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93|回复: 25

[转帖] 山东地方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6 17: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地方戏约有30多个,大体分四个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和民间俗曲时调。弦索系统是由管弦类乐器来伴奏的,又可分为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系统分为东路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肘鼓子系统又分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其中,五音戏以表现民间生活题材见长。民间俗曲时调系统的主要代表是吕剧。现就从网上搜索的一些代表剧种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是一个历史悠久、比较古老的剧种。它是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开封一带传入山东境内,受到山东当地方言的影响,尔后逐渐衍变发展起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就有当地梆了存在而且还有山东籍的梆子演员晋京演出。可见山东梆子在清初已相当盛行,至今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山东梆子戏主要流行在荷泽、济宁、泰安一带广大地区。其中,以曹州府为中心的叫“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叫“汶上梆子”(或称“下路调”),总称“高梆”或“高调”。山东梆子跟河南的“豫东调”、“祥符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跟省内的平调、莱芜梆子也有一定的亲缘联系。
山东梆子的音乐结构是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僧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所刖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驾崩用“晏驾会”,元帅发兵用“五马”,番王兴兵用“二犯”,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逐渐变化,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弹拨乐器,状似月琴,腹部八棱,无品,四轴四弦,全用皮弦,通称其为“老鳖”。二弦其状是杆较短,筒较大,千斤与筒子距离很近,皮弦,用弓拉奏,发音尖亮高亢。三弦与目前通用的相同、后来受其他梆子戏的影响,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大弦、二弦久己弃用了。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的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禄》、《马龙记》等。这些戏在群众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间编出一些很流行的顺口溜来,有“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等等。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骠悍个性。由剧目的内容所决定,其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
作为一个优秀的古老剧种,山东梆子出现过数以百计的班社和大批著名演员。这些名噪一时的著名演员为山东梆子的传播、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山东梆子在今天仍为人民群众所钟爱。
创建于1952年的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是该剧种惟一保留下来的演出团体,现有演职人员近百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3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演员20人,三级演员30余人,上演的主要剧目有传统戏《贺后骂殿》、《五凤岭》、《杨家将》,新编历史戏《杨八姐救兄》等,特别是近年来排演的大型现代戏《泰山雏鹰》、《情满泰山》、《嫂娘》不仅在山东获“精品工程”奖,而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国家奖励。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YxOTgyNDg=/v.swf[/flash]

2、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又名“小曲子”、“唱扬琴的”、“山东扬琴”、“文明琴书”等。发端于山东省曹县一带,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山东琴书的流传发展经历了业余演唱、“撂地”说书、进入城市三个阶段,涌现了南路、东路、北路三大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传在鲁西南,影响较大的有以茹兴礼为代表的“茹派”。东路琴书流传在济南以东的胶东各地,影响较大的是商业兴、关云霞夫妇为代表的“商派”。北路琴书流传在济南一带,影响较大的是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
  尽管鼓曲种类繁多,曲种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鼓曲的一般特点是:
  第一,短小灵活。鼓曲里虽然也有篇幅很长,容量很大的“大书”,但多数还是短篇作品,叫做“唱段”。“唱段”一段只有一二百句,表演起来不过10钟到20分钟。由于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常常能迅速地反映生活。
  第二,以唱为主。鼓曲,顾名思义,就是唱的。虽然也并不排斥说的成分,如插入说白等等,但必须以唱为主,而且要求有音乐伴奏。三弦、琵琶、大鼓、简板、扬琴、坠琴等,是经常使用的伴奏乐器。
  第三,叙述故事。鼓曲虽然也有抒情段子,但以故事的居多。它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为主,辅以必要的进入角色的代言身份,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第四,擅长歌颂英雄人物。古代的英雄豪杰,清官义仆等等,经常是“鼓曲”热情讴歌的对象。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跟“鼓曲”来自民间,长期在民间流传有密切关系。歌颂英雄人物无疑是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生动反映。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E5MzA3MDQ=/v.swf[/flash]

3、山东吕剧吕剧,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年青剧种。在解放前较长的时间里,它以“化妆扬琴”的形式,活动在广大农村集市。解放后,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它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山东主要地方戏曲之一。到五十年代末,全省已有近三十个吕剧专业团体先后成立。不仅山东省内,就连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南方的江苏省、以及西北的新疆等地,也建起了吕剧专业团体。
吕剧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吕剧是由说唱艺术\"琴书\"、\"上装扬琴\"演变而来的,不论剧情长短,故事性都很强,从头到尾表述细致,演唱明白,用孙中新和其徒弟们的话说就是\"顺藤摸瓜,捋着藤子捋到底\"并且吕剧的主弦是坠琴,演奏时捋上捋下,不少音是捋出来的。因此,艺人们对自己的戏叫捋戏。后改写成吕戏。又说,1890处前后,刘銮峰等艺人仿效当地流行的钝腔《王小赶驴》在剧情,前挂驴头后系驴臀(纸糊)近似当地杂耍中的“跑驴”形式,用琴书曲调作以演出,轰动一时。相继,不少村庄予以仿效。在流动演出时,往往挑着道具驴头、驴臀,故有人叫他们\"唱驴戏\"的。由于\"驴\"字实在不雅,以人们遂将\"驴\"字写成\"吕\"字,曰吕戏。
其实,吕剧是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省戏改组定名的。当时只有两个吕剧专业团体:山东省吕剧团和济南市吕剧团。省吕剧团是解放后组建的新型专业艺术团体。济南市吕剧团是有鲁声琴剧团改称的。它的前身是解放前长期活动在济南商埠一代的化妆扬琴??艺和班。 化妆杨琴,(或上妆琴书)是有琴书演化来的。当初因演带有驴子的戏《王小赶脚》,也被称为驴戏。从形式看,它与当地流行的跑驴跑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是分不开的。驴戏起源于广饶、博兴,后在胶东广为流传。随着吕戏剧目的丰富,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扬琴戏、捋戏、迷戏、蹦蹦戏,都是指的这个剧种。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yNjQ3ODQ=/v.swf[/flash]

4、山东柳子戏
柳子戏是源于山东民间的一个古老剧种,弦索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我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从民间口头说唱发展演变而来的。柳子戏曾经辉煌一时,一度誉满京华。清朝初年曾兴盛一时,其声腔的覆盖地域横跨五省——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的许多地区,是当时北方舞台上影响很大的声腔剧。当时在鲁、豫、皖、苏、冀一带民间盛传‘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说法,可见柳子戏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在清代前,柳子戏声腔被冠以“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称呼,记录在人们的口碑中。其中“东柳”,指的是当时流行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弦索声腔,里面包含了柳子戏,由于柳子戏在当时影响最大,于是就把弦索声腔以“东柳”代指。
柳子戏与昆曲等剧种颇有渊源,因为它们都是以笛子作为主旋律,并且都是唱曲牌的剧种。柳子戏是由元、明以来“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到目前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柳子戏遗产丰富,现存传统剧目200余出,传统曲牌约600余支,其中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和《白蛇传》、《红罗记》、《抱妆盒》、《恩仇记》、《金箭媒》、《三喜缘》、《三凤求凰》、《五台会兄》等。
柳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唱词是以长短句为主,通过挂“序”(七言体)的手法,两者交错演唱,变化无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加之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5NjU4NzY0/v.swf[/flash]

5.山东四平调
四平调源于花鼓戏(即花鼓丁香),广泛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边界地区。早期的花鼓戏打地摊演出,三五个人就能演出。许多老艺人在花鼓戏的基础上,经常吸收豫剧、 评剧、京剧的艺术营养,填补花鼓戏的不足。从打地摊到走上舞台, 从单纯的锣鼓梆子到弦乐伴奏,从行当搭配到服装道具,都充实、完 善、丰富起来,直到成为一个独立剧种——“四平调”。叫它“四平 调”,一种说法是它由花鼓、豫剧、京剧、评剧四拼而成,即“四拼 调”。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四平调的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这就 是地地道道的“四平调”了。事实上许多代艺人为四平调的发展付出 了许多智慧和心血。
四平调的音乐唱腔,属于梆子音乐系列,它善于说唱,旋律纯朴而优美,四平调演唱起来,旦角曲调像评剧;小生的曲调像花鼓戏;须生、花脸的曲调像梆子戏。   
四平调是一个新兴的年轻剧种,加上它产生于民间,其剧目多以婚姻、恋爱、家庭伦理的题材为主,经常上演的比如《站花墙》、《三告李彦明》、《举赶考》、《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五十多出。它的连台本戏有《大红袍》、《杨家将》、《回龙传》等;还创作演出了《战羊山》、《红灯记》、《沙家浜》等一大批现代戏.它的剧目、戏词通俗易懂,富有民间文学的色彩。
[flash=414,356,1]http://www.tudou.com/v/ZhOuJYFBo3A/&resourceId=0_04_05_99/v.swf[/flash]

6.枣梆
枣梆,原名“本地 ”(“音”“枣”)。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简称“早梆”。 1960年,谐“早梆”原音,并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定名为“枣梆”。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
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东明等县。东到嘉祥、济宁,南到成武、曹县,以及陇海路以北的吴屯等地,西到河南省的长垣、兰考、内黄,北到黄河以北的观城、朝城、范县,以及濮阳、彰德、大名、成安一带也较为流行。
1946年底,部分枣梆演员参加革命队伍,归冀鲁豫行署二地委直接领导,在根据地流动演出。一次遇敌机轰炸,演员们舍身抢救公安戏箱,周圣礼同志(艺名“大孩”)光荣牺牲,另二人负伤。后来,几经改组,到1950年,整编为菏泽地区人民剧社二组。一些剧目,经过推陈出新,多次获得奖励。1961年,菏泽专区将地直、郓城、梁山三个枣梆剧团合并组成菏泽地方戏曲剧院枣梆剧团,人才济济,阵容整齐,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遭到严重推残,硕果仅存的枣梆剧团,被迫改唱京剧,成为不伦不类的所谓“枣京”,剧种濒于灭绝。近年来,才重新恢复枣梆剧团,枯木逢春,重现民彩。不少业余剧团也经常在家闲时登台演唱。
枣梆现存的传统剧目仅用八十余出,经常演出的剧目,通常为“老八本”,包括《天波楼》、《八仙头》、《蝴蝶杯》、《访四川》、《代州愿》等,以表现历史题材为主,多半取材民间流传的演义小说。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喜剧,如《求妻》、《晒鞋》等,短小精悍,饶有风趣。曾经参加过山东省戏曲会演的《徐龙铡子》一剧,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选载的上党梆子《徐公案》,仅主要人物的名字不同(上党梆子为徐延昭,枣梆称徐龙),剧情、结构、主要唱词,基本相似。
枣梆继承了上党宫调的传统,除去演唱梆子剧目外,过去还演出昆腔的《赐福长春》,罗罗的《时迁打铁》,皮黄的《桑园会》、《击鼓骂曹》、《黑风帕》等戏,但这一部分昆、罗、黄剧目,久已不唱,现已失传了。
枣梆在表现代题材方面,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实验,先后上演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党的女儿》、《柯山红日》、《金沙江畔》、《红岩》、《万紫千红》、《于无声处》等剧目,取得不少经验。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
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紧反拨]、[一串铃]、[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调]、[尖板]等。
各个行当的演员,演唱时都用大本腔(本嗓)与二本腔(假声)相结合的唱法。红脸、黑脸的唱腔尾音,用假声“立嗓”,翻高八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咦啊”声,听来颇有物色。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 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枣梆虽不是山东土生,却是在山东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个剧种,多少年来一直深受鲁西南群众的热爱,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4NDQ0MTUy/v.swf[/flash]

7. 两夹弦
两夹弦子是流行在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定陶、巨野、鄄城、单县、东明,以及河南省东部的一种民间地方小戏。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得名;群众也称他为“大五音”或“两夹弦”。
两夹弦和流行在山东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惠民地区的“四根弦”剧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四根弦’在德州、惠民地区、称为‘一勾勾’;在聊城、泰安地区称为‘河西柳’‘五调腔’、‘蛤蟆嗡’等)。而流行在聊城地区的南部(莘县、冠县、阳谷等地)以及菏泽地区北部(郓城、鄄城一带)的“北词两夹弦”,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介形式。
两夹弦起源于鲁西南民间流行的花鼓丁香。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因经常演唱《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在集市庙会上演唱,无丝弦乐器伴奏,多为清唱或简单化装演唱。乐器只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1880年以后,采用了四根弦的四胡作伴奏乐器,并从山东梆子、柳子戏剧种里吸收一些表演程式,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戏剧种。其流行地域北到河北的大名、馆陶,东到济宁,往南部到达蚌埠、浦口;向西传到开封、民权,兰考、扶沟及毫县。
两夹弦形成初期,是业余的民间“玩会”性质,没有职业班社和艺人。农村逢年过节,常用请贴邀玩友在牛车上搭台演唱。行头只有一身褶子,两身布衫,一件官衣,一顶纱帽。1910年前后,曹县一带开始组织班社进行职业演出,每天的戏价也只有八百铜钱,经营惨淡。1930年以后,两夹弦得到迅速发展,脚色行当比较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有大板、二板、三板、北词基本版式;还有曲牌娃娃、山坡羊、哭迷子等。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时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表演上仍保留花鼓表演动作,没有固定程式。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另外加上了二胡、板胡、三弦、笛、笙、扬琴和琵琶,比过去大大地丰富了。
两夹弦的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蓝桥、抱牌子”或“织机、拐马、柳迎春、花墙、蓝桥、太阳牌”等说法。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
《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访;《织机》是秦雪梅吊孝的后半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生活小戏,其中丑角戏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错》、《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面缸》、《打瞎子》、《穷劝》、《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学特色。
[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k2ODQyNjg=/v.swf[/flash]

8.茂腔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代表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等。特别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flash=414,356,1]http://player.56.com/v_NDgzODgzMDI.swf[/flash]

以上文字转自“齐鲁论坛”,视频转自互联网。
发表于 2012-3-16 18: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看看山东地方戏曲 真有滋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青 青于2012-03-16 18:29发表的:
听听看看山东地方戏曲 真有滋味。
好多人都在听歌曲了,有时候换个戏曲听听,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19: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在其中,感谢分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19: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 414,356屏看看[flash=414,3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5NjU4NzY0/v.swf[/flash],
用 314,256屏看看[flash=314,2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5NjU4NzY0/v.swf[/flas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成414和356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1: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只知道山东快板,现在知道有这么多的山东地方戏曲,不错、不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山东地方戏曲名气不大影响不大,是否会失传,我真担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子夜迷惑于2012-03-16 21:33发表的:
有些山东地方戏曲名气不大影响不大,是否会失传,我真担心!
是啊,有些已经失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7 0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欣赏欣赏,谢谢分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2-29 08:11 , Processed in 0.0549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