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33|回复: 27

诗的色彩美-------吴战垒【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17: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诸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招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 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句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舒情氛围。请看: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
牋牋牋牋好象电影的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吟;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残媳灭的烛火,化为春去夏来,石榴绽开的红花(暗示耿耿相思,随着时序的转换而永无尽时)。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牋 有时候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也能浸渍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杜甫常有此例,如: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别的诗人也常爱炼这类字: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

  例子不胜枚举。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魅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8: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今天起,我会为书房的朋友们推荐一些评论诗词的小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名家的小品,希望大家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8: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开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诗来说,稳妥的路还是尊重传统.
新诗派稍不留意就走火入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佛灯火) 的帖子

这个办法好,书房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野华) 的帖子

这些文章大部分选自 中华书局1986年版《诗词鉴赏方法二十讲》可能对我们今后的写作会有些帮助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青鸟欢歌) 的帖子

一直在考虑需不需要这样做牋能够得到您的支持牋很高兴牋看来没有做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9: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牋 吴战垒 ,字刚如,浙江浦江人,1939年出生于一个书画世家,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为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关门弟子,专攻古诗文,兼及陶瓷鉴赏、收藏;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生前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浙江省收藏协会顾问;主要著述有《中国诗学》《听涛集》《文艺欣赏漫谈》《千首宋人绝句校注》《图说中国陶瓷史》。据其子吴敢介绍,吴老先生病倒前,还在参与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的编撰工作。
  “吴战垒先生是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古籍文献方面在浙江的标志性人物,”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介绍说,“他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传统文化。”西泠印社甲申秋季雅集期间,吴战垒与潘云鹤、张颔、成濑映山一起,正式成为西泠印社的特邀社员。陈振濂表示,像吴战垒这样的专家学者,不可能让他写入社申请,这是对他们的不尊敬,所以印社才启动了特邀程序。西泠印社乙酉迎春团拜会颁发社员证书的时候,老先生就已经住院,“没想到那么快就过世了,”陈振濂甚为叹息,“基本上浙江比较大型的古籍出版物都由吴战垒先生把关,他的逝世确实是浙江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牋牋牋 ‘’百度‘’了点资料牋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0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05: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5-1-13 13:50 , Processed in 0.0393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