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最近天气炎热,周围鸟友茶馆遛鸟,手中都不离折扇,有感而发,聊聊折扇。折扇它不但给你送来一阵阵清凉,休闲时又可把玩欣赏。它集书、画、雕刻、制作等艺术工艺于一身,在小小的扇形空间里蕴涵着大千世界,展示了万种风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相传折扇在大约北宋时期,从日本传入我国,考之《宋史•日本传》载,日本高僧奝然访问中国受到殊礼相待。回国后,遣弟子来华酬答宋廷,礼单中,有扇一莒(竹箱),其中有“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里的桧扇是用桧木制成的折扇,蝙蝠扇也肯定是折扇。相传,日本折扇之发明,是受到了蝙蝠之形的启发,故有是名。 奝然所赠折扇,是中国见到折扇的最早记录。它结构奇巧,开合自如,方便使用和携带。真正让折扇登上大雅之堂是文人和书画家及一些工匠型的扇骨制造者的参与,推动了折扇艺术化,高档化。成为达观贵人、文人雅士身份的一种象征,乃至普及为一种时尚,为人们所喜爱。折扇在我国的发展除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日臻成熟外更重要的是扇面书画为书画家们提供了另一个行书做画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一般人看扇子肯定先看扇骨,扇骨的优劣是第一印象。任何一把好扇子,扇骨占了很大的分量。古时夏日,一扇在手,出怀入袖,倘若扇骨出奇、扇面出自名家那是身份的象征。也正因为扇骨是折扇的门面,是首先受到人们玩赏品评的对象,所以扇骨的制作从明代就已经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了。 从材质上来说,分竹、木、牙、骨、角,等等。扇骨用竹有:湘妃竹、梅录竹、棕竹、凤眼竹、佛肚竹、水磨玉竹,湘妃、梅录为佳。据说当年一把好的湘妃扇骨,要在天平上称,价与黄金同。辨别湘妃竹的真伪,老文物行家的决窍是闭眼手摸,手指触摸斑点处,如果凹下去的是烫花,凸出来的是真湘妃竹。梅录以整个扇骨犹如兽皮,斑点大小遍布上下,兽斑活灵活现为奇。扇骨的款式一般分:九档(日式扇)、十六档(文人扇)、三十档以上(秋扇)几种。九挡扇因大骨较细,所选用料一般都较名贵讲究,多见象牙、湘妃竹。十六档扇面打开呈140度便于文人书画布局,扇骨常选水磨玉竹,晶莹素净,好用与精雕细琢。三十档以上因档数多而扇骨窄,小巧灵秀,拿在手中或放坤包中都很方便,属女用。 明、清、民国在十六档扇骨上雕刻独步一时,阴刻(浅刻、深刻),阳刻(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林林总总,别有洞天。和其它诸如瓷器、制壶、家具、玉器、竹雕、核雕等均是艺人与文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实用把玩。从而诞生了大量不朽之作和制扇名家,远的如嘉定派竹刻三朱;朱子鸣、朱小松、朱三松,金陵‘扇妖’李文甫。乾隆年间的吴之番、封锡禄、潘西风,光绪年天津高廷年等等。近的如民国,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津京于子安、张志鱼、张家秀、陈松亭、余伯雨、石生等等。成为无数人竟相收藏的热点,它迷人的魅力吸引并引导着爱好者走入折扇收藏。 由于前几年收藏界注重扇面,扇骨被大量闲置,给爱好者留下了一个空间,甩了个冷门,喜好者可用点心儿,揣摩撷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