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0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角线的处理: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就像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而方壶的角的处理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重要因素。我曾经把角的处理比为烹调的的运用,至今我仍然这么认为,就像锐角与钝角法以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造型,为根据设计构思的意图,决定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清秀、利落;钝角则是浑厚稳健。有人认为,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误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情趣。手工成型的圆角其实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浑厚的圆角的,这是我的体会。至于有的角峰利无比,有的角上挟出面,这是因各人的喜爱而作,不能强求一致。
口盖最难做: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基本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区别。依我的体会而言: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而嵌盖要比压盖容易一点。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收缩时嘴把的拉力共性,而方壶有角有个性,角又一定比墙厚是特殊性,产一收缩不一致。在制作时方壶与圆壶也有明显的不同,圆壶以圆心为中心,使用工具时无头尾之分,用力比较能够达到均匀。可是制作方壶在使用工具时,必然有起头收尾,然后再换一面的顺序。有力就较难保持一样用力不匀,实际也是变形的一个因素。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唇)相互之间软硬搭配一定要掌握好。而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及经验。嵌盖与压盖不一样,因盖内结构差异,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稍有疏忽,就要变形。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妨碍了口及盖的自体收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消除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用再焙烧,窑场上有句俗话:「火里求财」,往往整修痕迹消除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诸如起泡、落渣、铁质甚至开裂等。
平口面的下陷:在紫砂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用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比较常见。但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真的看起来凹进,制作方壶就必须把视力错觉考虑进去。平口面下陷,主要原因是没有用好辅助工具。我们称它为瓢只。在制作过程中,少不了拍打。在拍打底部时,口部没有用瓢只垫好,那本来就饱满的口部就会与转盘一样平。凹陷下去以后,就不会鼓起来。圆壶也是同样道理。
镶接或堆砌的痕迹:镶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剂。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隙相对较大。而这个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弥补。虽然在制作时,要用力的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譬如身筒齐平的假底及准片,就会有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堆砌的痕迹,尽可能采用泥片内嵌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造型都可内嵌,所以无论老壶或新壶都有这种现象。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泥料越细,痕迹越明显。当然,壶身与堆砌上去泥片的软硬不和,也是一种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