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ReportIDtext\"><span id=\"CurrentlyText\"> <p align=\"center\"><img width=\"304\" height=\"193\" style=\"WIDTH: 304px; HEIGHT: 193px\" src=\"http://www.mzb.com.cn/res/Home/1111/1(397).jpg\" complete=\"true\" complete=\"true\" /></p><p>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br /> <br />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br /> <br />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冖”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br /> <br />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br /> <br />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br /> <br />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p><p /><p> <span id=\"ReportIDname\">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几个“北京”?</span></p><p><span><span id=\"ReportIDtext\"><span id=\"CurrentlyText\"></span></span></span></p><p> 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但是历史上所指的北京并不是一个地方。</p><p> 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以它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宋代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为了抗拒辽国,把从前真宗赵恒亲征时驻跸过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建为北京。金代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擅改上就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林东镇)为北京。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市),因为中京大定府在新迁都之北,所以把大定府又改称北京,故址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北的大明镇。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将开封府定为北京,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并将都城迁于此。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故宫,迄今已近600年历史。</p><p> 现在的北京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都城,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民国初年,称为首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北京改为北平,新中国成立时又将北平改为北京。</p></span></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