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1 08: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殿本:专指清代武英殿所刻印的书本。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迤北。据《宸垣识略》记载,武英殿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内殿宇二重,前贮书板。北为浴德堂,即修书处。其后为井亭。康熙十二年(1673),命廷臣补刻前明经厂旧有的《文献通考》漫漶版片,始在武英殿用事。咸丰二年成书之内府抄本《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记载,康熙十九年11月,奉旨设立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总其成。下设兼管司2人,以内务府官员兼任;下又设正监造员外郎1人,副监造副内管领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库3人,委署掌库6人。设有书作、刷印作。书作司界划托裱等职;刷印作管理写样、刊刻、刷印、摺配、装订等职。有拜唐阿19名,委署领催4名。另设匠役若干,分别为书匠、界划匠、平书匠、刷印匠等,共84名,分办各作之事。表明自康熙十九年11月,才正式在武英殿开设修书处。此后,大凡御定、御制、敕撰诸书,以及经、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武英殿前后一共刻、印过多少图书,没有确切的统计,有说500余种,有说400余种。从乾隆朝武英殿开雕诸书谕旨,如乾隆三年(1738)雕《十三经注疏》板;四年(1739)雕《明史》板、《十一史》板;十年(1745)雕《明纪纲目》板;十一年(1746)雕《国语解》板;十二(1747)雕《三通》板;四十八年(1783)雕《相台五经》板,可以充分看出武英殿刻书之多之快。此外,宏篇巨帙的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由武英殿用铜活字排印的。包罗宏富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是由武英殿所制木活字排印的。?
11、局本: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
12、聚珍本:亦称聚珍版。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皇帝弘历下诏,广征天下遗书,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翌年,各省进呈本、采进本,源源汇集北京。一些失传的书,也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为了使某些世所罕传的书重播于世,嘉惠士林,弘历皇帝曾谕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但对不利其统治的著作,却多行禁毁。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奉命管理《四库全书》一应刊刻、刷印、装潢等事的金简,认为这些书籍将来均用雕板的办法印行,不惟所用板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费时日,故上书奏请雕刻木活字,排版印刷。同年,奉旨施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已雕出木活字十五万个,尚不敷用,故由金简再次奏请,又增刻木活字十万多个,前后共刻大小木活字二十五万余个。自此之后,凡《四库全书》馆交印各书,就用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据陶湘统计,武英殿用这套木活字前后排印过一百三十四种罕见之书。这些书因为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又都是由武英殿木活字印成,按说就可以称谓《武英殿木活字印本丛书》。乾隆皇帝以为“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故正式书名便定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来各省官书局又有照式翻雕,刷印行世者,故又有“外聚珍"之称。其实翻雕已非活字,不该再用“聚珍”之名。为了与“外聚珍”区别,故原《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又有了“内聚珍”之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