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模具壶的创始人为明代大师时大彬,当时作为一项新发明轰动紫砂界,并为世人所称道。时间跨越数百年后,如今这项技术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有逐渐消亡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何弥补呢?我想在此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一、 导致原因
(一)商业用壶
为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扩大生产量,追求效益经济,模具壶首先成为首选。由于相同壶形的成百上千制造,导致它的价值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模具艺术壶的价值被人们所轻视。目前,紫砂界是谈模色变,就像大师吴群祥所说,有些大师在纯手工制作中有时确需使用一下模具整形,但事后都会将痕迹去掉干净,并高度严守秘密,担心一旦泄露会影响壶的价值。
实在可悲、可叹也!
(二)舆论导向
由于有些人不尊重客观事实,过份炒作纯手工制壶的优越性,误导消费者、收藏者“唯纯手工壶论”,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观都丧失了,一把纯手工壶再丑再差,都会被认为是“美货” ,一把模具艺术壶再亮再美,都会被认为是“水货”。长此以往怎么得了 ?
二、弥补办法
(一)舆论补救
1、首先让人们明白模具商业用壶与模具艺术壶的本质区别。
2、由有威望的紫砂界权威对模具壶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制作补救
1、除商品用壶外,其它有艺术价值的壶一律实行一模一壶,如有特殊需要的壶可以一模多壶,做完后将模具毁掉,不再重复制作。
2、制壶艺人加速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多渠道加以创作。
3、与书画界有影响的人物定向挂钩,让壶增添艺术氛围,自古壶随字贵,壶随画贵,以此提升其地位。
以上对模壶的思考认识,我想也适合其他不同制壶手法者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