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8|回复: 2

和田玉:尽信书不如无书(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4 22: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国内鼎鼎大名的玉器鉴定专家,居然在和田将一些染色料子当作籽料买了回来,一时在业内传为笑谈。有好事者在研究后指出,这位专家要么在考古现场见到真古玉,要么在大型博物馆的国宝级玉器中逡巡,却没有见识过现在造假者们的“高超技艺”,偶受蒙蔽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则,老先生平生所见多为雕琢好的玉器,可以从器型、图案纹饰、工艺、沁色等方面进行研判,而所谓籽料不过是从玉龙喀什河或喀拉喀什河里捞出的不事雕琢的原石,假籽料也更多的是以和田玉滚磨后染色而成,以前判断的基础荡然无存,倘若弄得再逼真一些,的确很容易使人上当。

  另外还有一位常常在央视露脸,堪称着作等身的专家,其收藏的玉器真假不得而知,但却也时常能在其着作中发现破绽。比方在其所着的一本书中介绍说“俄罗斯玉就特别透光”,实际上,在和田料、青海料、俄罗斯料中,“特别透光”的应该是青海料,其次是和田料,最不透光的才是俄罗斯玉;再比如说“岫岩玉……学名叫\"蛇纹软玉\"”,就错得更离谱了:岫岩玉也就是人们常说岫玉,属蛇纹石玉范畴,是一种低档玉石;而蛇纹软玉中透闪石含量在75%以上,属软玉范畴,其理化性质与和田玉大致相同,当地人称之为老玉或黄白老玉,出自细玉沟的则大致相当于和田玉的山流水,名河磨玉。还有,该作者在书中问“谁看到过红色的玉、蓝色的玉?”实际上,不仅有红色的和田玉,而且有一本专门谈红玉的书,书名就叫《中国和田玉红玉》,书中还插入了数十张真正的红玉图片。至于蓝玉,见到的人确实少,但《玉投资收藏手册》一书第123页不仅有介绍,还刊出了一幅蓝玉图片,可见蓝玉也是确实存在的。

  再说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宝石地质学家和科普作家,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位了。书中介绍十分详尽,阅者无不从中受益。但在谈到墨玉河(也就是喀拉喀什河)所产墨玉时,却出现了“这里的墨玉在物质组成上以含较多分散分布的石墨质点为特征,故其相对密度明显偏低,有的只有2.66左右”的说法,相信是以讹传讹之误———即使是透闪石含量较和田玉低得多的河磨玉,其相对密度也不会如此之低,大多数都在2.90-2.95。笔者对数以百计的墨玉(包括全墨、散墨、聚墨,也包括籽料、山料、山流水和戈壁料)进行过密度测试,也没有发现一块相对密度低于2.9的,绝大多数都在和田玉相对密度最为集中的2.95附近。应该说,全墨的墨玉应该是含石墨比例最高的,其相对密度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其他散墨也好聚墨也罢,影响也就更小了。实际上,墨玉河中还出产一种黑色的卡瓦石,其密度就在2.61-2.66左右,莫氏硬度也比和田玉稍低一点,大致为6。其成分与岫玉相同,主要由蛇纹石组成,只因含铁较高,硬度与密度也在蛇纹石玉中略偏高。要鉴别它们其实非常简单:真正的墨玉系由石墨致黑,而石墨由碳原子构成,自然不具有铁磁性;而黑色蛇纹石中富含铁,因而具铁磁性,用一块拴在细线上的小磁铁(耳机里的那种最好)一试便知端的。

  人无完人,在古玩玉器鉴定方面也是一样。专家们的着述中尚且出现谬误,咱们普通的玉石爱好者就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判断、甄别———不仅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实物,还包括我们经常阅读的书刊,尤其是在不同的书刊内容出现矛盾时更是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学者在多读一些书、多上手一些实物的同时,最好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动手做一些实验,比如自己测试密度。知晓矿物的密度,再结合其外观特征,是鉴别其属性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也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鉴赏水平才能提高得更快一些。
发表于 2010-2-5 2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4: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5-1-12 10:49 , Processed in 0.0361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