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1 11: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论全手与半手这问题就复习了.也可以说不复习.
以下借用一个坛友们的总结:
经济很不景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收藏紫砂器的爱好者会更加谨慎小心,选择面会收窄。如果对紫砂壶有执着的挑剔,纯(全)手工成型的紫砂器相对与手工壶(模子壶)而言会吃香的多。
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优秀作品是借助模具成形的。直白点说,我并不排斥模具壶,如果借助模具只是希望达到高难度的理想效果;使作品规整、统一,是可以接受的范畴。有两句俗话我个人是理解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宜兴有200元一把的纯(全)手工成型的壶,也有20万一把的模子壶。
2.宁可选那把做的好的模子壶,也不要那把做的较差的纯手工壶。
我们在各大茶叶茶具展览或会议上甚少能够看到纯手工成型的紫砂壶,在路边的茶庄里就更难了。很多紫砂店家卖出来的壶都号称是纯手工成型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超过总数的百分之80以上均为手工壶(半手工壶、模子壶)。
不依靠纯手工制壶是存在很多客观因素的,但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
1、提高生产率、质量保证、降低成本时间
2、消费者要求越来越挑剔(每把纯(全)手工壶都一定有误差)
愿意做纯手工壶的陶手越来越多了,资深的玩家都了解一个现实状况,再高难度再复杂的器型,都是可以通过纯手工完成的。纯手工大赛上,连提壁和合棱这样高难度的壶形也一样可以是纯手工不借助模具就可以完成的,只是耗时和成品效果各有不同。简单点说,所有的壶形都可以纯(全)手工做出,只是愿不愿意做,或者说是否有必要那样做罢了。同样借助模具挡出身筒后再装配部件和修细工,一样要耗时很长时间,打身筒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基础步骤。紫砂器是中国传统手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借助模具做出好的壶器,我觉得无可厚非,至少我个人是能够接受的。
辨认出传统器型是否纯手工成型,我粗略的总结一下:
1、如果身筒是纯手工成型的,盖子子口一定是纯手工接片的。
2、如果盖子是纯手工成型的,身筒未必是纯手工成型,或许会是挡胚的。
3、如果身筒或盖子都是纯手工成型的,壶把、壶嘴,壶纽未必是纯手工成型的。
4、不要相信身筒内有印章的就一定是纯手工成型的传说。
5、身筒外壁布满绞泥装饰的壶,一定不可能是纯手工打片成型的。除非是局部很小空间的绞泥装饰点缀。
6、所有的壶形都可以依靠纯手工独立完成,做不到是能力问题,不是不可能。
7、借助虚驮虚出盖子弧度的做法可列入纯手工成型的范畴(因为邵大亨也这么做)。借助虚驮虚出身筒弧度的圆器等同于“内模壶”,可用合欢和虚扁为实例。
8、借助虚驮虚出方器泥片弧度,再手工镶接的做法可列入纯手工成型的范畴。
9、筋纹器如果依靠纯手工压出阴线,壶内对应的凸线一定很清晰,凸线顶部可能会有裂或有补泥痕迹。
10、如果壶内推墙刮底刮的很深,深到连任何接片和收缩痕迹都彻底刮掉的壶,百分之九十九是模子壶。
11、依靠纯手工打片成型的圆器,身筒的部分是做不到左右绝对对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