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两代“半两”钱,轻重比较悬殊。把它们按大小顺序叠堆起来,有如上小下大的宅塔。它们的钱文虽然都写为“半两”,史书上也说“重如其文”,但其实际的重量要相差许多。秦始皇统一六国所铸“半两”,形体大,确实“重如其文”。这以后的“半两”钱重量逐渐减轻,重量极不稳定,互不一致:
《史记·平准书》中指出:秦汉两代铸行的“半两”钱,“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司马迁在这里的概括叙述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秦汉半两轻重是“随时”的,是“轻重无常”的。秦汉两代都在币面上铸着“半两”字样,其重量为什厶这般“轻重无常”呢?这个问题不是偶然发生的,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铸造“半两”钱的钱范和衡器存在着差异。秦国处在战国末期,钱范多为泥工制作,伸缩性大,更换频繁, 难以保证一致重量。部分陶制的钱范,也是粗糙厚薄不等,控制轻重的难度也很大。
2.钱币管理当局忽视钱的标准重量所致。《云梦睡虎地秦竹简》的《金布律》规定:“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辽规定:“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相令封印;不盈干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食之;出钱,献封丞令,乃发吊之。”这里的“美”与“恶”、“善”与“不善”,除指铸造技术水平形成”半两”钱的技术优劣外,还包括轻重、大小的差异。但“金布律”规定不要“恶”和“不善”的“半两”钱不能流通使用,而是相反,它要求美与恶、善与不善几类钱都要流通使用,并不打什么折扣。我门从这里可以推知,当时对“半两”钱是以“枚”计算,不按重量计算。或者说,有关的货币管理机构忽视“半两”钱的重量,这个观点,还可以从“金布律”关于管理货币论罪的规定中得到佐证:“贾市列居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者弗告,吏循之不谨,有罪。”这样的管理要求势必导致“半两”钱的轻重难以一致。
3.铸钱年代迟早不同。一般早期铸造的“半两”钱比晚期铸造的钱为重。根据陕西省博物馆贮藏的秦“半两”和汉“半两”测定,真数据为:秦的十二铢“半两”钱,平均重量为8.16克;汉吕后的八铢“半两”钱,平均为5.44克;汉文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重2.27克;武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为2.6克。
4.“半两”钱轻重悬殊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有意省下铜料铸造更多的不足值“半两”。汉代政府为缓解财政空虚,藉秦钱重不便,铸制了榆荚“半两”。秦代钱币管理当局强调“半两”使用不分优劣,目的也是怕因铸足值钱减少铸钱数量而减少财政收入。
另外,私人铸制“半两”钱,也是形成重量悬殊的原因。特别是汉代初期令民铸钱,又未规定轻重规格,私铸人各行其是,随意减轻重量。这种做法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半两”重量不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