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4 08: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我国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莱州地处沿海,自古为产盐区,据史籍记载,春秋时管仲任齐国宰相,“齐通渔盐于东莱”,东莱盐业有了更大发展,齐国因渔盐之利而富强。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东莱郡五县均设有盐官,其中“曲成、当利”二县其地就在今莱州市境内,出土此盐官印处,即属汉曲成所辖之地。
据考,历史上主管盐务的官职,仅汉代时称“盐官”,并分为左、右。三国时改为“司盐都尉”、“司盐监盐官”,晋在“司盐都尉”之下设“司盐监丞”,无“左盐”、“右盐”之称,以后也再无称“盐官”者。因此“右盐主官”一职应是汉代的官职。
印上方所铸的“虎”和“兕”均是东汉时期画像石、青铜器等有关神兽动物猛兽题材造型中常见的形象,其造型艺术风格,同样流露了东汉时期,那种对“神兽”(猛兽)原始崇拜的神秘的时代气息。因此此枚盐官印,其时代属于东汉时期。
此铜盐官印造型特大,在国内尚属罕见,因此它不应该是用于盐政等公务文书封泥或文书本身之上的,而应是用来封盐的专用封记图章。从盐业史看,当时的海盐生产均采用煎煮法制取。煎煮出的盐,颗粒散碎细小,称作“末盐”,在这样的盐堆上加盖封记会留下清晰的模印。所以说这应该是当时官府为防止盐被盗卖、偷运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
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由中央直接选派地方盐铁官,盐铁收入上交国家,《后汉书·百官志》载:西汉时“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东汉时废除了盐铁专卖制,而改为收税制,盐税则归少府“凡郡国出盐多者置盐官,主收税”,郡国盐官铁官“皆属郡县”。在西汉盐铁官营:生产、运输、销售三项全部官营的情况下,向内地运盐亦由官府包办,为防止运输中盗窃和禁绝私人贩运,需在盐上加盖盐官印。在盐业改为私营官府收税制之后,官府仅对私盐发卖进行监督,为防偷卖逃税,仍需在私盐堆上封盖官印。这枚全国罕见的“右盐主官”巨印即东汉时东莱郡官府为收取盐税和监督私盐发卖时用的封盐大印。
此枚盐官印的出土发现,对研究我国悠久的盐业史特别是对研究东汉盐政和汉代东莱郡盐务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