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20 21: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聊几句。
有一定质量、而且可持续的感情交往(友情、爱情等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双方对于同一个事物对像的知觉与情感体验有着足够大的重合面,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相通——这就是感情交往的本质。
每个人的知觉与情感体验特征取决于心理定势,它感性地构筑起价值体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定势的“内核”最迟在6岁之前已经定型,之后的一生大体只是这种定势的随缘演绎。例如,一直延续至6岁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打上的烙印一生也不可能抹去,无论后来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多久。
这样,科学在揭示规律的同时,也对感情交往的具体实践给出了预测和指导。狭隘而僵化地遵奉门当户对固然不正确;但如果门户环境差异过大,必然造成两个当事人心理定势重合面缩窄。以为可以用“爱”来改变自己或者对方,这基本上是一时自欺,痴心妄想。
搞笑式举一个心理定势的例子:我就喜欢长着一口刨牙的老太,因为最疼爱我的祖母长的就是这个样子;而你最厌恶刨牙加皱纹,哪里得来的这个感觉不记得了。在这个例子中,任何一方无论怎样努力,实际上都是无法向对方靠拢的。
我是善意地说了这些,希望不同意的朋友参加讨论,但不要动用“不高兴”的心理定势对待我(上世纪末心理学界已经发明了在一定范围内心理重塑的专门技术)。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