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0楼威廉大周于2008-08-09 18:58发表的 《周末杂谈——文玩》之六 :
匏器
昨晚,几位平时常在一起玩乐养鸟的朋友,一起到新天地酒吧观看奥运开幕盛况。喝酒聊天之余谈到了这次北京奥运,被称为“人文奥运”。 张艺谋匠心独运地打造了这场色彩斑驳的盛宴,中国元素运用的淋漓尽致,汉字、水墨画卷、飞天等等。开始那段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铜鼓阵,和偶儿扫过主席台上80名个国家首脑手中的折扇,太多的中华元素使我又想起了文玩。远在夏、商时代,就产生了类似演奏形式——“击缶”。缶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易.离》中记载:“不鼓缶而歌”,《诗经.陈风》中亦有“坎其击缶”。相传古代“击缶”,是用十二个小碗敲击成曲的。按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即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其中之匏又称瓢,也就是现称葫芦。原始器形演化,广受自然灵物启示,庄子曾用“浮乎江湖大瓠”的寓言,说明了物有所宜,大用小用的问题。常言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昨晚张艺谋鸟巢里大用2008铜鼓阵,今日我也青鸟网借奥运之景小用,折扇聊过就不聊了,谈谈匏器,玩瓢之道。
虽从上面看中华匏器有上千年历史,但我个人认为然真正把匏器发展兴盛起来是非汉民族。清朝以前,中原瓷器很是普遍,士官、乡坤大多已不用匏器。随着明亡,满清入关座天下,顺治帝、康熙朝起,在对八旗不忘女真族传统,备战备荒的教育下,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把平日动荡生活中不易碎而且轻的日用匏器再次溶入了汉文化中。有道是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此始各种匏器淋浪满目范匏技艺、造型、纹饰迅速繁荣,从杯、盘、碗、盒、笔筒、鼻烟、虫具等等,不下二三十种。现今,沧海桑田,河东河西,春梦云散,雨打风流。由于人民安居乐业,葫芦用品主要以虫具为主,也保留一些如小葫芦手捻俗称草里金,及可随身带着的盛物范器。在虫具上由于其独有的形状和质地,利于鸣虫保温发声,备受虫迷宠爱也是畜虫首选。一般现产于保定、津郊一带的葫芦质紧、结实、光滑度、厚度、等优于它处,虫具师傅都喜之。 葫芦虫具分“本长”和“范制”,本长葫芦系天然生成,要符合养虫要求的很少,能得一把长象周正,脐眼据中的上品本长确实很难,所以物以稀为贵,令人神往。“范制”葫芦是趁葫芦幼小时,纳入模范内,至霜降后完全成熟取下。形状有:鸡心、奶瓶等等。黑虫葫芦和蝈蝈葫芦在外形上二者不同,蝈蝈葫芦腰部较高,脖短肚大,重心在上,不论是制成鸡心式、棒子式,还是瓶子式等式样,多为尖底;而黑虫葫芦腰部位于器身中下,脖长肚圆,需垫底。由于垫底,葫芦重心较低,其盖框内,可以安置如镂空倒扣碗形的"蒙心",材质包括椰子壳、象牙、犀角、玳瑁、玉石、黄杨木等。蒙心有平片与高起之别,平片仅只镂空,高蒙心近乎圆雕。象牙、玳瑁等质地的高蒙心还有局部雕成一触即动的“动心子”的,其装饰意味就远远大于实用价值。而蝈蝈葫芦多用较轻的椰子壳制成瓢盖或木盖,其上钻5-7个圆孔,依孔径及孔距不同,一器可配多盖,调换使用。还有种花范,范模图文题材多样,除龙凤花鸟、吉祥图案、花草纹外,还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书诗文碑等,格调高雅,效果独特。京城玩家言:以葫芦蓄养冬日鸣虫,取其体轻,便于纳入怀中;性温,离怀仍有暖意;质松,有助虫声振动,发出好音。据清内务府记《帝京岁时纪胜》,乾隆时养蝈蝈,即“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晚”。清朝时,上好的蓄虫葫芦价格也令人咋舌,《燕京岁时记》里说:“冬月之聒聒葫芦,油壶鲁葫芦,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