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忧郁盛放

[分享] 也说说老厂紫砂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紫砂的发茶追求

泡一泡茶,如何才算理想,各人有各人的追求, 所谓适口为佳。然而,凡好茶,好茶汤,都应该有个共性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其共性的一面,作为好茶汤的基本要求,余者则为不同的风格展现。从品饮的角度来说,茶水混合度佳,茶汤协调性好,亲和适口,应该可以作为好茶汤的基础要求。

优质紫砂发茶,讲究的是以适当的发茶力,配合泥质所散发的协调性和亲和力,从茶叶里提取出高质量的物质,混合入水,并在这过程中很好的协调茶汤味道和亲和力,达到很好的品饮效果。 其中它提取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效果,茶汤味道的协调能力,和促进亲和力的效果,是独树一帜的。 故优质紫砂泡出来的茶,不在飘扬的香气和茶味,而是茶汤滋味十足,韵味悠长,也就是后劲比较足。同样是茶香,紫砂和盖碗发的,风格上犹如沉香和檀香之别。

此外,紫砂发茶,所激发溶入的物质,有它选择性的方向。它像一个优秀的厨师,能避短扬长的把合适的物质给发出来。 所以,同样的茶品,优质紫砂发的,杂异味较轻。

故紫砂发茶,它不仅仅是提取,还有提炼的效果。 综合来说,紫砂发出来茶,更具有养生效果。

发外刚内柔之汤,酿香韵醇厚之味,成内敛后发之力,达亲和协调之境,是紫砂发茶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紫砂的发茶特征

紫砂,是种比较特殊的泥料,制成品后,它对人的亲和力,是其他陶土所难以比肩的。

论发茶,它的力道是先全面接触后发力,深具渗透力,但却是有选择性的。同时,它善于有效的提取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故发出来的茶汤,香气虽不似瓷器般飘扬,但滋味醇厚,茶汤香韵悠长,入口亲和力好,味属中正和顺。初似不觉,忽而韵起,令人回味不已,这是它迷人之处,也深符合茶道精神,故自古以来独备受推崇。

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紫砂发茶时,具体的影响因素。

首先,壶壁吸水率较高,配合着泥料的亲和力,发茶时,水和壶壁接触后,有个缓冲。它并没有直接发力,是先承后发力,加上泥料发茶力强,故能够先全面接触后而发力渗透。 出来的结果,是茶汤中心结实,外围柔和,实现外柔内刚的效果。

然后,紫砂的双气孔,发挥着两个功能,一个是气阀的功能,另外一个是气屏隔离作用。气阀排放出多余的热能,当然同时会带出一些飘香,但这确保了古人说的无熟汤气的功效。其次,气屏发挥了续热作用,让茶汤有充分的时间蕴香入水。

如果优质泥料,它会更进一步的有效的提取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然后茶汤味道按清浊规类,达到茶汤味道清晰,茶水醇厚的效果。 所以,这一得一失之间,得远多过失,不夺香的意义,也是在这儿体现了,失去了一点飘香,换回来了珍贵的韵香。

故双气孔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协调,续热力的调控,出来的茶汤有活力,而不是硬梆梆的纯味觉刺激。然而,紫砂虽需要有一定的透气性,但并不是说透气性越高就越好。 透气性太高了,尤其是人为的,调控幅度就大了,容易造成发力不足,温度气味隔离不足,茶汤质量下降,韵味不足。

倘若泥料不够坚实,首先牺牲的是提取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也就是韵味上有所衰减。 然后,不坚实的壶身,发茶力比较散涣,发茶力,协调性,混合度,也会有所减弱。

所以,我们其实不难发觉,紫砂发茶,关键就在泥料和窑火。泥料窑火定基调,壶的形制定风格。故选壶挑泥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易养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泥,窑火与形制的影响

从上述发茶特征可知,紫砂发茶的质量,泥质和窑火占据了主导性的因素,而形制,则影响了发茶力的发挥空间;故当泥料质量不足的时候,可以稍微以形补质。而足透的窑火,则是发茶质量的把关点。泥质和窑火,是息息相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泥质对发茶性的影响

从紫砂发茶的追求,我们可按它的指标,理出在泥料和泥料处理上的各方面,对发茶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两个规律,泥料的矿质越好,其发茶力度越强,泥料存在状态越趋于自然,它的发茶协调性越好,也越细腻。当然,优质泥料的协调性和亲和力,本质上是相对的较好。

泥质影响紫砂发茶的因素交叉错综,关键是要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们还是按发茶力,协调性,和亲和力来分析泥料的各种不同处理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比较明了和实用的分析模式。

矿土从地底挖出来后,先需经历风化的过程,在解化过程中吸取天地之间的灵气,恢复生气。陈腐或养土则是在经历过炼泥后,在制成陶之前,让泥料有时间沉淀,恢复自然结合状态。
这两者,对紫砂的亲和力和协调性,是至关重要的。风化陈腐良好的泥料,成品使用后温润坚实如玉,发出来的茶汤,亦是温雅细腻的。

砂粒目数,一般来说,目数低的,在协调性,清晰度,和活性会好些,但在浓郁度,强度和混合度,发挥得可能就有点吃力。如泥质好的,可以达到茶味清晰协调,温雅可口。若泥质跟不上的话,则会感觉有点茶味不足。反之,目数高的则透气性稍逊,协调性和亲和力有点妥协,但发茶力,混合度和浓郁度较好。

其他的如手工成分多会比较协调亲和,调砂或加呈色剂或其他添加物,也会影响协调性和亲和力。但同时却有可能加强发茶力。所以,某种制程对发茶性的影响,得综合的看它对发茶力,协调性和亲和力的增减而评估。不能说手工成分多就一定好,调砂就一定好或不好,泥料拼配亦是如此。

好泥,关键要有丰富的砂质,坚实协调的结构。 它所呈现出来的是高雅的质感,亲切的手感,其发茶性,自当优越。优越的矿土,加上趋于自然的内在结构,制程中力免添加干扰,经大窑烧透,是为珍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窑火

*窑火对紫砂发茶性的影响

窑火,是紫砂成品中的一个关键门槛。老厂紫砂,隧道窑也成了一个把关的重点,可以说,凡是可以从隧道窑完整出来的壶,在发茶优越性上有着一定的保障。

优质泥料,必须结合泥料和窑火,泥料好,吃火足的壶,铿锵润泽,这对发茶很重要,铿锵代表了泥质结构坚实,润泽是弹性。两者内外一体,是发力自如的必要条件。

如果窑火吃不足,则泥料结构稍微松散,这使发茶力发挥得有点涣散,对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的提取,有一定的影响,茶水混合度也稍微逊色。这也是老厂壶和其他厂外壶在发茶本质上的区别。至于说现在流行的,二次低温重烧的壶,其结构则更为松散涣漫,其发茶性已严重受影响,不论是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的提取,还是协调性,或混合度,都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紫砂发茶的特征亦不显。

从茶汤品饮感觉来说,泥料结构坚实润泽的,发出来的茶汤滋味结实,韵味悠长。 反之,结构松散的,发茶性不足,茶汤内部有点“空”的感觉, 茶味亦稍微混乱味薄。(待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段文字,看累了,发只椭圆标时期的壶,换个视线。
d908 133.jpg
d908 1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6: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形制对紫砂发茶性的影响

如果泥质好,窑火足,形制就成了突出风格的一个控制点。综合来说,
——壶身高瘦壁薄蕴香;
——方形的中心受力不易,如泥质好则可出有层次的中庸韵味;
——扁平茶叶上下受力点多,滋味足,但香气稍逊;
——圆形壁厚收口汤感浓郁。

然而,按形制来分析发茶性,不容易有决定性的结论。而且,真要细分,泡茶时的很多细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茶性和茶汤的品饮感觉,包括我们如何倒茶,用什么茶杯,如何喝等等。但如果追求到这个地步,就会“泥”而沉迷在里头,似乎偏离茶道精神了。

所以,形制,在发茶作用,主要还是在塑造出一个和壶型设计匹配的风格。 泥质不足的时候,方以型稍微弥补缺陷,而当拉尽泥和形皆不足以发挥出紫砂应用的发茶特征时,也代表了离紫砂发茶渐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6: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之用——发茶性

*泥类的基本发茶特征

紫泥,善于激发有渗透力的各类味道,较敦厚的类型。所以,优质紫泥泡茶,滋味浓,回味好。泡出来的茶,口腔两旁以及喉咙部位的回味比较明显;而且滋味醇厚,茶汤适口佳,韵味十足。上者如甲子泥,配上品乌龙,初喝时茶汤清晰,似乎有点托不住的感觉,继续喝下去,后劲往上涌,过后两颊和喉咙茶香回涌,口腔自然成了个“玉井生香味”,妙不可言。

红泥,善于蕴香,激发甘甜芳香物质,并很和谐的溶入茶汤内。优质红泥发茶,茶的香气,甘甜溶入度好,喝的时候,茶汤从舌面过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茶汤香,以及优雅的甘甜滋味。当红泥往朱泥类的方向走的时候,它的发茶效果,就会介于红泥和紫泥之间,茶汤感更细腻,是泡乌龙茶的宝器。

段泥,善于营造汤感,能很协调的把各类溶入物质混合起来,但发茶力稍逊,故发茶性属于甘平。所以较适合比较活泼的茶品,比如说绿茶和生普。品饮这类茶品时,能带出点韵味,让茶更耐品。

拼配泥料,在变化上或许有所增加,但在茶汤的清晰度,结实感,协调性,则有所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6: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老厂紫砂壶之用——发茶性

*不同时期老厂紫砂的发茶特征

老厂紫砂,一直占据了两个主要的优质资源:优质矿土和隧道窑。这使它始终代表了同年代的综合最高质量水平。它的胎土坚实而色润泽,泥质拥有独特的神采。在发茶上,也是其他厂外壶所不能比肩的。

然而,若要按时期来分类特征,是比较不容易的,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紫泥类来分析,这些时期阶段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仅取其具有代表性特征:

第一阶段为70后至80初(椭圆形标时期),这个时期的泥料,其中黄颗粒较多,或色调带黄,主要为紫泥和红泥,养成速度快,晶亮剔透。其中有些壶款因日本市场需求,设计上用球孔滤嘴。因这时期的泥料风化陈腐效果佳,壶品的协调性和亲和力为近代的高峰,发茶汤感绵滑,韵味悠长。

第二阶段为约1984年前后的一段时间(无标时期),除黄色颗粒之外,还大量夹杂了黑细砂办了粒子,俗称甲子泥。 泥料的质感,手感,和发茶性,达到了当代的一个高峰。

这两个阶段在协调形和发茶力各领风骚,不论是泥料质感和发茶性,皆属珍品。

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92年间(方形商标时期),紫砂尚能保持较深的颜色,壶型设计辅助发茶为近代的高峰,尚属上品。

同时期的二厂和其他厂外壶,虽茶味及茶水混合度尚不错,但因窑火上欠一点火候,在高质量物质提炼上有所欠缺。 其他各类发茶特征,和老厂壶相比,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

九十年代以后,亦即是圆形标时期(又称镭射标时期),泥料质量明显的下滑,因需求激增和生产环境不佳, 泥料风化陈腐都不甚理想,窑火方面,因泥料质量问题,窑温也得适当的调整,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壶的发茶力,协调性和亲和力。综合发茶性亦大不如前。

外观上来说,老厂产品,从泥料颜色的深浅看,还有相对质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发茶力。而质感,往往则代表了协调性和亲和力。紫砂泥的色泽,从七十年代末期至甲子泥是个高峰,过后颜色逐步变浅,其发茶功能,也随之下滑。

老厂壶工艺品和实用壶,除了真品外,市面上大量流通了仿老壶。大多是后期仿前期,比如九十年代时仿八十年代,现代仿八九十年代。这些仿壶,由于泥料质量已经大不如前了,再加上没有隧道窑的窑火,两者之间在发茶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差距。而现在仿八九十年代的,制法大多用二次烧成,一般也不会用真正意义的紫砂泥料,差距则更大了。要辨别仿老壶,可从视觉特征和触觉特征上去分辨,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对一般茶客来说,只要用过真品老厂壶,泡壶茶,从发茶性上来对比辨别,会明显直接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16年-1939年
金鼎商標水平壺
「吳德盛陶器行」(亦稱公司或店),為吳漢文於民國五年(1916年)所設。店址選在宜興縣城蛟橋邊堍。早期用印為「吳德盛」陽文篆書小方章,底蓋並用。稍後用印為陽文篆書大方章「吳德盛制」。中期用印為大圓章陽文篆為「吳德盛制」、「宜興吳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後期,店主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後期吳漢文亦以陽文楷書方章「松鶴軒」鈐於精製之壺。「吳德盛」、「金鼎商標」印款鈐壺底,蓋把一般有制壺者小方章印款。抗戰爆發後「吳德盛」倒閉,「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號

真記
福記
陽羨惜陰室王

真記:一般見於朱泥小品壺之把下,屬民初陶號標記!為程壽珍或其門人所製作。
「福記的創始人為~程壽福(是程壽珍的兄弟);生於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為浙江杭州,七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後裔的義子;在當時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所生產的茶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其作品的底款印章為「荊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記」二字。
第二代為~程金茂,繼承程壽福之父業。
第三代為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家製壺,程真慶在其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招親),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為周志華,兒子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並都從事紫砂創作,也可說是「福記」的第四代傳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壺,把下落「福記」小章;後來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陽羨惜陰室王」作底款,把下、及蓋內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

盔帽標準壺

盔帽標準壺,又稱「膨蓋水平」,胎土為細沙梨胎,因延續水平壺對潮汕功夫茶泡飲的市場,常見杯數為2杯,4杯不多見,6杯以上是難得一見,蓋內少數有落杯數,4杯壺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體,壺嘴口緣端上翹,壺把多細老鼠尾,壺底款乃以「荊溪惠孟臣製」章為主,底圈足兩片土修整亦較後期標準壺不同,蓋牆、桶身尚承襲60-70%宜興南壺工序。


1952 年二月

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建立

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組建紫砂工廠,隸屬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印款為楷書圖章「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不同於現今自左向右。上為「宜興」字款;中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廠從業人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後。


1954 年底至
1955 年

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行業實現合作,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後,開始使用「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為楷書圓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上為「宜興」字款;中為「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該社社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止。


1950-1959

正50年代早期標準壺

胎土呈橙紅及紅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國宜興』、『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國、香港、日本線收回為主,橙紅胎土多收自泰國、香港,日本線胎土多為紅及清紅。ㄧ般而言,六字章多較中國宜興早,日本線壺品項較泰國線略細貨,蓋牆多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後)。1958年前的"宜興惠孟臣製"---銷泰銷日 」師傅級」標準壺…三顆六字章中優質保證
1958-197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廠內」師傅」罐仔
1975-198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前幾年還有」師傅」罐仔樣子…
1980後是粉少落…嚴格說是已無啥」精品」意義
"宜興惠孟臣製"與"荊溪惠孟臣製"之....差異....在與整體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興惠孟臣製"八杯壺...其實都只有7杯說宜興惠是師傅級罐仔...是不無原因的.
另說:款落「荊溪惠孟臣制」之壺,一般來說,若是前一廠早期壺的話,就是車間生產的商品壺,若蓋內未落作者小章的話,因長期生產的學徒眾多,早已無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無意義矣!
註1:就前一廠的規範來說,這種商品壺歸類於「廚房用具」,是家常用品,並無藝術價值,所以作者名並不會特地落上。
註2:名家壺是屬特藝品,才有落作者款的習慣。


1954-1958-
1960年代

湯婆標準壺

湯婆標準壺,俗稱「高湯婆」,容量為8-10杯,此形制乃沿襲清末大蓋古蓮子體,正早一批約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線收回為主,胎土一般較標準壺厚,多為清紅朱泥胎,高溫者為暗紅帶細砂感,落款『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蓋內落款『高湯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愛漆器描金,因此少數高湯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為1960年代以後),高湯婆的典故已不可考,當時日人是拿此器當「高湯瓶」或「醬油瓶」。另有變體湯婆「半邊卵」,量甚少且未見過有描金。80年代以後,亦有製作一批「高湯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為當時用料(小紅土)。湯婆標準壺量少價高,要找『荊溪惠』、『荊溪南』、『宜興惠』一組已不容易,描金高湯婆、「半邊卵」變體湯婆更是機率甚微。


1958年

宜興一廠成立

1958年宜興正式掛牌{1954開始籌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