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3-22 0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指间流沙于2008-03-21 16:55发表的 :
灌浆壶一般的沙粒质感不强,玻感强,留意仔细可以看到机制模具的痕迹,造型比较呆板欠缺生动
我不知道灌浆壶有没有因制作需要加玻璃水,参杂了化工添加料?如果是,我是不愿意用它喝茶的,否则仅仅作为喝茶倒也“价廉物美”,这个问题还是要内行人来回答 灌浆壶分早期和晚期两种:
-早期由1957年(也有专家说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来量产工艺,并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进行了2年试验。但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显提升泥浆流动性。
-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研究紫砂注浆壶工艺。参加者有: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赵洪生等。由赵负责注浆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汕头泥(也有说高领土)和水玻璃,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器极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推论:
1、早在30年代顾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辈大师已经小范围的开展研究和试制,而此举无疑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
2、紫砂注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
3、晚期注浆器经过脱模整理,在外观上几可乱真。
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浆工艺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和现代朱泥小品添加的目的更有天壤之别。
注浆壶到底好不好,要看怎么理解:
-从实用角度看,注浆壶实为炻器,而非砂器,品茗效果如同玻璃杯。但绝不会有损健康。
-从收藏角度看,注浆工艺的主要优势在于量产,其结果不问可知。
-从赏玩角度看,喜好者不多(小弟还没遇到过),但早期精品对紫砂史学者和部分专业人士却有重要价值。
早、晚期的注浆壶具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烧成效果,但有兴趣一探究竟者恐怕不多,小弟也就不展开了。还没想清楚的朋友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遇到价格合适的顾景舟或王寅春制注浆壶(前提是要看得懂),你收是不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