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 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 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 \"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 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 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 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 在今浙江龙泉,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中期以后有发展,南宋是其极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胎质洁白,质量显著提高;与生产白胎青瓷 的同时,还为南宋宫廷烧造仿官窑的黑胎器物,在金村、溪口等窑址都有这类仿官标本出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上取得很大成绩,近三尺的大盘与大瓶,烧成后盘心 坦平,瓶身不偏不倚,极其难得,除供应全国各地外,还大量行销海外,在今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及遗址都有龙泉窑瓷器 出土,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九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前期产量仍 很大,中期后渐衰。
属南宋龙泉窑系的典型器物。
釉色属青黄,很均匀,有熟透感,其亮点是盘底有双鱼纹饰。另外,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总之,此盘很珍贵,从其颜色,双鱼纹,莲瓣纹,釉质及品相虽不能与故宫的那个馆藏洗相提并论,但有一定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