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忧郁盛放

[分享] 也说说老厂紫砂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0 0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4: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4: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6: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供春壶



供春壶,是一款本质的,启发性的壶。
时至今日,它身为一款开山经典之作的地位是无疑的;但起初,它以一块土疙瘩的形象出现时,是否也因为它土、拙、糙得混沌一片而引起争议?

供春壶之美,在于它引导我们去亲近本质、体会最初。这也让我想起《庄子》中的一则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当知识用芯片来储存时,我们离智慧是远了?还是近了?
当祝福语用谷歌搜索时,我们于真情,是投入了?还是麻木了?
当点线面的精确越来越极致时,我们离供春壶,是怎么了?
14525853_h.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6: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苗条壶




红苗条壶,盒子上是这么写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苗条之相比于窈窕,多了点西洋味道,要说是现代气息,也可以吧。 这壶,第一次看到,觉得有点怪;不太像茶壶,倒有点像酒壶。反正和传统器型上的紫砂壶,有点不对调的感觉。

熟悉后,渐觉得它在敢于突出自己之余,算是比较有个性。 相对于绿嘴葫芦的端庄秀丽, 红苗条壶是冷艳孤傲的,有点自我,但不算张扬。 外观上,左右横竖,它看起来都有点不太一样,算是个性的表露吧。似乎有点“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味道。

开壶,润壶,试一泡陈年老枞水仙。茶汤入口, 有点惊讶; 味道层次丰富,滋味淳正。十年陈茶了,还能蕴出令人舒心的茶香。 它的发茶性是优雅的,滋味淳厚,却不算浓郁。 再来一泡传统观音,尽兴之余,也对它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论发茶性,能把滋味和香气平衡得那么优雅,实属难得。想来设计此壶者,该是精于品茗之道。 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红苗条壶,子羽乎?有点唐突佳人的感觉,呵呵。

运壶操作,出水优美,雅致; 也蛮顺手的。壶身高瘦,需较大而不空旷的茶盘,才能把它和谐的衬托起来。 三足,或需无孔茶盘,壶垫。

好友问壶,若适乌龙,会当推荐此壶。
14568419_h.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6: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兴致,诸君莫笑。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用壶

用壶,若要拉起个高调来说,可提升到用之道。所谓体相用,用之道,适机应变之道也。
《阴符经》曰:“尊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道理很明了,但这个天道该如何执,还真令人摸不着头脑。 同样的道理,在《易经》倒实在些,至少有个八八六十四卦来让你来玩味。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各挂各的,但到了乾坤二卦,就多了个用字。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坤,用六:利永贞。

天地之道,执其用而游于其间,用之道也。然而,“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也”,用壶,也耐人寻味乎?物之用,在颐养身心。观赏玩乐,执而不着;如人渡舟,至彼岸则舟不系身。玩索而后有所得,味在其中矣。

用壶之要,在于质、形、性。 质者,泥质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质尚高雅古朴,内敛而黯发。形者,形制也。 敦厚、端庄、俏丽、古朴、奇趣等各风格,立于蓄势沉稳之态。性者,发茶性也。发茶之性,须中正和顺,不飘不扬。若此三者,得其正,日久熏陶,则有正风雅,养心性之效。此非优质紫砂,足明窑火,形制隽永不可得也。

故老厂紫砂之堪用,在于砂质高雅古朴,形态端正隽永,发茶中正和顺。得其用,而后可适性选壶,适茶配壶;可一壶多茶,一壶一茶,一茶多壶,繁简随心。 运壶,若不适则调,不顺则通。 茶,一介质尔;壶,乃一器尔; 用之而有所得,则近矣。

倘若舍本质而追巧穷毫发,弃拙朴而求精功巧妍,时念浮华飘光,刻不离局部偏正,则理趣无所倚矣。 加以时日,则养成心性尖刻,慕华攀比,心随物转,而后心狂意乱。 如此则以物累心,用之道亦远矣,可不慎乎。

用壶而不为壶所用,壶之道尽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22: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了! 好贴子学习过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常见人评壶时这么说:这壶,泡茶还可以,当实用品了。似乎此壶一无是处,只适合泡茶用了,语气里不无一丝轻蔑的意思。然而,挑一把泡茶用的壶,真的那么简单么?

我们且看看古人说关于紫砂泡茶的话:

李渔在《杂说》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文震亨在《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茶疏》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尔”

我想,很多用过现代紫砂泡茶的人,看了这些话,心里不免有些嘀咕。古人是喝多了在瞎扯,还是经验之谈?

不管怎样,我们似乎都需要先了解紫砂的发茶性,才能对这些说法有所定夺。

本文分段如下:

茶叶与茶汤
发茶发的是什么
紫砂发茶的追求
紫砂发茶的特征
泥,窑火与形制的影响
泥类的基本发茶特征
不同时期老厂紫砂的发茶特征
适茶性
总结


注: 本文为主观经验之分析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分享经验。不期望所有人都认同,也无意就所提内容和人争辩,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茶叶与茶汤

发茶,简单的说,是茶叶加水变成茶汤的一个过程,当然,其中茶具是少不了的。

茶叶和茶汤,有其必然的关系,但它并不一定是线性的,或成正比的关系。但我们喝进嘴里的是茶汤,不是茶叶; 故要了解发茶性,我们还是需要提点一下这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我想,我们大多都有用过紫砂,陶器,瓷器,玻璃,甚至塑料器皿泡茶的经验。 先不管用的茶具质量如何,泡的是什么茶,如果我们有仔细的对比,就会发觉,用不同器皿泡出来的茶,口感是不一样的。这仅仅是品饮体验不一样?还是实际上,我们喝下去的,是不同的东西?

茶汤的口感上的差异,其实是代表了它内含物质,混合度,协调性,和存离状态等各类特征有所差异。 综合来说,就是代表喝进去的茶,在品饮价值,和对人体实质上的影响,有所不同。也就是实效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发茶发的是什么

发茶发出来的,当然是茶汤了,要说是茶水也可以。然而,用不同茶具,在不同条件下发出来的茶汤,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如何定质量的好坏高低?

要弄清楚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基础理论上的参数如逼热性,保温性,吸水率,透气性等,来做一些辅助性的分析。 但如果以此作为主导性的分析,很快就会发觉自己因片面性的理解而得出反复和颠覆的结论。其根本原因是,泡茶这玩意,牵涉到好几个变数,连结果本身都是个变数。我们只能用应用科学的手法,来分析在特定材质,特定环境和条件之下,它的综合反应和结果,然后归纳出一个可重复预测的方向。

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以下四方面来分析和规类茶汤效果:

内含物质 - 从茶叶内提取,溶入茶汤内的各类芳香物质,各类酸醇成分和其他水溶性成分。其中,质量高和渗透力强的成分,如果分量够多够集中,品饮时就会有“韵”的感觉。如茶具有选择性的提取,会造成内含物质有所差异。

混合度 - 内含物质和水的结合程度,它直接影响了品饮汤感。混合度好的茶汤,汤感结实, 滋味在水里面,蕴香能力好的,还可以把茶香溶入茶汤里,品饮时舌面生香,甘芳可口。反之,喝起来则会有“空”,“寡”,和茶水分离的感觉。

协调性 - 内含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否能和谐和层次分明。协调力佳者,能在茶水混合后,按各类溶入物质轻重清浊规类,这增加了茶汤层次感和韵律感。

亲和力 - 茶汤的自然性,适口性,与人体体系自然相容程度。 亲和力好的茶汤,入口很顺,喝起来很舒心,会很自然的溶入人体内,对人体的养生效果也比较明显。就紫砂而言,一般协调性佳者,亲和力亦佳。

如何很好的平衡这四项指标,是一个茶具设计者需要考量的事情,其中,材质的使用和制作流程,起了个关键性的作用。 当然,这些指标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但我们不认为可以用简单的线性或非线性科学模式来描述发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