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2 08: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2、商至西周铜器的范铸规律
青铜礼器的整铸与分铸,基本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界线。西周及其以前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为整体铸造,只有极少量的附件为插件或铆件,如套有圆环的鋬等。西周以后直至青铜时代结束,这之间绝大多数礼器采用了分型铸造及铸后焊接技术,当然也有少数是整铸的,如越式鼎的腹与足为整铸,因此,越式鼎不在讨论范围内。下面分别以圆形及方形器加以说明。
在商周青铜器上呈现外范的范缝,其特征应当是从口沿经腹部与足贯通到底的特征。一般而言,正圆形器如鼎、鬲、斝等其模大多为3分法【3】,制作时只做出一个120度的模,造3块120度的外范合成的整器,铸后其范缝都留在了每个足外侧面的正中心。但是,如果两足之间的腹部中心具备两边有阴槽纹饰的扉棱,则必须从扉棱厚度的中心再分型制模,因此,120度的一个模就必须改成60度的左右两个模,也就是说,凡在两足之间的腹部具有阴槽纹饰扉棱的圆形器,必会留下6条范缝痕迹。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腹下有芯与腹下无芯的问题。如圆形斝、鬲都是腹下无芯的,即三足之间的空腔不需另外做芯,制范时外范自带了全部腹底的型,也称自带芯;当3块范对合后,范缝是从腹底的正中心分开的,因此,斝、鬲的范缝都是从腹底正中心分向足内侧的正中心。而圆形鼎则不同,其铸制方式有腹下自带芯与腹下不带芯两种。所谓自带芯,即是与斝、鬲完全相同的工艺,其范缝的特征也完全相同;所谓不带芯,是指外范范面的两个边只包括了足的一部分型腔,范面的中间部位没有包括腹底的型,当3块范对合后,中心会形成一个圆形空腔,因此,必须在3块范之间夹一个泥芯,才能铸出足之间的空腔与腹底的外面。按上这个泥芯后,就会在外范与泥芯之间产生出一个圆形的腹底范缝。而这圆形范缝必须要与每个足两边直立起的范缝对接,才是商代之西周时期圆形鼎夹泥芯工艺的范缝特征。在这一时期的圆形3足的礼器上,一般不会超出以上两种情况。以上所述只是对常见尺寸的圆形有三足器而言,特大的分型就更多,有4分甚至6分法,这里就不再提及了。
商至西周的方形鼎,其分型制模的原理与圆形器是相同的,在能够少分的前提下,不可能多分。图1为1997年蕲春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的5个方鼎【4】之一,可以看到,口沿下面至中心扉棱之间的空带上有一残留的范缝。扉棱有3个面,上述提到,凡扉棱两边具有阴槽纹饰的,则必须从扉棱的中心分型制模,因此,此方鼎的中心会留下范缝,尽管经过了打磨加工,但这条缝还是可以看到痕迹。这是商至西周范铸法中分型制模的必然结果,也是范铸法在这一历史阶段内的规律及基本特征。商代至西周的鼎一般为整铸,制模时只有将足与腹部设计到同一个模面上,才可能实现整铸,这就限制了范面不可能平直,必须在腹部下面拐弯,商中期以后大多拐进足的半径处分型。图2为同一遗址出土的另一个方鼎腹部的底面,可以看到,腹底的范缝是分在每个圆形足的半径处即90度,制模时如果再多分度数,制范后范面就无法脱模了;如果少分度数,4个足之间的泥芯的4个角上足的型也无法脱得出。铸造具有圆足的方鼎,必须如此分型制模。所以,从腹底边沿至范缝的距离,大多等于圆足的半径。从这方鼎的腹外底面,就可看出其模具的分型方式是属于商代中期以后的分型制模方式。二里冈期方鼎的分型面稍靠外些,但也必须与足上的缝线贯通。西周以后,仍在使用这种方式制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