,垂拱庙算理天下之不平事。呵呵

实用方面属于理想,出水有力,顺手,茶汤效果浑实中正,适合泡清正醇厚之茶, 如足火岩茶。在它高贵的气质下,有点“欺负茶”的倾向,不匀不正的茶,在这壶里表现得有点窝囊的,尽可能别用来冒犯它。

长者尊客来访,恭迎品茗,属上选佳器。
d900 0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古道壶


古道壶,让我想起了一首喜欢的诗:

古道微茫致曲全
由来学术诬先贤
陈言岂尽真如理
开卷倘留一笑缘

古道,是孤寂的。往前走,不一定能摸对方向,再往前走,前后不着边的感觉,让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吟。至于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 倒还好些,反正已经断肠。 然而,无古不成今,虽曰“古道微茫信难求”, 能从古道里走出来的人,总让人感觉有一股大家风范。

手持古道壶的意境算不错了,至少还是乘车,总比步行骑瘦马有气派些,虽然过程还是一样的孤寂。

操作方面,这个壶型设计让制壶者有较大的空间把实用功能给照顾好,出水和运壶,都有交代。 但如果是秀手持壶冲泡,会否感到吃力是一个问题;风格上是否衬得过来,还真得看秀手后面的主人了。

古道这格调,加上厚实的紫泥,太香郁或活泼的茶品,会显得不对调。适合泡足火岩茶,尤其是老枞水仙。陈年普洱,陈年乌龙也能泡出一番韵味。

三五知己,谈古论今时,可持壶泡上老茶助兴。

想独自持壶品饮似乎也可以的。 晚上心不平,气不定,独自发闷时,可持此壶,泡个浓茶,先往肚子里灌点墨水,灌了后觉得自己好像还蛮可以的。再灌多几轮,茶应该越泡越淡了,什么不平气愤烦恼郁闷,总该淡下来了吧。240CC 的容量,很可以灌上一肚子水了,就算没把烦恼给冲走,也撑得没心思去想它了。睡觉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4203684_h.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绿嘴葫芦

《绿嘴葫芦壶》,是范洪泉在1982年获奖的壶形。

这是一款综合设计效果很不错的壶。端庄娟秀,带点俏丽的气质;如新婚少妇,未脱青涩但风韵已初显,随着泡养变化,似逐渐步入中年,然风韵犹存。

泥料为本山绿泥或段泥,配上一厂绿为化妆土。优质段泥的发茶性质为甘平,论蕴香能力,它没本红强,论茶汤滋味浓郁,也没紫泥厚。 然而,它甘平而带点轻韵的风格,配合适当的茶品,效果是很迷人的。

运壶操作,这是一款很有感觉的壶,自在顺畅,出水浑圆有力。当然,持壶时,还是得注意一下倾斜度的。

用来泡狮峰龙井,蒙山黄芽,效果都很理想,清爽度稍逊于盖碗泡,但换回来了些轻韵,茶更耐品。试过泡西山碧螺春,茶汤效果虽然也不错,但总觉得碧螺春那种毛绒绒的感觉,和它不是那么匹配。

台湾高山茶,如梨山茶,发挥得也比较理想。然而,泡传统铁观音,感觉它应付起来就有点吃力了。

普洱,三五年陈的大树茶,乃至八至十年的,效果都很好;甘,淳,厚,和谐共存。至于新生台地茶,它的苦与涩,似乎有点唐突佳人的感觉;十年以上的,苦涩稍退,感觉就好多了。熟茶和老生普,对她来说,有点不对调了。

正岩茶,如要体会温雅清正的感觉,这壶不会让你失望的。但如果要追求茶劲和什么霸劲,水平壶或许会适合些。至于想体验丰富的茶味,留下比较深刻的品饮感觉,可另选高烧结度的紫泥,本红或朱泥。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或风和日丽的下午,和身边的伴侣持壶对饮,其乐融融。
c900 07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小四方竹段壶

《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相对于梅之傲然,兰的自适,菊之高烈,竹更讲究的是骨劲。当然,飘逸韵致,是君子所不可少的气质。所以,对于《竹节壶》里说的:“竹节之清,清贞莫比”之说,总觉得不是太贴切。

四方竹段壶采用的设计理念,应是寓圆于方而立于方。外示方正,内心圆融,这个非常难办。外形方正可用骨劲以示神,内心圆融则非古雅圆润之泥不能显其韵。所以,若泥料质地跟不上来,就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方而平的壶泡茶,茶汤受力不易;高香和浓郁的茶汤,在这不是个合理的追求,也不对调。然而,如果舍得置多点茶,使壶能以茶传力,它会让你感受到浑厚中正之茶汤。浑然自得,是这壶的基调。

操作方面,壶身可算小巧;壶不高,盖大,倒茶时需注意倾斜度和壶盖的定位。

泥料为拼紫,泡养后古雅玉润。静看很容易受它感染,达到熏陶的效果。

遇事宜于两可时,或深夜静思,持壶品茗;它浑厚雅正的气质,或能感染你的思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四方竹段壶.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瓜轮壶


面对这只壶,忽然无语,一种无从说起的感觉;但内心对此壶的喜欢,是油然生起的。没什么特殊的理由,就是喜欢。

泥料为拼紫,握在手里,感觉亲和力很好,很舒服。壶身有点沉,金属感较强,较早期泥料的特征。

泡茶,茶味清晰,茶汤细腻柔滑,不失厚度;口感较细腻的人应该会喜欢。

运壶操作?蛮好的。

好友不约而至,想泡个好茶共品,会很自然的把它从架上请下来。
瓜轮壶.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2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上称国营紫砂工艺一厂为老厂,我了解到的紫砂一厂的几个发展阶段如下,供参考。

国营紫砂一厂发展中的几个阶段

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宜兴紫砂厂的前身。
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建立“宜兴紫砂厂”,当时艺徒299人。
1970年,经过文革过,紫砂生产逐渐恢复,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窑(烧重油),并且广为产品设计新样,例如集玉壶、六方龙凤等。
1984-1985年,紫厂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拼紫与铺砂的工艺大量使用,使泥料的变化更加丰富。
1986年以后,三四五厂诸多非国营的紫砂厂陆续成立。
1997年,宜兴紫砂一厂,结束官方经营。
2000年,黄龙山4号紫泥矿井,因为愈挖愈深危险度太高,以及市场原因等封闭禁采,之后又因水患将整个矿井淹没。
2002年,原本紫砂一厂烧陶时的隧道窑因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而被打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2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了,很好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6 16: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