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阳春三月

[学习园地] 论青铜范铸学鉴定古代青铜器(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8: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上述这些研究,针对青铜器的鉴定,我们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方法论由宏观观察与微观检测两部分组成。宏观观察是以青铜范铸理论为基础;青铜范铸学是建立在类型学考古成果基础之上的,以发掘出土的标准器为实物标本,青铜器的名称以及各部位的称谓,也与类型学考古相一致。青铜范铸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利用青铜器上保留的工艺技术特征,对青铜器进行真伪鉴定,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是科学鉴定青铜器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8: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范铸法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性

根据我们的研究,失蜡工艺在我国青铜时代是不存在的【2】,“三代”青铜器皆由传统范铸技术铸造,因此,器物上都会留下范线、范缝等范铸工艺固有的特征。但是,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所制做的纹饰、产生的范线、范缝等工艺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无论。器物表面有缝线,不等于就是范缝,亦不等于就是范铸法造。鉴定青铜器的真伪,首先要了解范铸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战国及其以前,范铸技术包括了石范、陶范及铜范铸造;石范主要用于铸造一些小型生产工具,铜范主要用于铸钱,而礼器、兵器等青铜器之大宗则基本上由陶范铸造。因此,在此我们只讨论陶范铸造青铜礼器的基本工艺特征。
谈到范铸法,一般自然会联想到青铜器表面的范缝及垫片,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古代青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的痕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范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的时期范模的设计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须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该有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那么哪个部位该有范缝?哪个部位不该有范缝?完全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多种方式,但规律是十分明确的。例如,同样是一个圆形鼎,商代圆形鼎与战国圆形鼎的范缝,绝大多数不会在同一部位;前者的范缝应该是从口沿通过腹部至足外侧一条直线到底,而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外侧的范缝与腹部不贯通。这就是科学地宏观鉴定青铜器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不同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所在。下面就一些标准器的实例,运用青铜范铸学的方法论具体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8: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2、商至西周铜器的范铸规律

青铜礼器的整铸与分铸,基本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界线。西周及其以前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为整体铸造,只有极少量的附件为插件或铆件,如套有圆环的鋬等。西周以后直至青铜时代结束,这之间绝大多数礼器采用了分型铸造及铸后焊接技术,当然也有少数是整铸的,如越式鼎的腹与足为整铸,因此,越式鼎不在讨论范围内。下面分别以圆形及方形器加以说明。
在商周青铜器上呈现外范的范缝,其特征应当是从口沿经腹部与足贯通到底的特征。一般而言,正圆形器如鼎、鬲、斝等其模大多为3分法【3】,制作时只做出一个120度的模,造3块120度的外范合成的整器,铸后其范缝都留在了每个足外侧面的正中心。但是,如果两足之间的腹部中心具备两边有阴槽纹饰的扉棱,则必须从扉棱厚度的中心再分型制模,因此,120度的一个模就必须改成60度的左右两个模,也就是说,凡在两足之间的腹部具有阴槽纹饰扉棱的圆形器,必会留下6条范缝痕迹。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腹下有芯与腹下无芯的问题。如圆形斝、鬲都是腹下无芯的,即三足之间的空腔不需另外做芯,制范时外范自带了全部腹底的型,也称自带芯;当3块范对合后,范缝是从腹底的正中心分开的,因此,斝、鬲的范缝都是从腹底正中心分向足内侧的正中心。而圆形鼎则不同,其铸制方式有腹下自带芯与腹下不带芯两种。所谓自带芯,即是与斝、鬲完全相同的工艺,其范缝的特征也完全相同;所谓不带芯,是指外范范面的两个边只包括了足的一部分型腔,范面的中间部位没有包括腹底的型,当3块范对合后,中心会形成一个圆形空腔,因此,必须在3块范之间夹一个泥芯,才能铸出足之间的空腔与腹底的外面。按上这个泥芯后,就会在外范与泥芯之间产生出一个圆形的腹底范缝。而这圆形范缝必须要与每个足两边直立起的范缝对接,才是商代之西周时期圆形鼎夹泥芯工艺的范缝特征。在这一时期的圆形3足的礼器上,一般不会超出以上两种情况。以上所述只是对常见尺寸的圆形有三足器而言,特大的分型就更多,有4分甚至6分法,这里就不再提及了。               
商至西周的方形鼎,其分型制模的原理与圆形器是相同的,在能够少分的前提下,不可能多分。图1为1997年蕲春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的5个方鼎【4】之一,可以看到,口沿下面至中心扉棱之间的空带上有一残留的范缝。扉棱有3个面,上述提到,凡扉棱两边具有阴槽纹饰的,则必须从扉棱的中心分型制模,因此,此方鼎的中心会留下范缝,尽管经过了打磨加工,但这条缝还是可以看到痕迹。这是商至西周范铸法中分型制模的必然结果,也是范铸法在这一历史阶段内的规律及基本特征。商代至西周的鼎一般为整铸,制模时只有将足与腹部设计到同一个模面上,才可能实现整铸,这就限制了范面不可能平直,必须在腹部下面拐弯,商中期以后大多拐进足的半径处分型。图2为同一遗址出土的另一个方鼎腹部的底面,可以看到,腹底的范缝是分在每个圆形足的半径处即90度,制模时如果再多分度数,制范后范面就无法脱模了;如果少分度数,4个足之间的泥芯的4个角上足的型也无法脱得出。铸造具有圆足的方鼎,必须如此分型制模。所以,从腹底边沿至范缝的距离,大多等于圆足的半径。从这方鼎的腹外底面,就可看出其模具的分型方式是属于商代中期以后的分型制模方式。二里冈期方鼎的分型面稍靠外些,但也必须与足上的缝线贯通。西周以后,仍在使用这种方式制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8: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商至西周铜器的纹饰规律

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处在摸索阶段,大多使用了范面压塑纹饰技术及范面堆塑泥条纹饰技术。所谓纹饰压塑技术,是指在无纹饰的模上制范后,在没有纹饰的范面上压塑出各种纹饰的工艺。商代早期二里冈铜器的表面纹饰,多数采用了这种技术。图3为盘龙城出土商早期斝【5】腹部的一组纹饰,可以看到其明显的特征:其一,纹饰高出斝腹表面的基准面;其二,以中间兽面鼻梁为中心比较两边的纹饰,会发现左右对称性明显差;其三,纹饰区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的表面光洁度相同;其四,纹饰区的地张,与纹饰区以外部位为一个基准面。这四个特征说明此纹饰是采用范面压塑工艺制做的:纹饰不对称说明了手工压塑操作的不准确性;由于制范时范面用的是同一种面料,没有被压塑的部位即是地张,因此,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相同,而纹饰皆高出斝腹基准面。这是商早期阳文纹饰的普遍制作方法,区别只是纹饰有宽有窄;还有用管状工具直接在范表面压塑小圆圈的工艺也较常见。
以上是商早期纹饰制作工艺的概况,商中期以后至西周,纹饰技术有所发展,开始在模上塑造了一部分凸起的纹饰,翻出范后,再在范面上呈凹下去的纹饰面上粘贴细泥条,形成铸件表面凸起的阳纹纹饰表面带细线阴槽纹的视觉效果。这类纹饰的制作方法始于商中期;西周以后,出现在模上将全部纹饰堆塑到位,制出范后,范面上已具备了全部纹饰的工艺。
所谓堆塑泥条技术,是指在无纹的范面用粘贴泥条的方式制作纹饰的技术。将泥条以纹饰的形式粘贴到范面,浇铸时,泥条(图4)占据了铜液的空间,铸后掏出泥条料,即成各种阴槽纹饰。现举一例在有纹的模上制范后,再在范面粘贴细泥条的实物例证,这种纹饰也具有几个特征:其一,纹饰区主纹以外大多被地纹填满,地纹呈阳纹;其二,地纹及主纹都属在模上制范后的自带纹【6】;其三,在凸起的主纹上,一般会有细线阴纹。其四,以扉棱为中心,两边的细线阴纹对称性较差。图4为洛阳北窑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方鼎【7】的局部,可以看到,主纹以外布满了地纹,主纹上有较细的阴槽纹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17: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啦,学习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4、商至西周青铜礼器的芯痕

所谓芯痕,是指在两块范之间夹的泥芯浇铸后产生的痕迹。一般商至西周礼器中的容器大多具有鋬,如簋、斝、爵等或一个鋬或多个鋬。鋬的型在模上是无孔的,制范后如果不安置泥芯,浇铸后的鋬与腹之间就不会有孔。为使鋬与腹之间有孔,须在范面安置泥芯。因此,浇铸后就会留下芯痕。商至西周青铜礼器的鋬大多与腹部为整铸,凡与腹部整铸的鋬,大多会在鋬与腹之间留下芯痕。在图5中,左边为商代的一个角【8】的鋬部,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在鋬的上下两头与腹部交接处,有一条自上而下类似范缝的痕迹,这痕迹就是芯痕,可以看到芯痕以外为腹部的纹饰区,芯痕内无纹饰而有铭文;右为商代的爵【9】,可清楚看到鋬与腹部的交接处两边都有明确的芯痕。如这样的芯痕在商至西周有鋬的礼器上十分普遍,因此,在有鋬的礼器上芯痕也较普遍,但并非绝对,如商周爵中有的鋬部芯痕处应有铭文的,却改成了纹饰,这是由于在泥芯的浇铸面上做了纹饰而没作铭文,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芯痕范围内的纹饰与两边的不一致。此爵鋬部的芯痕属于既未作铭文又未作纹饰的泥芯。这样的例子,在商至西周的铜器上时常见到。        
有无芯痕要看鋬的形态及腹部形态而定。如果器形为方形,腹部相对平坦,自带芯【10】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在鋬内的腹部留下芯痕或纹饰。如果为圆形器,鋬的形态也是圆形,器的腹部则为凸面,就可以从鋬的中心分别制出左右两块范,制范时就可以自带芯,合范时不需要夹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鋬的内外中心留下一道范缝。鋬外中心的范缝可能会被打磨掉,但里面的范缝一般会留下痕迹,其特征是在鋬内的宽度中间有一道范缝。这里所举芯痕问题,皆属商至西周的工艺,春秋以后与此工艺截然不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5、春秋以后铜器的范铸规律

春秋以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多数礼器的铸造改为分型铸造和铸后连接(插、铆、焊等),铸造方式与西周及其以前截然不同,其范缝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了。               
所谓分型铸造,是指将一件礼器的型体分开来设计制造,即分别制模、分别制范与分别铸造成散件,然后经过修整加工后,再组合成整器。如制造一件敦,敦有上下2腹、4个鋬及6个足,其为先分别铸出2腹4鋬及6足,将上下腹部打磨规整后,再将4鋬、6足分别焊接或插接到相应部位。所以,在敦的每个足及鋬的厚度中心都能看到范缝,而每个足及鋬的范缝都与腹部不贯通。往往在一个圆形鼎上可以看到,腹部有3条范缝,而3足的每条范缝却都正处在每两条腹范缝之间,如果不考虑铸后焊接工艺,就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了。图6为鄂州市博物馆从一战国墓葬中发掘出土的一个敦的局部,可以看到,中间足上的范缝清楚,但范缝只存在于足上,与腹部不贯通。应当注意到,敦的腹部呈加工态,明显经过了铸后的打磨加工,而足呈铸态。如果这3个足原先就在现在的位置,那就无法进行圆周打磨加工;足上的范缝解释了这一问题,说明敦是分别加工以后才焊接到位的。这是春秋以后铜器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焊接技术的应用,使得春秋以后可以铸制出许许多多器形复杂的铸件。这一时期也正是由于分工更加细化,才得以铸造如曾侯乙尊盘那么复杂的铸件。图7为曾侯乙尊盘盘口沿上纹饰的内部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每根铜梗上都有明确的浇口,凡具有两个浇口的铜梗,中间必有一处黑灰色,即为焊接处;凡呈十字交叉或丁字形的铜梗,亦存在被高温焊接而烧成黑灰色的痕迹。焊接技术的发明,是春秋以后能够铸造十分复杂的器物的技术保证。
春秋以后,三足的的青铜器,其足上大多能看到与腹部不贯通的范缝。除足外,尚有耳、捉手、附兽等,大多数是属于分型铸造后再焊接到腹部的。也有少数是属于夯嵌工艺【11】铸上的耳,与战国时期青铜镜上钮的芯范夯嵌铸法完全相同【12】。如图8【13】中豆的环形耳即是用这种工艺制做的。春秋以后的分铸焊接铸制方式,一直使用到青铜时代结束。所以,战国铜器的铸制技术规律,就不需再论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6、春秋以后铜器的纹饰规律

春秋以后礼器上纹饰的规律更为明确,这时的小块纹饰模制作小块纹饰范拼兑技术,替代了西周以前的整组纹饰制作技术,所以,春秋以后礼器上的纹饰带,常常出现如方格子般规整的范缝痕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春秋以后采用了小块纹饰模技术所致。如曾侯乙墓出土一套65枚编钟中,最下面一排12枚大型甬钟,虽然尺寸大小各不相同,但表面蟠螭纹饰的大小却是一致的。图9为其中一枚甬钟舞部的纹饰,可以看到,纹饰区中有如方格般的范缝,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块方格中的纹饰排列都是一样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视觉较果,是因为春秋以后采用了小块纹饰模制范:一个小纹饰模,可以作出无数的小块纹饰范,用这些尺寸、纹饰完全相同的纹饰范,摆在模上的相应位置拼兑成整片的纹饰区,再加入泥料夯成整块外范。所以,纹饰带区的范缝与纹饰带以外的部位是不会贯通的,还可以看到,此钟舞部以空带为中心,左边的纹饰是斜着排列的,右边的纹饰是顺着排列的,而两边纹饰区中的范缝,都与空带不贯通。在钟体的各个部位,凡属铸纹,皆是采用了这种小块纹饰单元。甚至可以看到, 12枚大型甬钟那么多的纹饰区竟然使用的是同一小块纹饰模制出的纹饰范。这种现象在春秋以后的青铜礼器上是十分普遍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联禁大壶,通高99cm,口径33cm【14】,腹部布满了纹饰,仔细观察后发现,如此大的壶,通体那么多的方块单元纹饰,也是出自一个小小的纹饰模。凡是小块纹饰单元组成纹饰的礼器,都具有一个共性,即小块纹饰单元之间的范缝与空带都不贯通。这就是春秋以后青铜器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我们不仅要看有无范缝,同时还要看范缝所在的位置是否附合当时的范铸工艺特征,并非盲目地只看有无范缝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7、铭文呈现的铸制规律

青铜器上的铭文制作有几种方式【15】,技术不尽相同。其一,是在范面粘贴细泥条成为字形,铸器后在表面掏出泥料即为阴槽铭文;其二,是在泥范表面刻铭,铸成器后在器表面形成阳纹铭文,这种方式采用较少,在有些兵器上能见到;其三,是在泥芯表面粘贴细泥条成为字形,铸器后在腹腔表面掏出泥料即为阴槽铭文,这种制作方式为绝大多数礼器所采用;其四,在陶模表面刻铭,制出范后范面会自带阳纹铭,浇成器后在表面还原成阴槽铭文,这种方式多用于兵器表面铭文的制作;其五,是在浇铸成器后錾刻,也就是刻铭。阴槽铭文占绝大多数,其制作始于商代,是利用了商代早期在泥范面上粘贴泥条,铸制阴槽纹饰的工艺技术。将泥条粘贴在范面或泥芯上成为字形,铸造后由于泥条在表面占据了铜液的位置,将泥料掏尽后,即是阴槽铭文。这种铭文较容易鉴别,一般宏观较为规整,而难以确认真伪,但在微观状况下,却是一目了然的。下面例举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铭文,进一步加以说明。                        
所谓刻铭,实为錾铭,是铸后在铜器表面用榔头錾子一榔头接一榔头地錾出的字形,用刀子在铜器表面刻出铭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称之为刻铭并不恰当,但既然已叫习惯了,我们暂且也称其为刻铭。凡在铜器表面的刻铭,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字底呈v型;其二,笔画不连贯;其三,笔画转折处有许多錾痕;其四,在字口边沿的尖角处常可看到一溜高起的不连贯的黑色氧化物细条带。图10中,左边为普通拍摄的曾侯乙尊盘中尊腹部铭文中的“曾”字,右边为在40倍视场下拍摄到錾刻铭文的v型槽。可以清楚看到,“曾”字的上方左边一撇是经过了许多錾才錾成形的,而右边的一捺竟被錾成了双勾;在“曾”字的其它笔画中,凡转折处皆可看到錾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錾子的刀口是平直的,而文字却是有曲有折,用直刀口的錾子在曲折的字形上不可能一錾成一画,只能将錾子的刀口一头斜着錾出短槽,好一步步跟上笔画的转折,从而呈现出许多錾痕。凡属在外范或泥芯上用粘贴泥条工艺铸造的铭文,在微观视场下具有如下特征:其一, 字口边沿不太整齐;其二,铭文笔画的阴槽不呈v型;其三,字内为铸态;其四,在40倍视场下,字口边沿的尖角处常可看到一溜高起的不连贯的黑色氧化物细条带。图11为在40倍视场下观察到的曾侯乙编钟中最大一枚甬钟的铭文局部图,上述的四个特征是十分明确。只要是真器,既使阴槽中错了金,第1及第4种特征也同样是明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在模表面刻的铭文,翻出范后范面上会自带阳纹反铭,浇成器后,还原成阴纹正铭。这种铭文的作法,在兵器上较多见。其具备如下特征:其一,铭文为阴纹,槽型有v型及有u型,深度较浅;其二,字口宽,笔画连贯;其三, 槽内为明确的铸态;其四,笔画的起头、结尾多为尖状;其五,在40倍视场下,字口边沿的尖角处常可看到一溜高起的不连贯的黑色氧化物细条带。2001年8月,鄂州市博物馆在本市百子畈古墓区M31中出土有铭铜戈一件,上有6铭,图12为其中“敬续【16】”两字,可以看到,上述的特征非常明确。图13为其中“敬”字在40倍视场下的局 部图,可以看到,在五个笔画的槽中,上画及左画为u型,其余3画皆为v 型。这种铭文从宏观上看,因其字不如粘贴泥条工艺铸出的字规整,酷似是铸后的刻铭,原因有两个,其一,在陶质的模上不可能刻出十分规整的字,其二,用刀具在模表面刻字只能刻成v形,否则翻范时字形的泥料会被夹死在模面的阴槽中,阳纹的字就不容易脱模。虽是在模上刻的字,但毕竟经过了铸造,铭文槽内呈现了明确的铸态,所以是铸铭,只是粗看起来象刻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