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狗狗“底迪”的长大,主人郭小姐却多了一桩烦心事:想带着它出去散心,却因交通等问题拦在家中。郭小姐坦露,小区周边人多车杂,遛狗并不方便,而去市郊成本又太过高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心城区似乎找不到专门对宠物狗开放的活动空间。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百度”上为宠物狗寻找散心场所的狗主人很多,征询结果如郭小姐所言,现在可以对宠物狗开放的场所几乎为零。
遛狗族遭遇尴尬
郭小姐的狗属于小型犬,平时还可以勉强在小区周边遛遛,但仍难免尴尬。“一般路面并不适宜遛狗,细菌多、杂物多,没有经过训练的狗自制力差,常会因误食杂物生病;小区周围车子也比较多,不利于宠物狗的安全,加上一些行人怕狗,遛狗的时候,主人总是心悬着,狗跑起来也不尽兴。”
由于中心城区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许多爱狗人士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郊区。不过,郭小姐告诉记者,目前只有郊区屈指可数的几座公园可带狗出去玩。由于距离远,路上要花费大量时间,主人只能利用节假日才能带狗前往。此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严禁宠物入内,带狗去郊区散步首先就遇到了交通问题——只能靠私家车载。有网友调侃,“养狗先要配辆车。”市民魏小姐说,她有一个狗迷朋友,曾为了带家中两只大型犬出去散步,买了一辆方便狗搭乘的吉普车,“这只是个例,许多家庭养狗是为了陪护家人,并不一定具备买车的实力。”
资深养狗人士滕先生告诉记者,一直呆在家中会让狗焦虑,养狗一定要经常遛,这可以满足它们日常的运动需求,对宠物狗的健康有帮助,同时还可以促进狗与主人的感情。但发展中的都市并没为人类的忠实朋友留下多少活动空间,这点让滕先生颇为无奈。
建议专辟活动空间
“现在城市里养狗的人越来越多,遛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是否可以在中心城区一些公共场所为宠物狗开辟一定的活动空间”,滕先生建议。
有养狗市民认为,宠物狗的活动空间不需要整个公园或整片绿地,只要指定部分绿地或公园裁取一定空间即可;或者在指定地点定时开放遛狗项目方便市民带狗散步。郭小姐表示,入园后如有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应当予以处罚,这是宠物活动空间长期开放下去的基础。“不过我相信大部分带宠物去这些地方散步的主人是有责任心的,会注意维护公共环境。”
也有养狗市民认为,宠物公园产生的成本应从“狗证”办理费用中提出一部分。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宠物狗的*****费用以内环线为界,环线内每年2000元,环线外每年1000元,主要用于宠物狗的疫苗接种支出。家住控江三村的季先生坦露心声:上海的养狗门槛既然已经定得这么高,是不是应该给宠物狗提供一些实质性的管理服务?但现实是,除了每年一针预防针,一些小礼品和几本薄薄的养狗小册子,昂贵的费用没有为宠物狗带来其他服务。“狗证费应该暗含着一部分管理费,但是在管理上,有证的狗狗除了免于被抓,享受不到其他管理带来的好处。”季先生认为,狗证费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宠物公园的管理费用。
提升主人素质才能“可持续”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非养狗人士及小区管理者对于“宠物活动空间”也都表示了支持。但大多数人在受访时还不住地提醒一点:无论是在宠物公园还是在居民小区,宠物的活动空间要想长期开辟,养狗人素质的提升最为关键。
市民对室外遛狗争议大,无非是因为狗排泄物污染街区环境及“恶犬伤人”。市民丁小姐认为,建立宠物公园活在小区内开辟活动区域可以分担一部分环境压力,但狗主人必须养成文明养狗的习惯,若狗主人一些不良习惯不改,宠物公园或小区宠物区域的环境同样会遭到破坏。“想要为宠物狗保留一块活动空间,关键是提升狗主人自身的素质。否则去了宠物公园还是我行我素,对宠物粪便不予主动处理,公园的维护成本就会随之抬高,即使有了也难以持续。”
在推出文明养狗公约以前,宛三小区养狗矛盾一直比较集中。据宛三居委会书记董月英回忆,之前居民在小区内一不小心就会踩到狗的粪便,小区内部的健身场、小草坪更是“重灾区”,晨练的老人对此意见最大,自从小区内践行文明养狗公约,小区环境明显好转,居民对小区内遛狗的意见也减弱了不少。见证过文明养狗公约推行前后小区内的变化,董月英同样认为,增加养狗人的养狗知识和提升行为素质是为宠物争取活动空间的重要条件。她建议不定期为居民开设一些相关讲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