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95|回复: 7

[转载] 关于青铜器的锈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00: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青铜器的锈色

锈色是青铜器的另一种美,也是鉴定时应该注意的地方。青铜器出土是最多的、其次就是水里捞的和传世的。后两种情况在流传下来的铜器中只占很少数量,几乎全是出土文物。它们生成的锈色没有太大的区别。常见的铜锈色有绿锈、红锈、蓝锈、黑锈、紫锈等。绿锈又分普通绿、玻璃绿及孔雀石绿。

各种铜锈色,无论是入土、坠水、传世,都有相应的铜器的铜锈会有一点区别。入土在千年以上的铜器,颜色纯润,绿的如铺翠,红的如翡翠,坠水保存下来的铜器,颜色洁绿的如瓜皮,红的如子柿;传世的铜器稍显黯淡,呈紫褐色,主要是因为空气的侵蚀。

陕西商州一带所出的铜器,锈色主要是黑漆古与水银沁,或是孔雀石绿与玻璃绿等。岐山法门寺一带出土的铜器,颜色大多黑暗,有绿锈中带有黑色,有红锈中带有黑色,就像生铁锈一样,颜色都不鲜明。陕西其他地方出土的铜器,锈坚而不糟。多数是玻璃绿与孔雀石绿,红锈及蓝锈很少,而且主要是三代的铜器。

山西出土的铜器,锈色也是各不相同。西南一带出土的铜器锈坚实,主要是红锈,很少有蓝绿的,大多属于东周制造的铜器,靠北一带出土的铜器红绿锈都有,不过,没有玻璃绿及孔雀石绿,它们的制作年代都是汉朝。

河南出土的铜器,都是绿锈,整个铜器绿锈的占十之八九,颜色很浅,质地也很糟,没有玻璃绿及孔雀石绿的锈,制造年代都是东周。它们做工粗陋,又大多是素器。山东出土的铜器,都是出自干坑。绿锈很多,不过很少是硬绿锈的,其锈很糟,用手指刮就会掉屑,制造年代是周末秦汉。河北易州,曲阳一带出土的铜器,红锈的居多,蓝绿锈很少,大多产于东周。至于张家口等地出土的铜器,与山西北部出土的铜器相同。

鉴别锈色真伪的方法很简单,凡是仿造的锈,不管哪种颜色,只要用加了碱的开水一刷,锈色就会掉落,伪迹便暴露无遗,真锈用加了碱的开水刷擦过后,反而更加明显。这是检验古铜器的最好的方法,百试百灵。不过,例外的是对仿造的玻璃锈不适用,需用烧红的铁烫它,仿造的玻璃锈被烫时会发出松香与胶味,真锈则没有任何变化。还有就是硝镪水与盐囟所造出的锈,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但可以通过用舌头舐来检验,凡有盐卤味的便是仿造品。

仿造锈大多是深浅不均匀,糙而不润,只附在表层上,锈与铜质有很明显的分界,而不像真锈那样自然,与铜器器体融合为一,具有自然美妙的感觉。黑漆古与水银沁的真伪最容易辨认。真品上的锈与器体一样坚硬,即使有一点坠落,其余的锈迹仍为黑漆古与水银沁。仿造的如果用指甲划,就能剥落锈屑,而显露出铜的质地,并可明显看出是人为贴上去的。仿造的流金金色浮而黄,光耀新亮,与真品的沉实不同。
发表于 2010-1-13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学习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家中养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3 16: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1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斑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08: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4: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浑身布满锈色,然而锈有真有假,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因为锈色一般包裹在一件器物的外层,器物上的锈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器物大多可判定为真品。青铜器物的真锈硬度大、类型多样、层次分明。   真锈,器物长年埋在地下,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锈蚀严重的会出现大幅减重的现象。
  硬绿锈有层次,每一层锈的颜色都不一样,外深内浅。可见结晶膜状闪光锈体,多数属于窖藏品或随葬品。
  另外,锈的颜色,反映出铜质地的好坏。古人有“黄铜不鎏金,鎏金是青铜”的说法。有一种“水坑”,锈色斑斓,人们习惯称之为“七彩”,是难以仿造的锈色。“发坑”或“半发坑”的铜锈,似发酵、发泡状,有疏松、胀裂、鼓泡、纹起等状态。青铜还有“泛金”或“返金”现象,但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器物上,这些几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阳地层中,其他地区仅见个别。还有一类锈叫“水银古”,又称“黑漆古”,是战国至汉代的一种高技术的冶铸工艺,是价值很高的罕见品种,在唐代末期已经失传,到宋代几乎绝迹,可分表层、渗透层、坯体层,黑漆古又有红、绿、蓝、白、黄等颜色。
  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伪锈不牢固,涂颜色的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有气味。仿造的锈必有缺陷,容易识别。
  了解青铜锈对把玩铜器一类的古玩会有很大的帮助,玩久了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锈层复杂,锈色关系互错而有层次,最基层有原氧化层“地子”,用40%的碱水泡之锈色不脱。

二、古器多有土腥味,仿品则以汗腥、铜腥、酸味偏多,重量较沉。商周古铜敲声沉朴、铜质枯朽易损,断面灰白泛黄,胎体厚度、纹饰镶嵌及造型都必符合时代特征。真品鼻闻舌舔无辛酸咸涩及漆蜡味,用丙酮棉签和香蕉水拭之无反应,锈体结实。
三、真铭文只见琢磨而无刀痕,字内底大、字口小,笔力转折自然流畅,字口内外锈色一致。

四、现代仿品见打磨粗糙锉痕及石膏粘附内胎,锈色是色泥喷漆或酸蚀长埋法制成,既无层次变化又显得松糠平薄。

五、三代古器铸造工艺常有三类。模范法见垫片和模块接缝范线,失蜡法器表光洁而精美细致无痕,焚失法制作的铜器表面有细巧纹饰及金银错花图案,很少锈蚀。



夔纹 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chi音吃)纹 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 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 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 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 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 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 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 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青铜纹饰 龙纹的鉴别

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纹饰之一。从商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的变化形式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儿种:
一、爬行龙纹,即上述龙纹形象,和兽面纹一样,此种龙纹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盛行时代约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
二、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三、卷龙纹,龙的躯体作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居中,躯体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饰于盘的中心,见于商末周初,还有一种是龙的侧面形象盘卷成圆形,多见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簋、壶等器盖的圆形捉手内。
四、双头龙纹,是一条龙体的两端各有一个戈头。多作斜角线构图,一个龙头在上,一个龙头在下,常见于西周及春秋早期。
五、交龙纹,即两条以上的龙体相互交缠盘绕,构图较为复杂,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铜器外表特征的专业术语

长期以来,古铜器专家为了描述铜器出土的时间极其铜器的外表特征,形成了一些专业术语,也为古董行和古铜器收藏者广泛使用。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术语还是仿古铜器做旧的风格,也就是说,仿古铜器都是参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征做旧的。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铜器,或者是出土虽有几年,器物还保持着新出土时的状态,表面还没有被灰尘,油污等污染,并且也没有做过任何人工处理。

  熟坑:指传世的或出土很久的古铜器,由于经常玩赏,铜器表面凸起的部位被手摩挲呈现出光亮熟的状态;还有一些是新出土的铜器有意上蜡擦光,充传世品,都称为熟坑。

  水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较差(化学污染),器表腐蚀比较严重,不仅表面有积锈,而且锈下凹凸不平,有的还有膨裂。发酵膨裂严重的叫“发坑”或“脱胎”,轻者叫“半发坑”“半脱胎”。常见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因为当地是含铁量较高的酸性红土壤,又多雨潮湿,对铜的锈蚀作用更为强烈。铜器的色泽却不相同,安徽出土的的脱胎青铜器,有的呈灰绿色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脱胎青铜器,没有湖南的那样嫩绿。当然,同一个地区出土的脱胎青铜器,色泽也不会绝对一致。

  脏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表面附有杂质,是既不美观也不容易去除的恶绣。

  黑漆古: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黑漆色亮晶晶的,故名黑漆古,也是仿古铜器做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绿漆古:因为古铜器埋藏很久,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呈现绿漆色,亮晶晶的,故名绿漆古,也是仿古铜器做旧的一种风格。

  水银沁:因为古铜器埋藏很久,受到土壤修饰的影响,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呈现水银色,银白光亮,故名水银沁,也是仿古铜器做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枣皮红: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古铜器都带有枣皮红的特征。枣皮红也是仿古铜器做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洗过澡:指有些传世的青铜器,表面被油污侵蚀过分严重。有一些老艺人便用醋酸等溶液清洗,经过清洗后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比较好看。但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锈蚀的风貌,行家将此类器物称为洗过澡。

  野造:有的古铜器铸造工艺比较粗糙,花纹也不够精细,一般是出自手艺不高的民间工匠之手,古董行称这类作品为野造。

  泛金:古铜器在锈蚀之后,或在收藏时被污染,器表面上泛出金黄色,仿佛是鎏上一层金,古董行称这种现象叫返铜或泛金
一)历代仿古作伪地区简况
  我国青铜器种类繁多,历代作伪使得鉴定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容庚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将青铜器分为四部五十类,即食器部(计四门十一类)、酒器部(计五门二十四类)、水器部(计二门五类)、乐器部(计六类),这些部、类的划分,是我们辨伪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
  历代作伪地区,根据当时情况及对以后地影响,目前暂时可分为“东、南、西、中五区。其中东指山东潍县、济南,以潍县为主;西以陕西西安为主;南指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北指北京;中以河南开封为主。这些仿古作伪地区皆是地下文物丰富的地区。本文所说的仿古作伪现象皆以清末民国解放初为下限。
  山东伪造青铜器最早始于春秋(鲁国)的“谗鼎”。潍县的作伪起于明代。其产品俗称为“潍县造”。清代该地作伪著名的老艺人是范寿轩、展书堂、赵允中、王荩臣、李玉彬、李玉堂、胡延贞、潘承霖、王海、李懋修。他们多参照《西清古鉴》图录仿制,但造型、花纹多不符合商周鼎器的规律特征。器体厚重、粗笨,采用组装法而非浑铸;耳、足、底等分铸,再用锡焊接成正器,焊接处上假锈。若将假锈拉下即露出焊锡。其作锈方法是先用盐酸水泡器物。然后用铜末、铁末、硝镪水、盐酸混合抹在器上,埋入黄泥土中,再用温麻袋盖上,经三伏后挖出,铜末、铁末即腐蚀成锈。锈由于形成时间短,故多为淡绿色,质浮松,地子与锈不易分辨,似锈非锈,有地无光,如故宫藏潍县造方盉斝等。
  北京自辽金以来也是仿古作伪基地之一。仿古三例,如北京市拣选的宋双夔纽八卦图文钟。宋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可能是运大晟钟至燕京(今北京)时毁坏的,钟钮是宋大晟钟纽,弃之可惜而配铸钟体,体比钮粗糙。
  近代北京作伪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把器造成修饰好后埋入地下,在土上常浇些酸碱类的药物,过三至四年,使器表生出锈来。这种锈色是无层次的很薄一层,锈下无氧化层,如故宫藏仿商“邝父乙”元鼎;二是用酒精浸泡漆皮,调色作锈,锈色层次自然逼真,但极不牢固,指甲能抠掉,日后受潮湿也会脱锈露铜;三是用吹锈法,即把器烤热,用配好的锈料,一次又一次地向器上吹喷,或用刷子弹锈料于器上,最后吹、掸成理想的锈斑,此法成锈能现层次,锈色更自然逼真;四是用化学药剂腐蚀法,用铜末加酸,用不同的酸分另有不同的结果:碳酸铜、硫酸铜呈绿、蓝色;氧化铜呈黑、灰色;氧化亚铜呈红色。两三天即成一层坚硬的锈,自然,手抠不动,用锤敲击锈脱,绝不见氧化亮地或小坑状。一器只能抹二三次,过多器坏。例如,故宫藏天圆地方卣。
  另外,北京作假地子(皮色)的方法有五种:(一)用少量盐卤砂和高梁醋相配泡浸铜器,地子腐蚀成灰白色,色浮不入骨,单一色,如故宫所藏之伪父丁觯。(二)用酒精泡漆皮调色,皮色灰白,地子透油不牢固,手指抠及碰撞浸水皆掉落,如故宫所藏的仿制大丰簋,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楚王孙”大钟。(三)作黑漆古伪地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硫化钾(俗称臭碱)作出黑地色,效果最好,至今仍用此法复制一些器物;另一种是用铅笔粉往器表反复磨擦,即能出现黑漆仿古皮色。(四)作浅绿色地子(俗称水银浸),方法有二,其一是将青铜器浸在硝酸银加湖绿的溶液中过15——20天,泡后用水冲洗即现绿色,不能用刷子刷,刷后会出现麻坑地,此法在“文革”中失传;其二是用锡、铅往铜器上镀,冒充水银地,如故宫藏兽面纹鱓和瓦纹匜即由此法作伪而成。(五)用碳酸铵将枣皮红改作绿漆古色,腐蚀出来的皮色“翠绿”美观。此法盛行于解放前,笔者称“真地子假皮色。”
  民国时北京伪造铜器目的明确, 即洋庄和出口,所以伪造的商周铜器,用翻砂法铸形,无论造型、花纹都伪造得酷似逼真。为达到精细目的,器形上不留范线。由于胎质为新铜末经氧化故不见碎裂纹。花纹是用平头刃錾子(铲刀,商英改创,民国时刻花、刻字专用工具,以前不用)刻出来的花,地子是平地,纹饰呆板,千篇一律。因花纹是刻的,花纹中更不会有范瘤。铭文照本移刻,先用平头刃刀錾刻,再用硝酸来腐蚀,无刀刻痕。若氧化层被破坏,刻字有上大下小之形,若经作旧。字只能从铸或刻来分析,锈斑、地子层若假必有破绽。
  民国时北京伪造器物大致分三种。一是伪造商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奇特,铸造质精工细,花纹精致少见,地子漂亮,锈斑美观,铭文字居次。一是伪造鎏金器,以伪汉、唐器为主,器物是鸟兽带气的造型,如故宫所藏仿汉鎏金熊;一是伪造唐代金银器,造型求美,錾花求细,如故宫所藏仿唐錾花银碗。这类仿器早有流到海外各地。
  西安仿古作伪由唐代开始。以仿造秦诏版和秦量器居多,埋入地下达一二年之久以作伪。该区在青铜真品上刻伪字始于清代。清代刘喜海在西安为官,大量收购有铭文的青铜器,无字者一概不收,因而招致刻伪字之风盛行。当年刻字能手有凤眼张(浑号)、苏亿年、苏兆年。如遂启諆鼎、番仲吴生鼎等皆出于他们之手,可参见《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另外,唐代设立的“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制作精良,纹饰华丽,有的仿古,现已有大批出土,此批文物只能算作唐代时物,不能混为唐以前的东西。
  苏州仿古作伪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有老艺人颜湘舟、周楳谷、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刘俊卿等。周楳谷是拓碑、写字、刻印章出身,作伪铜质与众不同,冶铸时加银,故地子亮而纹饰流畅,此为该地作伪特征之一。例如故宫博物院现藏王仲皇父盉,19字。皮色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用漆调配各色,但结果不如真器光亮;(二)点燃竹根,但不要很旺的明火,以冒浓烟为度,用油烟薰黑上蜡,作熟坑皮色;(三)用化学药物腐蚀皮色。该地造型与花纹都用旧器翻砂铸造,形色逼真,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虎食人卣。伪锈色比旧器的锈色浅而松散,仅一层锈。无层次,更无断面。器上多作铜锈,铜锈由铜末腐蚀而致。伪铭文,字口特深,其边沿棱角硬,不如旧器棱色圆浑,此乃技术所限。周楳谷所作铭文多熟坑器,多内销,所作生坑器多外销,如《商周彝器通考》所著录的“车马人兽壶”,现藏于美国。(见《殷周青铜器通论》图205)刘俊卿有一作伪小工厂,产品造型奇特,花纹精细,锈斑、皮色美观,专作生坑的青铜器行销海内外。另外,苏州一些伪造者将伪器运往河南等地,大多埋入墓中,然后再同收购者前去“发掘”,用此法骗人。据《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铜器的伪造始于天宝年间。但据考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的仿造器的记载。
  北宋建都汴梁凡一百六十八年。宋太祖及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朔,内府取法当时出土的宋公成镈形制,铸成新镈,大晟钟仿制品。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学者误以为周秦之物。宋代设立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钹、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的目的。宋所记载“肇新宋器”之说,也是复古仿制。宋代已出现文物市场,文物作伪已较广泛,从记载看,宋代作伪主要是铜器和字画两类。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不具备商周时期造型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仿制的花纹或过粗过细,总感不如商周时期的花纹协调。商周花纹是范铸,留有落瘤,纹饰自然流畅,精细有神,器底下或錾处多留有范痕。清末民国的伪器多不留范痕,花纹多是刻凿,显千篇一律现象,而且体重,锈斑无层次,松散,皮色光发涩,亮度不足。宋、元、明、清仿造器花纹大都是地纹不利落,主纹也是有样而无神。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 、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 、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其形而不能传其神。
  元代因诏修诸路府州邑县庙宇,以供春秋祭祀。成宗时,曾设置“出蜡局”来仿造各种祭器,数量甚多,大多草率模铸,质量低劣,去古甚远。当时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的王吉所仿铸的铜器著名于时。其中姜所铸古器花纹较细,胜于王吉所为。元代之伪器虽未记载,但沿宋代所作伪遗物,数量不少。
  明代仿古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宋元两朝。明代设立“御用监”机构以仿制古器。这时仿制的特点是器件多分铸,再焊接而成,即组装法。明代由于商业利润的刺激,仿制业得到发展,技术也日益成熟,如宣德年间内府大量仿铸古铜器,铸铜工艺称盛一时,无形间培养出一批造伪能手。除京城以外,山东、河南、陕西、姑苏等地该业也很兴旺。到了明末,仿古作伪业达到鼎盛时期,潞王朱常淓亦仿古器。以潞国器为代表,所仿造的器物多为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型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花纹款式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入手自粗,虽装点美观,气质自恶。由于明人有好古物的习尚,以古为贵,故赝品充斥市场,流传者也不少。
  清代宫廷内专门设立“造办处”来仿造古代各种彝器,有的器物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并在器上贴留有造办处编号的黄纸签,这些是一批标准器,可作为我们代断的根据。造办处始立于康熙,位于养心殿和圆明园内,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道光至光绪年间,苏州仿制的铜器,俗称“苏州造”。道光时吴门甘、王两家仿制的三代彝器达到乱真程度;嘉庆时钱大器能仿壶、爵与古无异,其子钱秉田亦仿其法,如故宫现藏一件“嘉庆十四年三日,秉田为楳溪作”之铜带钩,也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宋代铜器,是以铜锌锡合金而为,锌的含量比例要比锡的含量比例大(俗称杂铜),因此宋代铜器虽是黄铜质,但显红色;明代的黄铜质色泛白;清代的黄铜质色杂,呈黄色。宋代以后铜的杂质较多,器物表面有沙眼,光度较差,锈则为单一层,薄绿色,此与其出土时间短及铜质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颜色上归纳为:宋红,明白、清黄。一般规律,间有例外。
首先要记住辨仿谚语,青铜器辨伪谚语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经验而总结的。谚语是: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
  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每个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和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有个别并非如此,且有锈覆盖铭文影响判断。故观察铭文款式时须细察。青铜器锈斑、地子是年久氧化而成,故锈质坚硬,分层次和断面,地子还晴亮。假锈则相反,因此,锈斑及地子是辨伪的关键。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铭有范痕,而且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属真铭。相反,如上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不仿即假。
  青铜器器形,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如铜爵是迄今所知青铜铸造最早的容器;铜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时间最长,其间的形状各时期有各自特点。
  仅举鼎类例如下:
  一、鼎类的鉴别。鼎是三足两耳的容器,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四足者。最大的鼎称鼐,耳在腹旁者称釴,款足者称鬲。
  圆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多为礼器、媵器之用,战国、汉代有以鼎为量器者。宋至清改用黄铜或杂铜来铸各式鼎,多作祭器,即香炉。
  方鼎,有正方形鼎和长方形鼎之分。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方鼎流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两汉皆不见方鼎。
  二、各期方鼎的特点。商代前期的方鼎,器体正方形,立耳外侧作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后期薄;后期方鼎,器体长方形,器体厚重,花纹细线条一至三层。总之,商代方鼎的发展规律,是腹由深至浅,体型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的。
  周代方鼎,两耳上下宽度相等,以附耳独具特色。
  春秋有兽带纹方鼎;战国、汉代方鼎少见,但宋元、明清均有仿器;清代不但仿周方鼎,还仿商早期方鼎,由槽耳,花纹具有乾隆时代精细特点,但形状大变。
  三、商代圆鼎特点。商早期圆鼎立耳,一耳与一锥足在对应垂直线的位置上。锥足中空和鼎腹相通,器壁薄、体轻;单层粗线条纹,兽面纹尾角上卷。
  商后期鼎耳是整面无曲槽形,二耳均在一足前、二足后的位置上,侧看则耳在二足的正中;鼎腹完整与足不通;器壁厚而体重,花纹由一至三层细线纹组成;兽面尾角下卷。
  四、有关鼎各部位演变。
  鼎口:商前期宽而薄,似有盖,后期至西周近方唇,出现隆盖子母口,延至春秋和秦汉。
  耳:商代、西周前期立耳为主,綯形耳始于西周,附耳从西周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两汉。
  腹:商前期深;商后期至西周前期圆;中期腹变横宽,后期底收敛。春秋时腹变圆,平面形盖,盖上三矩形足或圆握;战国、汉代时呈球形状。盖上三牺、三环或三鸟形。
  足:商前期尖足,与器底相通;后期粗柱足;从商末、西周至春秋为马蹄足。其中周时马蹄足内平,春秋时马蹄足内孔,春秋、战国时马蹄足上端饰兽头,分高矮两式;汉鼎足矮,以熊状足为风格。
  花纹:商初光素无纹;商前期兽面粗线条,尾角上卷;商后期兽面纹增至三层,兽面尾角下卷,兽面旁一般无附设纹,偶尔有细小纹饰。西周前期兽面纹旁有双向夔纹;从此以后,兽面退居次要地位。西周中期,翻身大鸟纹和重环纹盛行;后期出现环带纹、鳞纹,且延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出现蟠虺纹、蟠螭纹,且延续至战国前期;战国后期至汉代器物多光素无纹,有的将铭文刻于腹外。
  铭文:商前期无铭文;从中期开始,多为一象形字或族徽;后期字渐多,字体似甲骨文,商末周初,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称为“波磔体”。周代中期字体规整,后期出现“玉筯体”或带格的铭文,字体明显增多。春秋前期承周体,且字体开始变瘦长,后期出现鸟篆。春秋、战国间的三种异体书,即奇字、鸟书、蚊脚书流通于楚越。战国铭文刻于器外,常有官职或“物勒工名”,笔划纤细。秦汉时期铭文为隶书,长方形字体,字体规整,比战国时粗,刻于器面,内容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作坊名称、工官刻铭,这时铜鼎上的鼎字多了“金”字旁。
  鼎是胜范铸,器底和足留有范线,器身范线,只要仔细看,有的也能找到。花纹是用范铸,花纹上窄下宽,留有范痕、铸瘤。而伪花是刻的,上宽下窄,千篇一律。
  商周至汉铸器多用垫片,都需避开铭文与花纹处,器底下留有铸疣。商周至战国时铸器有残缺处,都用铸补法补上,如耳、足、器孔处。春秋至汉代改用铜片铆钉来钉配。宋代仿制铜器留有范线、铸疣,并且有垫片。商周至汉代是用青铜来铸造。宋仿器是由黄铜铸成,且不用铸补和铜片铆钉修补。民国时所仿造之器,尤其北京,都不留范线、铸疣,更不用铸补和用铜片、铆钉来修补,决无垫片。故宫辨伪资料暂分:拼凑、改造、伪字、伪花、补配、仿古(伪造)六种。拼凑指用两年旧器拼成一体;改造指用旧或新器加工改成少见或更奇特的器形,意以稀奇而获得贵价;伪字,是指在无铸铭器上移刻的字;伪花,是指在素器上新刻花纹;补配,是指给残缺器补配所缺掉大部分;仿古(伪造)可细分为唐代仿、宋代仿、元代仿、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俗称捯饬货)。实质上是唐、宋人伪,有样无神;元、明仿器在变;清代仿器在改;清末民国仿器是骗,故称“伪造”,即依原器仿制,加工细致,造型及花纹逼真。对这批伪造器要特别注意。故宫已有收藏,有的定为一级品!有的曾混进陈列室,而且陈列多年!
  青铜器的辨伪需要通过对其统一性的认识才能较为妥善,即对器物的造型、花纹、铭文、质地(包括锈斑、地子、光泽)铸造技术五个方面来统一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必须全面、细心,可以根据辨伪资料的几个方面逐步落实。
  一、拼凑的辨析。拼凑暂时分为三种:原拼、历拼、伪拼。判断拼凑体可以从器表是否留有焊接痕迹,以及各个部位是否协调,若某部分与整体不协调,那么该部分与整体连接处便是考察的重点。若有条件,也可用伦琴射线拍照或电子探针来判断是否有焊接痕,另外,光谱分析也可试着用于青铜器拼凑现象检验上。故宫开始用X光透视来检查拼凑、补配之器,初步见效。
  原拼,即原来器的各部分不是同一器,而是各取一部分拼成一个完整器物。此种拼凑方法所取的部件,大多是同时期的器物,所以,如果仅从花纹、器型、铭文等单方面考虑,例难以辨认。如故宫藏品父庚卣,已著录盖器各三字。盖器铜质,皮色均生坑相同,只有铭文不同,盖铭口父瘐,器铭父辛酉。
  历拼,是历代传世品拼凑而成。由于传世品有的是伪品,所以拼凑后的器物也许部分是真品,另些部分则为伪品。因此,单从某部分的真伪来作判断往往会弄错。在对其下鉴定结语时,对其整体应断为伪品,而对某些部分,如器盖等,则应注明为真品,对另外部会则标明为伪品,或具体时期产品。如故宫旧藏一件兕觥,盖器均饰鸟纹,熟坑,盖商代,器是宋代仿。
  伪拼,即两件残器,修拼成一件完整器。故宫现藏这类资料有:鼎、簋、爵、觚、卣、盘、灯、博山炉、弋、剑等。仅举商代双鸮形卣为例(《文物》1958年5期);从梁与卣来看均属商代,从锈斑、皮色来看,又都是河南安阳出土,但梁断、梁与卣环接连处,又均有修痕,而梁路分细、卣路分粗,又是矛盾的。分析疑拼。此卣来自倪玉书处。1982年笔者去石家庄请教于刘增坤同志,方知是他在解放前给倪修拼的。这种伪拼以清末到解放前期间最为盛行。
  二、伪字的辨析。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等,即古青铜器上的文字。各个时期铭文内容、字体风格、铸刻技术以及行列分布等因不同社会环境而不同,因此,判断伪字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该器的真伪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判断铭文内容真伪的一个手段。
  商到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名称。商代铜器铭文始铸于中期,内容比较简单,如象形文字或族徽;铭文最长者不过五十个字;字体近似甲骨文,正如容庚先生所划分的雄壮派和秀丽派,两派的笔画首尾都略显纤锐出锋。
  西周初期沿袭前体。中期字体优美典雅,笔画圆润均衡,首尾如一,不露锋芒,即玉筯体。晚期字体布局自由,如宣王时期。西周时常有长篇铭文,如毛公鼎,497个字。
  春秋前期,继承前者字体布局松散自由风格。后期字体出现瘦长体,纵横行整齐;同时,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
  战国时期铭文,刻字纤细如发,“物勒工名”。
  汉代字体,以隶书为特征,字体正方或长方形,刻字规整,笔道比战国时粗壮。西汉文景两帝以前,只记容量,均无年号。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兼记掾、吏之名。一般刻下了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名和购买年月、制器号数等。
  容庚先生总结铭文辨伪六条如下:(一)凡铭文与宋代著录之器相同者,形制花纹异者皆伪,但清末民国的伪造器只能由此色、锈斑上来区分真伪;(二)凡增改者皆伪,不符合发展规律而拼凑者只能分辨它的修焊处;(三)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四)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五)凡形制与铭辞时代不相同者皆伪;(六)凡铭辞中仅云“乍宝彝”者多伪,但要具体分析。
  商承祚先生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列举五项伪字现象:(一)字体受宋人书体影响,字必伪。(二)铭文中有拼凑字句者,属伪。(三)铭文中有删改文字者,为伪。(四)临写铭语者,属伪。(五)摹刻文字者,必伪。
  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铸字阴文字多,阳文字较少。(二)刻字,始见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见故宫藏“史次”鼎,洛阳出土。(三)补刻字,此见于西周中期。如上海博物馆藏吊仓父乍宝盨盖器各六字,盖六字是当时补刻的,器六字是铸的,《三代》、,小校》均著录,未注明盖铭是补刻字。(四)后刻字,战国器汉代刻字,或将原有铭文磨去后再刻上铭文。(五)伪刻字,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伪字,因此目的在于骗求高价。此分为刻字、起字、嵌字、烂字四种。
  青铜器上铭文在器物上的位置,因不同器而各异。鼎、簋、尊、觯常见其铭文铸于器底内,爵之铭文在扳内腹侧、柱上、腹内等14处;鬲在口沿等,这些属于一般规律,也有例外。
  三、伪花纹的辨析。伪花以其伪造过程暂时可以分为十四种,即“真花与伪花共存、剔花、字真花伪、后刻花、后起花、后贴花、后掏花、后刻花填漆、后画花、后嵌珍珠、后嵌金银花、后嵌松石片、伪花去掉再作伪地盖上、烂花。
  真花与伪花共存者,如战国六鱼盘;商兽面鼎足花后刻。
  剔花者,如商父乙方鼎、商附耳盂、冢且乙觚、唐铜镜等。
  字真花伪者,如《文物》(1959年11期)商囝觚、爵等。
  后刻花者,如战国素敦的鸟兽纹为民国时刻;战国壶刻商兽面纹;戈、矛花纹多为民国时刻。
  后起花者,如商万父辛爵,花纹为民国时起;战国狩猎纹壶,花纹为民国时起。
  后贴花者,如商蛙纹觚,蛙纹乃民国时贴,商乙父癸觯,其花为1944——1948年间加工贴上的(《文物》1959年11期)。
  后掏花者,如战国铜戈之夔纹镂空为民国时掏;汉代素勺,花纹为民国时掏。
  后刻花填漆者,如战国鸟兽纹敦,花纹为民国时刻并填上漆;商弋人头花纹为民国时刻,同时填漆。
  后画花者,如汉双耳洗,盖纹为民国时画;战国之几何纹奁,花纹传属赵志宏所为。
  后嵌珍珠者,如汉鹿形杖饰之二鹿眼珠中的珍珠是后嵌上的;春秋时蟠螭纹鐏,料珠也是后嵌上的。
  后嵌金银花者,如战国嵌金银锦纹壶,金银纹是乾隆或其后时期嵌的,其作工较粗;战国几何纹方壶,壶上金银花是清代后加的,现已去掉;战国素敦银片兽纹是民国时嵌的。
  后嵌松石,如故宫藏周松石爵,后嵌绿松石。如战国虎纹鐏,其松石乃民国时所嵌;商弓形器三角花松石为民国时所嵌;商戈兽面松石为民国时嵌。
  去掉伪花再作伪地者,如战国戈。
  烂花,系用漆皮把铜器上的花纹画好,留下的花纹用三氯化铁来氧化出花纹来,纹浅,无刀凿痕。
  四、改造的辨析。改造是指对器物的造型,或残缺改正,或增加部分而改变原来的形状。改造器主要是民国时北京的“捯饬货”。
  残缺改正,即修改成完整的样子。有时是去掉某一部分而成为另一形状的完整器物。
  在器上增加部分改成另器,此多是在两类形状相近的器物上施行,如觯上加流扳成为盉,鼎盖加圈足两耳成为盘。判断此类改造过的器物可用下列方法:
  用X线透视,可以发现焊接处,接痕明显者多是增添上去的,如龙虎有銎弋。
  以器物的整体判断,有的部分与原来部分明显不协调,这种现象多由后人补加而引起的,如殷代素鼎、春秋乳丁纹鼎盖;或由后人去掉原来器物某部分所引起的,如战国蟠螭纹鼎。汉代兽面衔环双耳三熊足敦,原是提梁壶,因缺梁、缺盖,去口而改成的。
  观察各连接处,若发现假锈,则是改造的结果,如殷代父乙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9: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3 21:21 , Processed in 0.0562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