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吃过的点心,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正确的叫法,冷汗中……小时听大人们的叫作“Liǎo guā”,估计是我听错了,晕啊!!!
近来有些忙,有几天没来这里逛了,我还挺想大家的呢!想你们的猜猜猜!!!
今个特想发个帖,就说说这个“Liǎo guā”,小时吃了那么多,可是我都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啊!心想用拼音么?不妥不妥;再鄙视一下我自己,小时单田芳单老的白眉大侠评书听多了,我也不知道为啥竟然自己把“Liǎo guā”叫作“槽子糕”了;是不是真是槽子糕我今天一验证完全不是一码事啊,百度了一下槽子糕的图片,得,驴唇不对马嘴……
怎么办怎么办,我搜索“了瓜”??不是我想要的;我灵机一动啊,搜了“一种像大个的江米条的点心”终于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啊,竟然叫“蓼花”—— 蓼花糖!
下面图片和介绍均出自网络: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
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
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我还有自己的蓼花糖的故事:
哥哥住校的时候那时学校的伙食还不好,妈妈就买了“Liǎo guā”让人给他带去吃,当然我是近水楼台先吃为快了;一周过去了,哥哥回家进门神秘地对我说别动我的书包,一会儿哥给你好吃的;哥哥说看妈让人给我捎去的好吃的,我给你剩下了两块…当时虽然我嘴上说哼,我早就吃过了,比你吃得还早呢!可是我深深地记住了哥对我的关心和牵挂.亲情.....血浓于水,我爱我的哥哥…
这事我一直记得;
换作我可能就一块也留不下了,家里的老大和老小不一样,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好惭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