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alt=\"美国大使馆旧址\"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E/E4/E4D14A261FA3E5A1C3D6C68BA64E77BA.jpg\" complete=\"true\" /></div></td></tr></tbody></table></div><div align=\"center\"><font>美国大使馆旧址</font></div><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alt=\"当年由外国士兵把守的兵营,城楼为前门\"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4/B42607A80BE389DA7BD0E8EF3B36F234.jpg\" complete=\"true\" /></div></td></tr></tbody></table><div align=\"center\"><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alt=\"历史印在每块砖上图\"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6/6D/6D822785993C7AFADC54EF4251B2DB6B.jpg\" complete=\"true\" /></div></td></tr></tbody></table></div><div align=\"center\"><font>当年由外国士兵把守的兵营,城楼为前门</font></div><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alt=\"历史印在每块砖上图\"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5/5F/5F538FCEE4679F223F54F2DDF533AA6A.jpg\" complete=\"true\" /></div></td></tr></tbody></table></div><br /> 北京的东交民巷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它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洗礼,安卧在京城的中央,街内各种形状的西洋小楼比肩而立,与车流如织的长安街相比,显得悠闲而没落,淡定而从容,令人心生敬畏、倍感沧桑。<br /><br /> 从“江米巷”到东交民巷<br /><br /> 提起东交民巷,世人脑海中多半会浮现出《辛丑条约》和那段“弱国无外交”的屈辱近代史。其实,东交民巷作为中国外交中心的历史早在元朝就开始了。<br /><br /> 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建造的一条很普通的街道,最初称为江米巷。顾名思义,它曾是买卖江米的地方。<br /><br /> 元始祖在1292年开凿的通惠河连接着南北大运河,当时由南方驶来的运粮船停泊在此就近卸货集散。于是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的通巷。南方的糯米运到这里出售,在此地形成了米市,又因北方人管糯米叫江米,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人们称作江米巷,成了一条以商品名字命名的胡同。<br /><br /> 到了明代,在大致相当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位置修建了国家行政办公中心棋盘街,将江米巷截断成了东西两段。今天的东交民巷一带叫东江米巷,与之相对称的则叫西江米巷。<br /><br /> 东江米巷中段,乾隆、嘉庆时期曾辟出一块地修建了“迎宾馆”,作为当时招待外国使臣的临时寓所。1860年以前,东江米巷还分布着衙门、王府、庙宇和普通旗人的住宅。早在明永乐五年,在台基厂东建了四译馆,培养翻译人员。后来这个四译馆专门接待国外来使。<br /><br /> 据记载,1694年,俄罗斯使者来京议谈,获准通商,建造了俄罗斯馆,首开了东江米巷变为使馆区的先河。<br /><br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英、美、法、葡、德、日、意等列强国家,相继在东江米巷占地建立使馆,尤以俄、英使馆占地面积大,几乎占据了东江米巷以北、御河以西、翰林院以南的大片地方。此时江米巷的名称早已名不副实,于是,东、西江米巷就因其谐音改为东、西交民巷。<br /><br /> 旧使馆、老洋行鳞次栉比<br /><br />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今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广场东侧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外),南抵城墙,北至东长安街路南的大片土地,无论是民居,是衙署,是祠宇,均被划为外国使馆界。现在在许多老照片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使馆界外设有铁栅栏,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和铁门,还筑起了碉堡,不许中国人随便进入。使馆界内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使馆分地而居,兵营亦设于使馆左右,东交民巷附近的东单公园一带就曾为各国练兵操场。使馆区内不仅一般民居被占,各家王府也未能幸免,安郡王府建起了奥国兵营。肃亲王府成为日本、意国兵营和日本使馆所在地。淳亲王府成为英国使馆。纯公府成为法国公使馆。<br /><br /> 就这样,外国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为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使馆界内如同“国中之国”,各国还开设了银行,如“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外国人开的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还建起了德国医院,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医院的前身。东交民巷西口路北还有一家法国医院。美国也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处建起了后来著名的同仁医院。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br />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参加北平入城式的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宣告了帝国主义主宰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东交民巷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告结束。就在这一年,东交民巷西侧,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悲壮历史,永远珍藏在这里,永远定格在与东交民巷对望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大型浮雕上面。<br /><br /> 东交民巷的每一块砖石都刻下了历史的清晰痕迹。我们静静地走进这条北京最长的街巷时,还能看到半殖民地印记的建筑遗址残存的碉堡;“赫德路”路牌;部分界墙的残段,布满斑斑锈迹的英国兵营的拴马铁环,德国兵营的地下牢房……还能看到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这些打着半殖民地印记的历史遗存,就像是一部打开的近代史教科书,警示我们勿忘伤痛、牢记过去、奋发图强。<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