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举几种广西常见鸟种之区别,以供鸟友们交流。
红耳鹎:(红屁股)
中等体型(20厘米)的鹎。黑色的羽冠长窄而前倾,特征为黑白色的头部图纹上具红色耳斑。
上体余部偏褐色,**皮黄,臀红,尾端具白色缘。嘴及脚黑色。习性:吵嚷好动而喜群栖。
喜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
鹊鸲:(粪窝鹊)
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白色鸲。头、胸及背闪辉蓝黑色,两翼及中央尾羽黑,
外侧尾羽及覆羽上的条纹白色,腹及臀亦白。嘴及脚黑色。习性:取食多在地
面,不停地把尾低放展开又骤然合拢伸直。重要特性﹕跳跃行走。
白鹡鸰 :(走水鸟)
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
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嘴及脚黑色。习性:栖于近水的开
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
初学者容易与鹊鸲相混淆。简单区分为:白鹡鸰下颌为白色,而鹊鸲下颌为黑色;
白鹡鸰在地上是行走,而鹊鸲不会走路而是跳跃。
麻雀 :
体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圆而活跃的麻雀。顶冠及颈背褐色,成鸟上体近褐,**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
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幼鸟似成鸟但色较黯淡,嘴基黄色。嘴黑色;脚粉褐。习性:栖于有稀疏树木的
地区、村庄及农田。重要特性﹕跳跃行走。
暗绿绣眼鸟 :(龙眼鸟)
体小(10厘米)而可人的群栖性鸟。上体鲜亮绿橄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和黄色的喉及臀部。
胸及两胁灰,腹白。无红胁绣眼鸟的栗色两胁及灰腹绣眼鸟腹部的黄色带。嘴灰色;脚偏灰。
习性:性活泼而喧闹,于树枝觅食小型昆虫、小浆果及花蜜。
长尾缝叶莺 :
体小(12厘米)的棕顶冠而腹白的莺。尾长而常上扬;额及前顶冠红棕色,眼先及头侧近白,后顶冠及颈背偏暗;
背、两翼及尾橄榄绿色,**白而两胁灰。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脚粉灰。习性:多见于稀疏林、次生林及林园。
性活泼,不停地运动或发出刺耳尖叫声。常隐匿于林下层且多在浓密覆盖之下。
池鹭 :
体型略小(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
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习性:栖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
或成分散小群进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翼显短。
白鹭 :(白鹤)
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
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大山雀 :
体 (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
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
纯色蕉莺(也叫褐头山焦莺):
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单纯。
嘴近黑;脚粉红。习性:栖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的鸟,结小群活动,
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
白胸苦恶鸟 :(白面水鸡)
体型略大(33厘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黑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习性:通常单个活动,偶尔两三成群,于湿润的灌丛、湖边、河滩、红树林及旷野
走动找食。多在开阔地带进食,有时也攀于灌丛及小树上。
珠颈斑鸠 :(也叫斑鸽)
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
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嘴黑色;脚红色。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
栖于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受干扰后缓缓振翅,贴地而飞。
班文鸟
当然,很多地方都各有自己的鸟名,这只是广西一些地区常见常叫的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