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内外钱币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钱币的兴趣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珍稀品种的古钱币,常常是有价无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批伪品,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可谓史无前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作伪钱专业户,形成了铸造、运输、销售一条龙“三包”服务,使不少钱币爱好者,乃至收藏家上当受骗,对正常的集币活动危害极大。因此打击伪钱铸造,抵制伪钱泛滥,提高辨伪水平,是我们集币界刻不容缓的大事。下面对古钱、银币、铜币三个种类的鉴别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古钱是一种年代最久、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其中一些品种因传世稀少而非常珍贵。因此,常是作伪对象。伪造古钱的方法有多种,如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然后再伪以铜锈及颜色。用翻砂法制造的伪币,一般系采用真钱或其它类似模型翻铸而成,其特点是光泽度差,比真钱略小,钱体稍薄,钱文常模糊,并且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韵。改刻作伪的方式很多,有将较厚的古钱文字磨平,改刻成一种稀有钱文。近年有用一种化学粘接材料“塑料王”改刻成稀有钱文的,欺骗性更大。如用大头针扎能进入字里。这种改刻钱一般不伦不类,文字呆板,有刀凿痕迹,锈色不一致等。挖补的伪钱,是将常见的古钱挖去一两个字,取另一钱上的文字或用铜片打成的文字粘补上去而成。这种伪钱最突出的特点是,钱文不统一,形制与真钱有异。拼合法作出的伪钱一般是合背、合面钱,把两枚钱一面磨平,拼合粘接在一起而成,这种伪钱落地时声音破哑。
伪钱做出后,一般都要上假锈,所以鉴定锈色的真伪是分清钱币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真正的古钱,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生成的锈系自然生成,锈色泽润,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结实细密,经久不变,不易剔除。我们所见的古钱,一为出土,一为传世。出土的古钱一般生有绿锈,锈色鲜润,坚实自然。伪造的绿锈,颜色暗淡,不自然,锈质疏松,脆弱,容易刮动或脱落。传世日久的古钱,表面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布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古钱本身铜质的颜色,也是古钱辨伪的重要依据。一般先秦货币用青铜铸制,颜色青白。其后出现了水红铜,颜色泛红。明代洪武年以后始用黄铜铸钱,颜色淡黄而有光泽。清代新疆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钱币,即可断其伪。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咸丰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均用红铜铸,而浙江大钱有用青铜铸制的,所见黄铜者均伪。
了解各时期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是辨别古钱真伪的又一方面。如先秦布币、刀币一般币身轻薄(齐刀却厚大精美,但文字,笔划有力),表面多不平整,布币的首端,刀币的环上留有粗糙的浇口。翻铸的伪品,币身厚重,平整光亮,浇口常被磨平或错位。古钱铸造出以后一般要经过打磨修整,外轮可能用旋车打磨,磨痕与外轮线平行。再加上长期流通使用摩擦,一般圆润光滑。而伪钱铸量少,一般是用挫将外轮毛边挫平。但挫痕与外轮线呈近垂直状态,用手握有“扎”手感。每个时代的钱币特点还表现在钱文书写上,如有一枚西周钱,钱文是小篆。我们知道,小篆体是秦统一后才向全国推广的,西周钱是先秦货币,钱文应是大篆,所以小篆体西周钱定伪无疑。古钱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普通钱中去了解和掌握,这样将有利于我们去鉴别稀见种类古钱的真伪。
另外,听声音也是鉴定真伪的方法之一。真的古钱年代已久,铸造时的火气已消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伪品则是新铸而成,敲击时声音尖亮有转音。
鉴别古钱除了听声外,还可辨味。传世日久的古钱,嗅之没有任何火气异味;刚出土的古钱则带有一种土香味,均无异味感。新铸出不久的伪币,火气仍盛,有异味,如用火烧或烟熏法作的传世古,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作假锈的伪币,没有土香味,有的有松香味,胶水味或油漆味,有的则有酸性气味。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有以下特征之一者,伪造的可能性大:
1.传世的古钱没有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或有人工打磨、抛光的痕迹。
2.铜锈较硬,呈粉粒状态,或漆皮状态,有时部分脱落,露出较新的铜质。
3.铜锈松软,或色彩单一。
4.与同类型的古钱相比,手感特别重或声音尖脆。
5.明代洪武以前的钱币铜质发黄或深红者。
6.轮廓宽窄、字口深浅、直径大小、钱文书写与真品有异者。
7.币面砂眼严重,穿孔有毛边。
8.铜锈阴暗,有刺鼻味道。
9.绿锈满身,部分有晶体状。
10.锈色层状黑亮,部分脱落。
铜元年代较近,铸量较多,民间尚有大量留存,多为传世品。随着铜元集藏队伍的不断壮大,珍稀铜元的价格扶摇直上,因此伪品便应运而生。
伪造铜元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翻铸法、失蜡浇铸法、改制伪造法等等,最高级的则是电脑激光线切机伪造品。不管造伪者采用什么方法,均会有破绽,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假铜元的特点有:
1.有砂眼(沙版铜元除外);
2.铜质浮松,有粒子状;
3.重量偏轻;
4.古色偏黑:
5.有小气泡或气孔;
6.图文有败笔之处;
7.铜色不符;
8.外缘厚薄不均匀或有刀削之感;
9.图文浮浅,模糊不清。
10.声音尖短。
凡具以上条件之一者,一般即为假铜元无疑。
银元属贵金属铸币,伪品仿品更多。因此,掌握区别真假银元的基本方法,不管是对收集还是日常生活均有好处。
银元的作伪方法与铜元基本一致。从鉴别上要掌握以下几点:
1.听声音。就是利用银元相互撞击的声音来辨别。用两个指尖轻轻地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块银元撞击,声音轻脆,即平稳又柔和,是真银元;声音尖高或低闷者为假银元;
2.看外形。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包皮、挖补、改制、挫边、酸洗的痕迹,有无砂眼,有无旧色包浆,边道是否匀称等;
3.称重。银元的标准重量是26.6克,成色在88%以上,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也不会低于25克。凡低于这个重量的均伪。
4.酸检验。在银元上滴一滴硝酸或浓硫酸,如发现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非银质。另外,有些合金铸成的假银元,在水泥地上易摔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银制伪币和改版伪币。这两种伪币因是银质的,金属比重、性能相等,所以真假不易区分。有效方法是用高倍放大镜鉴别。新铸伪币因压力不足,表面或局部有极细小的砂眼,钱文呆板,图像无立体感。再就是无旧色包浆。改版银币一般是中高档银币,如将普通湖北光绪元宝,填加“本省”二字等,这种银币更无法用肉眼鉴别。但在高倍放大镜下,那些“特别”文字的周边就会有刀刻痕迹出现,这种填加或改制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失神感。
近几年,还出现了电脑机制币,种类包括铜币、银币及现代流通纪念币等。制作时将图文通过扫描仪输人电脑,再以电脑存储的图文信息按程序指令来控制“电文花”,制作成旧的银铜币或其他币种。由于这种伪币图文逼真,制作精细,很难辨别,但是,伪者,或者能逼真,但绝不能乱真。这种电脑机制币仍有不少破绽。首先,如用3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这种币的表面有密集均匀的细小颗粒,这是制作时“电火花”造成的。我们知道,即使靠手工打制的一些币品上,也不曾见过这种细密的小颗粒。所以,凡机制币面上残留有密集均匀的细小颗粒者,均伪品。其次,由于仿机制币时间短,一般没有熟旧之感,声音尖响刺耳,材质新鲜发亮,没有自然流通痕迹,从侧面看,给人以“切割”而成的感觉,而且齿边边道不均匀且生硬。如用手紧握,有“扎”手的感觉,再有,有些机制币制成后,再上一层假锈,一般厚积而规整,但显呆板僵硬。真品应是紧密薄匀,缤纷自然,绝不会松散浮泛且厚积。
近年来机制币(主要指铜币、银币)发现的伪品主要有以下特征:
1.有帝王、帝后像及古代人物像者,皆为臆造品(四川卢比银币除外)。
2.图谱中一般没有收录的“币品”特殊式样,如广东寿字双龙“七钱二”,袁氏帝服像等。
3.阴阳合面合背或正面汉文省名与背面英文省名不一致。
4.没有自然流通磨损痕迹,没有旧色包浆。
5.表面色泽单一,图文浮浅呆板,人像走形,文字书写软弱无力或字母大小不一。
6.银币经磨损露出非银材质,发黄、发灰或发黑。
7.铜币外侧直削、平滑,无磕碰痕迹;银币外侧齿边不均匀,宽窄不一,长短不一,深浅不一或呈歪斜状。
8.声音尖短刺耳,犹如新出。
9.钱体厚薄不一或走形。
10.银币重量不符或虽重量一致,但较厚者(银元一般重26.6克,直径3.89厘米,厚0.22厘米)。
11.用5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表面有密布颗粒。
12.有改刻、添加痕迹,且字样与原币字样不相符。
古钱币的鉴别是一门科学,学无止境,随着各式各样的伪币的出笼,我们在鉴别古钱币时,不能仅局限于旧的条条框框中,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增加知识,真正炼就一双慧眼,使假钱无处藏身。
最后,想提醒每一位钱币的爱好者,特别是刚刚人门的爱好者,搞钱币收藏,首先要学会辨伪,掌握一定的钱币知识,否则盲目对照收集,不识真伪,只能给造伪者帮忙,让自己上当。
请先仔细观察银元的字体,真品字面是平整的,反之,就是带圆弧的; 再左手拿银元一边,右手用打火机烧银元另一边,待左手感觉烫手时,立即用右手去接用打火机烧的银元另一边,如不烫手的,就是真品; 如银元两面全是黑的,(是年代久远形成的包浆)就是真品. 请千万不要把包浆擦掉,如擦掉包浆,就影响收藏价值了.另外,用吹气听声音的方法,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准,不然的话,往往会误判.这是我收藏的经验.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钱币专家!
中国特色的鉴别真伪方法。
真银圆的成色一般含银量都在90%左右,达到此含银量的银圆,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有很强的光泽。而成色底的银圆或假银圆,色泽暗淡,含红铜的银圆带微红色,含黄铜的银圆带微黄色,含白铜的银圆带微青色,含铅的银圆带灰黑色,含锌的银圆带青灰色。
二、听音韵 真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含铜量高的假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含铜镀银的假银圆声音尖锐短促,含锌量高的假银圆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圆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圆声音低哑或成“哑版”。
三、用比重法测试
白银的比重10.5克,低于黄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铜、铅、锌等其他普通金属的比重。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圆,一般重量都在25.5克至27克之间,一两银圆的重量为36克,真银圆的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圆的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银、锌等其他金属;知道了不同金属的比重,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圆与真银圆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圆轻,真银圆重。用天平称称,假银圆比真银圆轻2至5克。
三招鉴别银元真假
专家表示银元的造假手法总的来说不外乎全造假与半造假,全造假即用现代材质制作假文物银元,而半造假则是将普通文物银元稍作改造,建议可通过看、称、听等三招基本识别真假。
招数一:二观一察
所谓二观,即是观银色与神韵。叶晖拿出两枚真品“孙中山头像银元”,只见真品色泽润白柔和,可用手或软布擦拭包浆,可反射出强烈的亮光。而赝品多为白铜、铅、锡等合金,颜色发青灰或干白。其次,真币多为雕版高手雕模,以机器冲轧,图案精美,齿边深且有序。叶晖指出一定要看清楚每个细部,最好是用20倍放大镜,观察其币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砂眼,图像细微处是否缺失或被改动,有些造假者将六角星改成五角星。
招数二:称重量
所谓称即是称重量,这类银元一般重量在25.5克至27克之间,每枚真银元之间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元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其他金属,因此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元轻,真银元重,一般来说轻了1克以上的即为赝品。
招数三:听音韵
听音韵是鉴别真假银元的主要手法之一。据了解,假银元材质分银包铜与银包圈等多种。叶晖用食指轻托银元中心部,以另一银元轻敲边缘让记者试听,真银元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声音悠远绵长。叶先生说声音尖锐短促的可能是全铜镀银的仿制品,含铜量高的假银元敲击声尖而高,含锌量高的假银元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元声音低哑或成“哑版”。“此外,也有一些真银元经过火烧、猛摔产生裂痕或长期受潮后声音也可能变得反常。”叶晖提醒说。
银币的收藏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 采制 主要看上去有银的感觉(就是颜色不发贼亮的颜色,低仿币多为镍为原材料,但现在市场上也不缺乏真银假币的存在)
2 边赤 这个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边齿必须规整 无论是侧边的齿还是正面的小边齿都必须要规整 不能出现缺齿,少齿的现象
3 听声音 整整的老银币大部分含银量都在80%~95%左右 它的敲击声音的银波是上下持平的 而不会出现刺耳的尖银 (这点也是最难的)
4 看模板 银币的表面文饰必须清晰 不会出现沙眼,表面文饰不清晰的状况 后仿的银币模具都是灌注的 而老银币的制作是由成吨重的版模重力冲击压制而成的 所以文饰必须清晰有力度
5 用两指掐住银币的正上下边 进行360度翻转 看看能不能出现"被逆"的状况 有的话就基本不对了 一般普仿银币做的时候不注意这些 但对付高仿的就不行了
以上都是个人的意见 行家们纠正补充吧~~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银元真假识别法
①听:将银元的中心点放在左手中指上保持平衡,用右手捏紧一枚真银袁轻轻敲击左手银元的边缘,伪品的声音比真品尖,拖音也较长;如无把握,可用被确认的真银元作为标准,比较鉴定。
②看:用放大镜观察银元的齿边,真品的珠点或方形点十分清晰、均匀,伪品常有两个珠点连接,或出现不规则的排列。
③泡:去除银元上的杂质,放入浓度较高的硫酸中,伪品会出现细小的气泡,真品无反应。但有些出土真品表面沾有有机物,也会出现气泡,应仔细辨察。
④烧:用酒精灯烧,真品冷却后变化小,伪品变形明显。
1)看外形。真银元做工精细,花纹清晰,边缘齿轮形状很规则,使用磨损也很自然;假银元做工粗糙,图案模糊,边缘齿纹紊乱不规则,厚薄不均,有磨锉痕迹。
(2)听音韵。真银元含银为88%,落地声音低哑、沉闷,弹跳低;假银元多数由锡锑、锡铝或锡锌合金所铸,落地声音尖脆、悠长,弹跳高,易碎。
(3)试软硬。真银元较软,大头针或小刀能在其上刻出明显痕迹,且不会打滑;假银元很硬,小刀或大头针都划不动,一刻就会打滑。
(4)称重量。我国真银元每枚重量26.697lg,掂在手上有沉重感,如经磨损,每枚重量也不会低于26g;假银元重量一般仅20~24g。
(5)酸试验。真银元遇硫酸、硝酸、盐酸都不起化学反应,不被腐蚀;假银元则会与酸起化学反应,易腐蚀。
(6)考价格。国家收购牌价较高,如果价格比国家牌价低,显然值得怀疑,否则就是来路不当。
(7)辨颜色。真银元表面润白色,内部银白色;铜镍合金铸造的假银元颜色灰白带青;用铜质铸造的,磨去表面银白色,则出现黄色;锡或铅铸的,磨去表面银色,锡质出现青灰色,铅质出现青黑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