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13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生於1944,跟周桂珍同辈,且同样挟着研究员级别的高工称职。
称职跟技艺当然没有必然关系,不过,今时今日,能具备研究员级别的高工称职者若不是当年在吃大镬饭的紫砂厂干着较好的差事,便是师承甚麽名人、父辈祖辈是何许名人..........。最常见的情况是三项条件兼备又或起码具备当中的两项。挟着这些条件,要混两顿饭不难,何用亲自动手做商品壶来维持生计?!
再说,假设这壶制於1980年(纯粹假设!),此人当年已36岁。36岁,已不是新手或初出道之年了,但依然要为五斗米做出这样的商品货!我猜工手的情况若真的如此,即便跟着能发迹,继而愿花大钱拉拢人脉关系买称职,也会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个"往绩"而攀不上数量非常稀少的紫砂界最高称职。
在1989年,此人制作,并由张守智教授设计的一把帆壶在北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如仅属夕夕无名的工手,哪能劳驾得了张守智?所以在获奖前,此人在紫砂界必然已具备相当名望。这样的人,在当时怎可能没人去冒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