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距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初称“太祖陵”、“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取意于《韩非子》中“全寿富贵谓福”,寓意大清福运长久。顺治八年封福陵陵山—长白山的余脉“石嘴头山”,为天柱。以“天柱”为陵山命名,寓意福陵犹如擎天大柱,支撑着大清江山。
福陵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辉山是沈阳地区最高的山峰,海拔265。8米,属长白山余脉。浑河古称沈水,山南水北为阳,沈阳一名的意思即是在沈水“浑河”的北面。按古代堪舆家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河),后有靠(山)的标准,福陵所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建筑布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大红门外区:从大红门往南至浑河北岸。东西设有下马碑四座,靠近大红门附近,设有石下马牌坊两座,华表两座,石狮一对。早年此处还有红楼一座,今已不存。石下马牌坊前有一条东西通道,是行人东西往来的道路。神道区:此区南起大红门,北至方城。大红门三间,中间往北有石铺甬路(即“神道”),其两侧分别设有擎天柱、石象生、华表,再向北有神桥、一百单八磴等建筑。由此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两侧东有“茶膳房”、“果房”。西有“涤品房”、“省牲亭”、“齐班房”,均为三间,分别是制作祭品、贮藏祭品以及官员侯祭之所在。方城、宝城区:南起隆恩门,北至宝城,包括“隆恩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方城将这一建筑围在中,央,俨然如一座城堡。福陵的“心脏”——地宫便建在宝城之下,大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就长眠于此。
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