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时完成,同时也由于文人雅士和富贾商人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手法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牙雕,木雕,石雕,青铜纹及碑刻等多种形式,并巧妙移植,熔于紫砂壶艺的装饰之中,常见有:陶刻装饰,捏塑装饰,泥绘装饰,印纹\\ 贴花装饰,透雕玲珑装饰,彩釉装饰,镶嵌装饰,绞泥泥质机理装饰及其它工艺添加装饰.
紫砂茗壶装饰形式尽管多种变化,繁缛复杂,但归纳起来总不外呼于两种,即:胎体装饰和陶上装饰.
1:陶刻装饰
陶刻是指在壶坯上用钢刀或竹刀镌刻书画图案的一种方法.明时大彬,清陈曼生,瞿子冶等书画篆刻名家均参与壶坯体上的陶刻装饰,形成融造型,诗句,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民国初年,宜兴书画名家邵云儒等师承徒习,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一种装饰方法,法从竹刻,碑刻演化而来,但特别讲究中国绘画的章法布局.
陶刻工具主要用钢刀,并分\"印刻\",\"空刻\".
\"印刻\",俗称\"刻底子\",\"清刻\".用双刀法依据墨搞在壶坯体上镌刻,并保留笔势原貌.采用手法多种,有采用\"平底刻\",\"圆底刻\",\"凹底刻\",\"三角底刻\",\"琢砂底刻\",\"阳刻\",\"阴刻\"等,但关键是陶刻底面的处理.
\"空刻\",指不借用画稿,徒手在壶坯体上镌刻,故名\"空刻\".但必须有娴熟的陶刻技巧,多用单刀法刻划,强调用刀起头落笔,并适当作相应的改刀.\"着色刻\"流行于30年代,先到壶体坯面清刻画面,刮平底面,填入白泥,用紫砂色泥点染或勾画拟古书画,如山水,花鸟,诗文,着色有填黑色和白色两种,色易脏.
2:捏塑装饰
宜兴紫砂泥以稳定的可塑性,结合性等诸多特点,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等多种工艺方法.其中,花塑器制作以\"捏筑为胎\",用泥片镶接,围坯成型,在其壶身桶上捏,雕,琢.常见有竹叶,葡萄藤,瓜果,梅花,梅干,松鼠等图案形象.一般先用手指将泥巴捻成雏形,然后用专门工具延压,修饰和刻划.除表现对象的特征外,更注重形象图案的肌理质感,茗壶的注水功能,安全牢固,触觉舒适和视觉美观等.
捏塑装饰一般除用本色壶泥制作外,也有用多种天然泥色相配的,或用化妆土粉饰,增其装饰效果,使其形态逼真的\"像生\"制作法.
捏塑装饰源于瓷器的堆塑,同时借鉴玉器,石雕的韵致,竹刻木雕的细腻,充分利用紫砂泥古雅的色泽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手法,巧妙构思,精心制作,使茗壶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3:泥绘装饰
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这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与壶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石薄意雕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
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壶泥使用毛笔堆画,局部,细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茗壶,时久越发清新.
常见有白泥和本山绿泥绘,黑料泥绘则色泽对比鲜明.如壶坯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剥落,故传世精品较少.
传统泥绘纹饰有山水图,花鸟图及诗文,切均以中国画构图形式入画,典雅古朴.
4:印纹/贴花装饰
印纹,分印板和印章良种方法.采用木,石,陶,树脂等为材质,将所需装饰图案刻在印板上,印板压出花纹图案或文字后,以镶接成型法制壶,其中以放壶类居多.用装饰图案刻在印章上,然后在壶盖,壶肩等部位中伏排列压印,如回纹,缠枝纹等装饰图案,呈\"阳文\"和\"阴文\"两种.
贴花装饰方法与印纹基本相似,多作为花塑器的附件,如花叶,花朵.用泥浆粘贴与装饰部位,如用壶本色泥贴花,沉静质朴.用不同泥色贴花,则鲜艳夺目,对比鲜明,富观赏性.贴花装饰应视题材和不同装饰效果而定,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5:镶嵌装饰
镶嵌是古时较常见的一种工艺装饰手法,明\\清二朝为鼎盛时期,尚见有青铜器,竹,牙,玉雕件的工艺品上,材质有翡翠,松石,青金石,珊瑚,玛瑙等各种天然材质.紫砂茗壶上的镶嵌装饰则有金银丝镶嵌,色泥镶嵌,陶珠,釉珠镶嵌,螺钿,玉石镶嵌等.
金银丝镶嵌:始于七十年代,先在泥坯上依纹样凹线槽,烧成陶后再用金丝,银丝或锡丝敲吉嵌入,组成各种装饰图案.有平嵌和浮嵌两种,以线面结合,精雅美观,各成其美.
色泥镶嵌:以壶坯本色为底纹,刻出图案,并填,嵌入对比鲜明的色泥,陶成后光彩亮丽.
瓷珠,釉珠镶嵌:一般装饰于茗壶重点突出部位,如龙眼,兽眼及纹样中心,在制作时镶入,陶成后能牢固结合在一起.
螺钿,玉石镶嵌:此法源于扬州漆器的装饰方法,在泥坯上预社镶嵌图案,待成陶后再嵌入壶体,有新奇的图案美和材质美.
6:绞泥装饰
绞泥亦称\"绞胎\",从漆器犀毗技法中移植而来.先用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间柔和,挤压成泥胎,形成自然花纹,似木理纹,水波纹,花石纹,蝴蝶纹和流云纹等,色彩对比鲜明,具自然之趣.绞泥装饰特别需注意,不同色泽的泥料必须烧成收缩率相仿,否则边缘会产生裂缝.
7:泥色/调砂/铺砂装饰
宜兴紫砂素面茗壶以砂质星星隐现,色泽沉朴而见长.从古至今,壶艺家们千方百计改善和丰富壶表面的肌理,使之悦目可人.其中常见不乏有调砂,铺砂和色泥三种工艺手段.
调砂:在细润的泥中掺以粗砂粒或细砂粒,有于泥质不同,烧成的收缩率也不尽相同,因此
成陶后会产生梨皮泥的效果.
铺沙:在壶坯体表面嵌入本山绿泥的砂粒,由于它聚散分和,经烧成后产生星星闪烁的色泽肌理效果.
色泥:在壶上用两种或多种泥色,采用表面粉饰,点缀,嵌和等手法,使之主体分明,丰富塑造对象的自然效果.
8:彩釉装饰
这是紫砂茗壶成陶后再施加釉彩,经二次烧成的一种工艺.常见有珐琅彩,粉彩,炉钧,蓝彩,满彩和点彩等.
彩釉以铅作溶剂,壶上彩绘人物,花卉,山水等图案,经800度左右的红炉焙烧而成.其中以珐琅彩最为名贵,炉钧釉传世品较少,亦显珍贵,在紫砂胎上施炉钧釉的壶,早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釉色以葱翠为主,间杂月白,灰蓝等色,这与景德镇炉钧釉风格不同,釉色变化妙趣横生,传世紫砂胎炉钧釉壶少见.
9:其他工艺装饰
宜兴紫砂茗壶经烧造完成后,为适应地域不同喜好,常有用其它工艺材料添加装饰,增其华美秀丽之感,如:描金,包银,包锡,嵌玉等.
描金:指在壶上以融化的黄金勾画在壶体的一种装饰.
镶金扣银:清末民国时,销往泰国及南洋一带的紫砂壶,由当地工匠在壶上用黄金,白银将壶口,盖,底,嘴镶金扣银,增其华贵,喜气.
包锡嵌玉:清嘉庆,道光年间,朱坚所创在壶嘴,把,扭上嵌玉,表面包锡,并镌刻书画,增其书卷气,但工艺繁复,流行一时,便自行消失.
包银,铜,锡:清末民国其间,紫砂茗壶运抵山东威海一带出口,当地工匠用银,铜,锡镂以花纹,并包裹壶体的一种工艺装饰,目前亦已不再流行.
雕漆:指在紫砂壶外表涂以漆,或绘或刻,似雕漆工艺,加以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